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有一片草原,它远在天边,又好像近在眼前。
16岁,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就成为知青来到了北大荒农场。我下乡的地方在嫩江东岸,当地人告诉我,江那边就是内蒙的呼伦贝尔盟,当时不禁心向往之。那时我站在江边向西岸瞭望,心中幻想着绿浪无边的草原,好像真的看见了羊群和蒙古包。我甚至睁大眼睛想看一看,那边有没有骑马的牧人和挤奶的蒙古姑娘。在天真的少年时代,我所能想象的呼伦贝尔草原,仅此而已。后来我上大学离开了嫩江东岸的农场,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呼伦贝尔也成了一个遥远的梦。然而有谁能想到,三十多年后,久居都市的我,竟然真的与那片草原有了关联,以致呼伦贝尔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2007年年初,一个名叫“五彩呼伦贝尔”的儿童合唱团闯进了我的生活。合唱团的小歌手来自呼伦贝尔地区的五个民族(部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以及巴尔虎、布里亚特两个蒙古族古老部落,他们都是草原上普通牧民的孩子。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五彩”的孩子们纯真朴实,心灵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加上他们绚丽的民族服饰和天籁般的歌声,这让都市里的人们好像看到了一群小天使。“五彩”征服了我,把我的生活都染成了五彩的颜色。
赛娜是这个合唱团的一个蒙古族小演员,她在开场的合唱《海拉尔河》中担任朗诵。五彩的所有曲目都用民族语言演唱,虽然我听不懂蒙语,但赛娜清脆稚气的童声十分可爱,令人过耳难忘。那年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赛娜,她还是一个连汉语也不会说的7岁小女孩。当时我抱起这个孩子,心里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我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忧伤,总之一种父爱般的情感包围着我,让我几乎流下泪来。我好像在梦中就早已认识了她,并且期待这个小女孩已经很久很久,那应该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缘分。赛娜在团里人缘很好,学习也十分优秀,我早就和领队老师说过,将来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帮助小赛娜上大学。
木其日是五彩团里一个鄂温克族小姑娘,她的名字在蒙语中是“花枝”、“树枝”的意思(在呼伦贝尔牧区,鄂温克族通用蒙古语),我觉得她的名字好美。木其日生性活泼开朗,那年五彩来北京演出,我到火车站去接他们,木其日第一个跳下车叫我叔叔,在站台上就抱住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样一个阳光女孩,你不会想到,她的身世其实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木其日在《毛敖吉坎河》里担任领唱,那个歌曲是鄂温克族的一首情歌,虽然木其日只有10岁,却唱得有声有色,而又不失天真。
巴特尔·道尔吉,一个13岁的鄂温克族少年,因为一曲《梦中的额吉》,让他在五彩合唱团中有着超高的人气。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这样形容他听这首歌的感受:“歌声犹如天籁,全场为之屏息。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房间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在共鸣。这种首尾相接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顷刻间稚嫩的不再稚嫩,苍老的也不再苍老。”五彩在北京的首场演出,我是在第三排的近距离上观看的,在唱这首歌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着泪光,观众席上也发出此起彼伏的唏嘘声。巴特尔·道尔吉这个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人之子,八九岁时就能驯服烈马,草原上的雨雪风霜,磨砺出他粗犷的性情,然而这个草原上的小英雄(巴特尔在蒙语中是英雄之意),在歌唱额吉(母亲)时,竟是如此动情和催人泪下。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说过:驰骋马上的蒙古男人,内心世界有时会像绸子般柔软。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阿丽雅也是鄂温克族,她的名字在蒙语中是活泼淘气的意思。然而11岁的阿丽雅并不淘气,而是个相当安静的女孩。