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者认为,谈恋爱的感觉挺好,很轻松,何必要用一纸婚书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呢?结婚太麻烦了,还是做恋人比较好,合则聚,不合则散,没有心理负担。他们“理智”地认为,日子久了,总会有彼此厌倦的时候,何必束缚别人、束缚自己?因此他们始终对婚姻持观望态度,不肯把幸福的赌注押在未来的配偶身上。那些眼界狭窄、整天迷恋二人世界的人在恐婚者眼里是最没有发展眼光的选择。
总有许多善良而老派的人在恐婚者耳边喋喋不休地劝说:年纪不小了,该结婚了。可是恐婚者有的是理由在围城外徘徊不前,他们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毁了现有的快乐。
恐婚者说:爱情使人睡不着,婚姻使人打瞌睡!延长爱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推迟结婚的时间!也许有一天,恐婚者咬牙切齿地说服自己克服了婚姻恐惧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踏上红地毯,但心理上的巨大障碍仍可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尽管心里一再对自己强调婚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可压力感或恐惧感仍挥之不去。
恐婚一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童年的家庭生活一般都不甚美满,有的出身于离异家庭,有的父母总是吵架,凡此种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婚姻是有家族遗传性的,如果父母的婚姻不稳定、争吵或者离异,一方不断地向孩子倾诉对方的不好,向孩子发泄对对方的怨恨,会使孩子对婚姻有一种抵触情绪,孩子会害怕自己如果结婚也像上一代那样婚姻不和谐、不稳定,有的孩子长大后会选择单身。还有的孩子长大后对婚姻有一种恐惧心理,甚至结不了婚。虽然父母婚姻不幸可能导致子女婚姻的问题,但并不是100%,子女成人以后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途径修复自己童年的创伤,完全可以建立和谐幸福的婚姻。
二是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媒体经常就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进行各种讨论,这种社会氛围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考虑过多,面临婚姻时则表现出对结婚的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
结婚恐惧的青年人该如何解脱呢?
首先,要相信家庭带来的创伤可以在成人后通过心理咨询愈合,心灵的成长可以让自己过上与父母不一样的、幸福的生活。
其次,要逐渐意识到,对世界和配偶的怨恨是父母的感受,而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不用延续父母的感受,要创建自己的幸福生活。
恋爱与结婚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如果处理方式不对,就会导致爱的关系解体、家庭破裂。为了自身的幸福,为了恋爱成功和婚后生活幸福,要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学会认识自己的魅力。魅力没有统一的标准。魅力不仅仅是相貌的美,还有性格、气质、知识、能力、感情色彩等。魅力,与其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如说是内在的品质。一个人要想增添自己的魅力,首先要懂得爱、学会去爱人。
为人父母者就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给孩子树立榜样,避免对孩子造成误导,使他们从内心惧怕婚姻,惧怕情感。
老公为什么回避性生活
对自己做爱时各种表现的满意度和性伴侣给予的态度回应,是大多数男性自信心和幸福感最深层次的来源。一旦男人对自己的性能力不再自信,会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心变得敏感和脆弱。
聪明才俊却一身颓然
几年间,我应郑州一家培训机构的邀请,每年一期为企业老总举办为期七天的心灵成长课程。
陈峰是第二期的学员——不修边幅和一脸颓然使他在一群身着名牌、满脸自信的学员中显得很另类。课程破冰阶段将学员按照各种排列组成小组,方便大家相互熟悉。无论到哪个小组,陈峰都会被推举成leader,他出其不意的布阵,超出常人的思辨和逻辑缜密的精彩发言,总是为小组赢得掌声……奇怪的是,女学员总是找各种理由躲开他。接下来的两天陈峰时而面无表情地坐在一边不参与任何活动;时而充满挑战,语言犀利将课堂氛围变得火药味儿十足……他的表现使部分学员感到不舒服。
陈峰属于典型的高智商。高智商的人因为拥有极高的认知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而能感知到别人难以感知的信息,他们的思维时刻处于高度活跃状态。高智商的人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发展方向,如果同时拥有高情商,那么他们会将各种讯息整理成为对自己发展有建设性的资料,春风得意,使自己获得高成就,拥有高幸福状态。而如果情商低则比一般人体会到更多的痛苦,出现偏执、消极、悲观的情绪,并将自己的负性情绪感染给周围的人。
第三天课程结束,按照约定,陈峰接受我的面询。
