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7000000006

第6章 沉李浮瓜

夏日炎炎,太阳毫不吝啬发挥光与热,反复烤着路上每一个行人。在这似火烧的天气里,能吃上一顿冰镇水果或是灌下一瓶冰镇饮料什么的,真可谓是人间一大享受。古时的人们没有冰箱,只能用天然的水来做冰镇材料——所谓沉李浮瓜,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沉李浮瓜,典出三国时代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泛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元·马致远《新水令·题西湖》:“忎般楼台正宜夏,却输他沉李浮瓜。”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这样时候,多少王孙公子雪藕调冰、沉李浮瓜也不为过。”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夏日的生活。

沉李浮瓜,其实还很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物理学知识:浮力。大家知道,密度大于水的物体置于水中,就会下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则会漂浮;密度与水相当的,则会呈现悬浮状态。而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即平均密度比水要小,当它们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直至漂浮于水面F浮=G瓜。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大家所熟知的浮力原理F=ρgh被称为阿基米得原理,传说是他坐在澡盆里看见水溢出而想到的。关于这个定量公理的发现还有著名的金银王国的故事,不过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在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认识和应用浮力了。我国是世界上应用浮力最早的国家之一。

当时,浮力的第一个贡献是船。人们最早利用较大的独木,从中间挖成槽形,放在江河的水中漂流,称为独木舟,用它来载人和装运收获的猎物。后来又发展到用木板做成船体,在江河中代替独木舟航行。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以后各个朝代对船的形状和结构又进行了多次改进,使木船不仅能在内河、湖泊中航行,还制造了能适用于大海、大洋中航行的大型船舶。

明朝时的郑和出使西洋用的大型“宝船”船队,其船体在结构上合理、精致、美观,都达到了古代造船工艺史上的巅峰。这一伟大的成果,是古代造船史上非常光辉的业绩,是我们祖先对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浮桥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浮力的伟大奇迹,在公元前8世纪周朝时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以后的年代,发展到不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桥,而且像黄河这样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桥。相传在11世纪初,在蒲州附近潼关以北的黄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桥,浮桥的缆绳用8只铁牛系住,这些铁牛立于两岸,每只铁牛重数万斤。后来由于洪水泛滥,浮桥被冲垮,铁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铁牛打捞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比较困难的。和尚怀丙派人潜入水中,用铁索把铁牛和两只装满泥土的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铁牛拉上来。

对于阿基米得发现的浮力原理,早在《墨经》中就有萌芽:

第一段:“荆之大,其沉浅,说在具。”(《墨经·经下》)其中“荆”,应作“刑”,“刑”与“形”通,意思是“形体”、“物体”。“说在具”的“具”,通“俱”,意思是“相同”,可引申为“平衡”。所以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形体大,在水中沉下去的部分浅,道理在于平衡。”平衡可理解为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

第二段:“沉,荆之贝也。则沉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墨经·经说下》)。其中“荆之贝也”的“贝”,疑为流传转抄中的“具”的笔误。如果是这样,这段话就是:“物体沉到水中,得到平衡。即使它沉下去的部分很浅,并不是它本身矮浅(而是物体重量跟所受浮力相比较的结果),就如交易,根据比价,一件商品可以换五件别的商品。”

而曹冲称象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志·魏书》记载:“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置,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个千古传诵的故事,说明曹冲已经对浮力原理有模糊的认识。

中国古代运用这个浮力原理的事情,曹冲其实并不是第一人。早在东晋,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人苻子(名郎,字元达)所著《苻子》一书上记载:战国时期,北方人献给燕昭王一只野猪。燕昭王派人养了它15年。这只野猪长得像个大坟墓一样大,4只脚简直无法支撑身体了。燕昭王命“衡官”、用大秤称它有多重,秤杆断了10次,还是称不出野猪的重量。于是,燕昭王命“水官浮舟而量之”。《苻子》五卷早已失传,迭文散见于后人的著述中。上面引用的那个故事就保存在南宋人吴曾写的《能改斋漫录》里。吴曾在援引《苻子》之后,指出:“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不始于邓哀王。”清代学者邵晋涵也赞成吴曾的这种说法。上述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我国古代对浮力和浮力原理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能加以利用。