她的阿爸是远近闻名的马头琴手,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母亲没时间照看她,阿丽雅经常跟着姨妈生活。阿丽雅是小歌星英格玛(吉祥三宝中的小女孩)的表妹,小姐妹俩的性格却迥然相异。那年我在北京一家宾馆专门访问过她们,聊天中英格玛的活泼好动和阿丽雅的腼腆寡言形成鲜明对比。后来我托人给阿丽雅捎去一本精美的相册,里面都是近年来我为她拍摄的照片,阿丽雅高兴极了,妈妈还让她给我捎来一些草原上的特产,并盛情邀请我到她们家乡的草原做客,说要用鄂温克最隆重的礼仪来欢迎我。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至今也没能去她的家乡——伊敏河畔的鄂温克草原,辜负了孩子的美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丽雅的一双眼睛。通古斯鄂温克人大多是单眼皮,而阿丽雅却生就一对漂亮的双眼皮,她的眼线像是深深刻在了脸上似的,显得十分生动。
阿木尔其其格,13岁的巴尔虎蒙古族小姑娘,是场上的演员队长,大家都叫她“阿木”。阿木在演出中用蒙、汉、英三种语言报幕,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在五彩的保留曲目中,有一首叫做《百鸟会》,它的排演成功要归功于阿木。一位蒙古国音乐家在结束了中国的交流活动将要回国时,听说了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他特地赶到海拉尔为正在排练的五彩带来这首别致的蒙古国歌曲。但音乐家时间有限,仅指导排练了一两次就不得不回国了。糟糕的是,他带来的曲谱被弄丢了,排练无法继续进行。那是一首多声部的合唱,离开谱子谁也无法带领大家排练。聪明的阿木一句一句回忆,最后竟然凑齐了各个声部的歌词和旋律,一部完整的合唱终于排练成功,并成为五彩广受欢迎的一首曲子,阿木的聪慧由此可见一斑。阿木尔其其格是团里公认的小美女,她的名字在蒙语中是“安逸之花”的意思。
同样可爱的还有小胖墩奥成(呼和扎那)、小白兔安蕊、小公主娜日格勒、长调小天才都贵玛、漂亮的小帅哥乌达木和青格乐呼……五彩呼伦贝尔有37个可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像草原上的一朵小花,是呼伦贝尔这片美丽的土地孕育了他们。
五彩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那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彩合唱团正集中在海拉尔排练,但每隔几天就会有孩子被家长领走,原因是交不起每个月300元的食宿费。再有就是家里缺少劳动力,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其实已经担负着干活养家的重任。五彩的孩子们大多家境贫寒,有的家里没有牛羊,只能靠给富户代牧挣钱糊口。一个长调唱得非常好的小姑娘被家长领走后,哭着给团里打电话,说她喜欢唱歌,喜欢五彩;一个男孩在家长来领的时候,藏在钢琴底下,但还是给爸爸发现了,被领走的时候他一步一回头,眼泪汪汪地和大家说再见……贫困还使得一些孩子的家庭残破不全,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甚至有的是孤儿。呼伦贝尔市委曾经要求旗里的干部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帮扶,这虽然使大部分队员重新归队,但却不能从长远上解决问题。关键时刻,黑龙江省天寰集团的老总明德泉挺身而出,斥资一千万元救了尚处于襁褓中的五彩,明德泉先生的远见卓识和侠肝义胆着实令人钦佩。
作为工薪人士,我们大多没有明德泉先生那样的擎天财力,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爱心,为五彩可爱的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那时起,我萌生了资助一个五彩孩子的想法,并立即付诸实施。2007年中秋节的前一天,五彩的老师带着我的一封信和第一笔资助款来到新巴尔虎左旗的草原深处,看望这个小女孩的家庭。他们从海拉尔出发,汽车在茫茫草原的深处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到达了那个牧业点。九月下旬的呼伦贝尔草原已是秋风萧瑟、牧草枯黄,阵阵秋风袭来,小女孩家的蒙古包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摇。这一次我虽然没能亲自前往,但我希望,那一刻能够给她家的蒙古包里带来一丝温暖。
“五彩”是远在天涯的一片芬芳的小草,她们带着晨露,披着朝霞,伸展着稚嫩的枝叶,生命力正旺。孕育“五彩”的这片土地富饶而又贫瘠,孩子们吸吮着它深厚文化底蕴的营养,也忍受着风雪严寒、萧索贫瘠的折磨。我们不是太阳,但可以给小草一点点热;我们不是雨露,但能够给小草一点点滋润。
深夜伏案写作,浮想联翩总是理不出头绪。忽然想起前几天收到的一份礼物,那是五彩的老师送给我的一本介绍“五彩”合唱团的画册。画册里面有37名小演员的照片,照片旁边是每个孩子的亲笔签名。看到这些照片和孩子们稚嫩朴拙的蒙文签名,我好像看到了他们的一张张笑脸,脑海中也浮现出关于他们的一个个故事。夜,万籁俱寂,而我的心却不能平静。我推开窗子,想释放一下心情,从11层楼向外望去,看到的是都市如林的楼宇和马路上偶尔驶过的汽车。对面的高楼还有几个窗口在亮着灯光,那是和我一样睡不着的人吧。