“张老师,我认为您还是可以交流的人。”陈峰刻意表现出的谦和,仍掩盖不住自动化了的居高临下和不友善,女学员拒绝他是有理由的。我感受到在他强烈自我保护背后的内心却是柔弱的。我预感到这个心理辅导将会充满周折。
“您能给我催眠吗?让我尽快改变生活状态。”
近几年,随着心理学科普内容的丰富,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术语和心理辅导技术。催眠疗法以其“神奇、玄妙”而备受关注。一些公众误认为催眠既可以绕过现实中的痛苦和尴尬,又可以省去自己的努力,在催眠状态就可以根除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期待重塑人生,一觉儿醒来犹如“换了人间”。经常有学生恳求我给他催眠,让自己变成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也有成年人希望经过我的催眠,使自己变成人际交往上八面玲珑的人……这是对催眠疗法的误解。催眠往往适用于在意识层面难以找到问题原因的顽症,来访者在催眠师的引领下进入其潜意识状态,追溯成长的经历,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痛点,将潜意识中的问题带回意识层面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动能和实践,心理咨询师不可能代劳。
我告诉陈峰绝大多数的心理辅导可以通过深度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再做催眠也不迟。来访者的自我开放度决定心理辅导的进程和效果。陈峰接受了我的建议,开始了讲述——
“三天课程,您应该已经注意到我是一个极不受人欢迎的人,很多年了,我都这样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性情任意做事……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分裂型人格。工作时我基本正常,我比较聪明,投入10%的精力就可以收获很好的业绩。剩下的90%就处于混乱和颓废之中。喝酒、赌博、网络游戏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很清楚,这样下去很危险……但却无力改变。”
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回家乡的陈峰和女朋友一起来到郑州,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首选是效益好的各类企业,而他却选择了政府部门,从清贫的小科员做起。六年后,机关调整领导班子,一流大学的硕士、超强的工作能力使他成为最年轻的副局级干部。
“少年得志呀,这个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吗?”听到我的话,陈峰的脸上抽动了一下,表情有些不自然。
“少年得志绝不是好事,这个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是我混乱的源头。”
“我能够理解。我经常接触少年得志的人,有的的确是天才,有超强的把控能力,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都顺风顺水、令人羡慕;有的则处于失控状态,过于张狂,破坏了人际和谐,制造一系列问题,经历各种挫败……这些人又分化,一部分变得愤世嫉俗,与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而另一部分则随着生命经验的积累,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崛起……”
“您说得是。”陈峰的脸上掠过一丝兴奋,但很快又回到面无表情的状态。“五年前我就参加各种心理课程,自觉悟性不错,坚信能够找到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事与愿违。我也曾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各地与心理咨询师面谈,我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讲可能很陌生,他们根本听不懂我所说的话,说着说着我就烦了,不愿意再讲了。我的朋友去年参加了您的课程,今年他给我报的名。第一眼看到您,就觉得您很特别,直觉告诉我,您能帮助我。这三天我充分表现自己,既想让您了解我,也在观察您如何应对各种情景。只是有些对不起无辜的同学了……”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职业,面对的来访者从事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阅历,尤其目前,主动接受心理辅导的人,多是拥有大量资讯,意识超前,渴望自己拥有更完美人生的人士,有的已经是事业的成功者。如何以成功人士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习惯的语言进行交流是实现有效心理辅导的关键。此时只具备心理辅导的理论,则会显得苍白而无力。
乱性无法成为心理压力的解药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和坦诚。你做什么事情都如此周密计划吗?”
“说白了,我就是很自私,所有事情只替自己着想,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感受。”表面上的直率、以自我为中心却让我感受到陈峰内心缺乏起码的安全感。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要如此只为自己着想呢?难道周围人没有给你足够的安全感吗?”