浮力的另一个利用方式——利用物体的沉浮原理估测液体的密度,在我国的宋、元时代已经开始。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密度的测定主要是和古代的制盐业密切联系的,即由于估测盐水的需要,发展了液体密度的测量技术,为晒盐业提供了条件。

11世纪,姚宽在台州做官时,为了检查盐商是否舞弊,他首创了一种简单的估测盐水密度的方法。选用体积大体相同,而质量不同的莲子10粒,当把莲子放在盐水中时,如果这些浮沉子——莲子有5粒以上浮起,说明盐水是最浓的;如果有三四粒莲子浮起,说明此盐水是浓盐水;如果不足3粒莲子浮起,说明此盐水是稀盐水。

到了元代,经进一步改进,制造了便于携带的简单装置。取4个莲子,分别用4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浸泡,放在一个竹筒内,便成为简单的测定盐水浓度的装置。如果要测某种盐水的浓度,只要把待测盐水的一小部分装入筒内,观察各类莲子浮起的情况,便可以估测盐水的浓度。

到了明代,测定盐水浓度的方法进一步简化,选一粒轻重合适的莲子,放在竹筒内,当把待测的盐水放入竹筒中时,如果莲子浮在水面上成横倒形,则盐水最浓;如果成垂直形,则盐水次浓;如果莲子沉而下浮,则盐水不浓。我国古代这种简单估测盐水浓度的方法,与现代密度计的原理相似,这说明我国古代对浮力的研究与应用已经相当深入了。

墨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97年。他死后100多年在希腊诞生的阿基米得(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前212),才对浮力原理进行了明确的表述。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人没有发现浮力原理呢?

我们就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来说,当时显然已经知道:如果称象和称石头时排出的水相等(反映在船下沉的程度上),两次的船和所载之物的总重量也相等。这个结论是很自然的:试想如果把同一头大象称两次,很容易观察到两次排出的水量相等。既然是同一头象,重量当然是相等的。由此可见所称之物的重量跟水量有固定的比例?那么,称不同的东西,只要排出水量相等,两个东西的重量也应该相等。我们古代的智者所能走到的就是这一步。

古人所没有做到的一步是,所称之物的重量究竟跟排水量(排水重量)的关系如何?更具体地说,是什么样的一个比例。也就是说,如果排水量跟所称之物的重量有固定的关系,更精确地说,有固定的比例,假设是一个常量C,那么,应该有这样的公式:“所称之物重”=Cד排水重量”。要求出这个C,就需要做试验,称一下排出水的重量,然后跟所称之物的重量比较一下。古人没有(至少是记载中没有)去做这个实验。阿基米得做了,而且实验的结果是C为1,即浮力(平衡物体下沉的力)正好等于排出水的重量。

中国古代智者没有做到的另一步是,没有想到沉下去的东西是否也同样受到浮力的作用。而这一点阿基米得在洗澡时感悟到了,并且又进一步做了实验去证实。在这里,阿基米得充分利用了类推思维,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作用,推广到了作用于沉下去的物体上。

这两个差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反映了中国古代智者缺乏追求“普遍性”、“普遍规律”的冲动,而停留在对个别现象的观察上。“常量”是个普遍性的数量。把浮力推广到也能作用于沉到水下的东西,那也是一种对普遍性的追求。

此外,第一个差别也说明了古代智者缺乏对“精确性”的追求,停留在排水量跟所称之物的重量具有某种相关性的水平上,而没有把这种相关性进一步量化。

普遍性和精确性,这都是科学的基本特点。缺乏追求普遍性和精确性的冲动,自然产生不了科学。

沉李浮瓜,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启示了我们,科学往往是对常识的追根寻底的思考和推广。

</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同类推荐
  • 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

    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

    《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一书主要介绍了一些育儿知识及孩子生病时的家庭护理。孩子发烧总不退?孩子咳嗽总是反复?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孩子不好好吃饭……当孩子因为生病而难受得哭闹时,大多数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做。本书首度公开有30年临床经验的儿科医生的育儿诀窍,帮你快速分辨孩子的疾病,缓解孩子的身体不适,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
  • 糖尿病最佳保健方案

    糖尿病最佳保健方案

    为使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及其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诊治,选择最佳保健方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组织了长期从事糖尿病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学者、专家编写本书。本书的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饮食、运动、日常生活起居护理,提出预防、心理、婚育、性生活方面的保健方案。
  • 排毒养生:人体环保使用手册