透过城市上空弥漫的阴霾,我遥望北方,那里有我魂牵梦绕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赛娜、我的木其日和阿丽雅,在我的梦中,她们是和天边的那片草原同在的。因为有了她们,我心中的草原才更加辽阔和美丽。
巴尔虎草原上的三姐妹(上)
赛娜是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一名小演员。四年前,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赛娜,她还是一个连汉语也说不好的7岁小女孩,那时我抱着她照相,觉得这孩子轻得就像一片树叶。然而成长的脚步不可阻挡,四年后的今天,我在北京再次见到她时,赛娜身高已经长到1.52米,体重70斤。现在赛娜在新巴尔虎左旗第一小学读五年级,是个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由于多年的交往,我与赛娜的家人也渐渐熟悉起来,她的两个舅舅常来北京,赛娜的妈妈托娅有时会让她的兄弟给我带些草原的土特产。
赛娜一家是巴尔虎蒙古族。巴尔虎人世居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沿岸,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300年前,清政府征调巴尔虎部数千户兵丁和牧民,先后分两批迁徙到今呼伦贝尔地区驻防。按照满洲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他们被编为三个旗,即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和陈巴尔虎旗。“巴尔虎三旗”至今还被当做县级行政区域名称使用着。
赛娜家乡的地名比较难记,如果说全了,音译过来一共有32个汉字,信函或包裹单上的地址栏要满满写上两行。赛娜的父母年龄比我小很多,按理她该叫我伯伯才对,但她一直叫我叔叔,习惯了,至今改不过来。赛娜的父母都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本分、厚道的牧民,即使现在,一家人还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居住在蒙古包里。夫妇俩育有三个女儿,终日操劳,经营着不算富裕的五口之家。
赛娜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大姐朝格础在海拉尔读高二,二姐娜荷芽在旗里的中学读“初四”,前些时得到消息,说娜荷芽考上了呼伦贝尔卫生学校,学习蒙医药专业。朝格础和娜荷芽这两个孩子我都没有见过面,但她们与我的联系却比小妹要多,经常是周六一大早我还在梦中,手机就会响起来,那一定是朝格础或娜荷芽发来信息了。朝格础这个名字在蒙语中有“建设”、“开创”的意思,娜荷芽在蒙语中则是“小苗苗”。为了简便好记,我按照汉族的习惯把她们的名字作了简化,分别把三个小姑娘叫做“楚楚”、“芽芽”和“娜娜”,没想到她们对于自己的“新名字”很乐于接受,此后和我联系就改口说“我是楚楚”或“我是芽芽”了,其质朴可爱如此。
在与这几个孩子的“精神交往”中,也渐渐能感觉到她们性格的不同:娜娜年龄虽幼,却是三姐妹中见世面最多的一个,早已随着五彩合唱团跑遍全国,还去过香港和台湾。赛娜学习成绩突出,考试经常在班里排第一名。原来在五彩时,老师们都说赛娜心地好,肯帮助别人,就是比较羞涩,放不开。据我看,在她沉静的性格里也带着许多天真活泼,她说出的话有时会让人忍俊不禁。芽芽应该是三姐妹中最活泼好动的一个,她今年15岁,身高却接近一米七,体重虽然“保密”,但我猜肯定是“大块头”,因为入秋后我给她们每人寄去了一件羽绒服,她的尺码是最大的。芽芽自称喜欢运动。
楚楚今年17岁,是个大姑娘了。去年她以中考450分的成绩考入自治区重点蒙授高中——海拉尔一中,并且自己选择了文科班。楚楚在海拉尔的学习生活很紧张,晚自习要到十点才下课,埋头学业的她难得回一次草地上的家。不久前楚楚告诉我,她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到QQ空间里,让我去看看。这些照片大多是手机拍摄的,影像模糊,尺寸也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楚楚的大眼睛。她的眼睛如此之大,几乎不合比例。与白白胖胖的赛娜不同,楚楚脸型瘦削,一双大眼睛略带忧郁,面容也显得有些憔悴。不知为什么,看了她的照片我心里忽然掠过一丝伤感。作为家里的长女,楚楚肯定从小就开始分担父母繁重的劳作,过早体验了草原上的风霜雨雪和牧民艰苦的生活。像楚楚这样的花季少女,如果生活在北京,又假如是我的女儿,她肯定会被娇惯、受宠爱,会成为都市中许许多多“小公主”当中的一员。当然,我并不是说楚楚的父母不疼爱她,是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然而楚楚却很乐观,她说她很快乐。与坚强面对生活的楚楚相比,我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