“我和您的观点不一样,我认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是自觉力量足够强大,根本没有必要顾及周围人的感受,他们算不得什么。另外,张老师,我只想解决现在的问题,咱别绕太大的弯子。好吗?”
陈峰的挑战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陈峰是解决问题心切还是有意回避什么呢?我告诉他如果希望改善生活状态,就要下决心去面对自己的一切经历,包括隐私和痛苦,与心理咨询师密切配合。如果遮遮掩掩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会绕更大的弯子。
“我原本希望接受催眠,无需自己做太多的事情,您就帮我把问题解决了,所以对有些问题的确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如果这样,不如我们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等你准备充分了,我们再交流。”陈峰思考了一下,表示他能够继续了。我在提问时也注意转变问题的角度,循序渐进。
“陈先生,你说五年前就参加心理课程,还做面询,当时你希望改善什么?可以说吗?”
“我感觉到自己的混乱,内心充满恐惧,希望马上解决,找回原来生活的那股劲头来。”
“你说你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当时如何缓解混乱的?”
“我不想说,可以吗?”
我语气柔和,但态度坚决地告诉他,没有得到预约机会的学员一直等在房间外面,希望能够获得替补机会,接受心理辅导。既然他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仅浪费我的时间,更是剥夺那些学员接受个人辅导的机会。
心理辅导理论强调,心理辅导师对来访者要放弃价值判断,无条件接纳。无论来访者如何,心理辅导师都要极尽温柔去抚慰。其实在心理辅导临床中,过度的无条件接纳会纵容个别来访者,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且加大回归现实的难度,对心理辅导师形成依赖甚至移情,误认为只有心理辅导师是最理解他/她的,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更加拒绝或退缩。心理辅导师在掌握来访者内心承受力的基础上,采取适度对峙有利于唤醒来访者,让他们逐步学会理智和客观。
“我全力配合您,好吗?” 我第一次看到陈峰目光里的恳切。
“当年你是最年轻的副局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生意了呢?”
“在举目无亲的地方,工作六年就当上局级干部,也算是个小奇迹。开始,我觉得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光宗耀祖了。后来,我急剧膨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是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我玩弄权术……但我玩栽了,五年前,我辞职了,后来做生意了。”
“仕途受挫,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心理调试方法,你用什么来缓解内心的冲突?”
“女人……”男性往往选择性来释放压力,却忽略了性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混乱。对陈峰目前的生活状态的成因,我已经比较清晰了,接下来逐步求证。
性无能是他最无法面对的现实
“陈先生,你整天浑浑噩噩,对生活缺乏起码的激情的确令人担忧。”
“对,‘缺乏起码的激情’太准确了。如果七老八十也就算了,可四十岁就这样,我感到恐惧。”我已经接近他问题的核心,陈峰更加乐于配合我的探询。
“你所说的没有激情是否与你的性能力有关?”
对自己做爱时各种表现的满意度和性伴侣给予的态度回应,是大多数男性自信心和幸福感最深层次的来源。一旦男人对自己的性能力不再自信,会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心则变得敏感和脆弱。
“是的,我对性生活没有兴趣了。当年,我高兴了做爱,失落了做爱,愤怒了做爱……总之把做爱当作包治百病的特效药。后来我发现自己没兴趣了。我现在觉得老婆特可怜,为了调动我而作出种种努力,我没有任何动静。她特别伤心,认为自己不够性感,天天忙活着美容、塑胸、穿性感内衣……我很内疚,也曾想明确地告诉她,我不行了……可真的难以启齿,这是老天对我的惩罚,可能一个男人一生做爱是有固定次数的,我已经全部挥霍尽了。每天晚上我都等她睡了再回家,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贼,偷得片刻的安静和自尊,早晚有一天,我必须面对老婆……”陈峰长舒了一口气,心理辅导向纵深推进的坚冰成功破除,他和我同样感到欣慰。
“没有兴趣和根本不行是两个概念,你属于哪种?”
“开始是没兴趣,周围无论是什么样的女人,我只做一次就没有第二次的兴趣了。现在是没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