三、人生道路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苏轼《喜雨亭记》
嘉佑五年(1060)二月,苏轼兄弟俩为母亲守孝结束,苏家人再次离开眉州老家,这次举家来到京城。欧阳修推荐苏轼、苏辙兄弟参加由仁宗皇帝命题的制科考试,令人可喜的是,苏家兄弟都顺利取得了第三等。可别小瞧了这第三等,因为当年的一、二等为虚设。自北宋开国以来,只有吴育一人得过三等次等。宋仁宗看到苏家兄弟二人同时考中,高兴地对群臣说,我为后世子孙找了两个好宰相啊!
皇帝亲口说出这话,想见当时仁宗皇帝本人得多高兴,同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这又是多大的鼓励,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又是多大的荣光!
不过话说回来,苏轼真的是太有才华了,宋朝三百多年历史,就文才来说,苏轼称第二,没人能称第一。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非要找几个人和苏轼比比才学,那也只能提提屈原和李白,找不出第三个。不过不管苏轼如何才华横溢,在官场上你还得从低级做起,一步一步来。论资排辈,那是官场的规则。
不久,苏轼的任命书下来了,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现今陕西省凤翔)判官,大理评事虽官职不高,不过判官这个职务还是比较重要的,它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市长,虽不能最后拍板,但主抓行政,能干点实事。老爹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授命修礼书,就是给皇帝家写传记,这个职位比较适合老苏的性格,而且俸禄很高。相比之下,苏辙就难过了,他只被授予商州(陕西省商洛市)推官,这个推官职位要低于判官了,类似于现在的县级法院法官,心高气傲的苏辙对于这个职位不太满意,干脆辞官不去,留京等待时机,来个待时而飞。
于是兄弟二人就此分别,一个赶往凤翔,一个留守京城。此一别就是三年。三年间,弟兄二人常常有书信往来,寄诗唱和,以托相思,其中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最为著名。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渑池(河南渑池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当年苏轼兄弟二人进京时就曾路过,如今苏轼去凤翔赴任又路过这儿。于是,苏轼在诗中慨叹说世事变迁,人生无常。诗中回忆兄弟二人当年进京时的一幕,那时他们行在崎岖的路上,连一匹像样的马都没有,仅有的驴也累得大声嘶叫,驴尚如此,何况人乎?熟语有“人困马乏”,他们当时只能叫“人困驴嘶”啦。
诗中的雪泥鸿爪比喻新奇,寓意深刻,后来成为了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想想人生真是如此,在这儿留下俩儿脚印,在那儿留下俩儿脚印,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路就到了尽头。
就这样,苏轼带着家人,一路风尘,抵达凤翔府。凤翔府地处陕西的西部,濒临西夏,属于北宋疆域的边陲重镇。
苏轼刚对凤翔府有所了解,就碰见了棘手的问题。
旱灾。
此时正值庄稼需要雨水的时节,却多日不雨,这下可急坏了当地的百姓,百姓靠天吃饭,这老天不给饭吃,可咋办。其实当官的也为难,百姓一旦过不了好日子,那就只能造反。
百姓一造反,当官的脑袋在脖子上就不太安稳了。刚到任的苏轼也为这旱灾为难了,该怎么办呢?
有了!施展我的才华。
干嘛?
求雨!
古代人民普遍认为,自然界当中一旦发生不正常的事情,像大旱大雨,日食月食,哪个地方出了个白毛的野鸡,红毛的小猪等等,那就是老天向人民预警,说你们一定有的地方做得不对,我要惩罚你们。作为上天的子民,你就得上供祭祀、祈祷、认错,恳请上天原谅。苏轼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也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维认识。
旱灾当前,为了拯救一方百姓,苏轼举起鬼神莫测之笔,一气呵成,写就了一篇祈雨文,然后登坛向天祷告。说来也神了,就在苏轼祈雨之后,他同太守从郊外往城里赶的时候,只见天空忽然阴云密布,老天普降甘霖,此雨一下就是三天,渐枯的庄稼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旱情解除了,苏轼欣喜万分,于是他特意把家中花园里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做一篇《喜雨亭记》以示纪念,全文如下: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文章记述了当年旱灾的情形,也写出了雨后吏民同乐的真实情感,此文文笔简练,为后世文学大家称赞,常作为后世私塾教育写作的范文,想学习苏轼的文法,就从这篇文章开始吧。
北宋年间,官吏三年一考核,然后重新任免。苏轼在凤翔的三年虽无名垂青史的功绩,不过作为一名普通官吏也算合格。而于此同时朝中有一位政治新星正冉冉升起,而且已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任职为制诰,就是负责为皇家草拟圣旨,并且他正在酝酿着一起重大的变革,这个苏轼一生都绕不过去的人物,就是王安石。
在凤翔府的苏轼生活得挺快乐,娇妻幼儿在旁,他又和顶头上司(太守)相处得不错,特别是太守家那位公子,两人很是投缘,常常外出骑马打猎,相谈甚欢。那位公子名叫陈慥,字季常。
三年任期已满,与陈太守一家人话别后,苏轼要回京复命了,此时的他恐怕很难想到,再见陈季常,已是十几年后的事了,而其中的人事变迁,是谁也料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