    排毒养生:人体环保使用手册

    你知道身上有多少毒素吗?空气、土壤、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在体内不断地沉积,若不及时排除出来,健康就要拉警报了。 排毒是一种全面维护身体健康与平衡的健康观念。它能有效预防疾病,净化身心,帮助体内排除各种毒素,让营养素健康地循环运作,减少脂肪囤积,消灭有害细菌,活化身体机能,减缓老化。 本书着重从饮食、运动、按摩、精神等方面,全面讲解各种自然排毒的原理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排毒小提示”,告知各种注意事项、禁忌和专家提醒等要点,内容生动活泼,注重实用性。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来保持健康,那么请跟随本书开始你的健康排毒之旅吧。
  • 女人的保健食谱

    女人的保健食谱

    《女人的保健食谱》介绍了年轻女性健康菜、中年女性强体菜、老年女性益寿菜等实例做法,全书讲解详细,步步分解,简单容易学,人人都会做,而且科学搭配,口味多种多样,味道不一般,味道美味又营养,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做饭的小窍门,可以边学边做,方便又实用。
  •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内容简介:谁都看过中医,但可曾想过,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祖传下来的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都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之类;还有人认为,中医祖传的就是那些方子,垒出一堆“慢性子”的中药,时间久了才可见效。读了《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
热门推荐
  • 诛魔路

    诛魔路

    苍茫大地,神早已抛弃了人类,万物的主宰却成了“魔”,人间充满了杀戮与恐惧。但人类并没有没落,人类靠着自己的努力照样能强大,并与魔神战斗,而主人公吴邪就是这样的人,并一直着他的诛魔路。。。。。。
  • 高冷霸道总裁恋上呆萌青梅

    高冷霸道总裁恋上呆萌青梅

    那一年,他看到她,说了一句,好丑。20年后的一天,他看着床上的她,说,要不是我看着你长大,否则我会怀疑你是不是去整容了。
  • 穿越之看我逍遥玩古代

    穿越之看我逍遥玩古代

    她是21世纪的大姐大,家庭破裂她离家,一场意外她居然莫名其妙来到古代,不过没事在哪对她来说都一样,就是古代自己也要当老大。
  • 鬼神混乱史:地狱传

    鬼神混乱史:地狱传

    给你一次下地狱的机会,你回去吗…………阎王欢喜的去送礼过道被一脚踢下忘川河。守着彼岸花的小妖提着菜刀追着一只血鼠一顿乱砍………………这里有你想得到的也有你想不到的,爆笑,伤感的爱情,无常的人事等等都在《地狱鬼神混乱史》尽情来点我吧。
  • 卡门

    卡门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的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 野人创世

    野人创世

    古老东方,江河大地,野人出没,神人隐现。问世间爱为何物?竟惹得公主与野人牵手。自古来,东方奇幻之地——似仙似幻、神奇幽秘的神人山,便流传着千百年的野人叙事。奇幻有福小说《野人创世》讲述,一位公主爱上野人的创世奇恋故事。无人之境神人山之大峡谷,一位公主在大婚旅途中,遭野人拯救并掳掠。公主却渐渐爱上野人笑笑,在追杀中游历神人山木城、圣洁谷、卧神山等幻境。最终龙国会善罢甘休吗?野人与公主又是什么样的命运?……
  • 网游之双侠

    网游之双侠

    一个求职不成郁郁寡欢的准毕业大学生,一个貌似高手实则低端的柔软胖子,两个梦想成为职业玩家的不职业青年,因为同样的前途渺茫走到一起。是一飞冲天指点江山还是痴人说梦败走麦城......尽在《网游之双侠》新书求支持
  • 修罗龙少

    修罗龙少

    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却一夜成为修罗老大,三年的历练让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一个成熟的男人,也使他这一生变得不平凡。
  • 荒域战神

    荒域战神

    少年秦云,偶然收获一块泣血玉佩,竟是荒古第一神器混沌钟的碎片。偶遇太古时期三大魔宫之一的炼狱魔主秦明,手持炼狱神剑,掌握沧澜真经的真谛。武破乾坤,一剑天摇地动!独掌苍穹,一指毁尽山河!读者粉丝QQ群:37044904,欢迎进驻!
  • 网游神器12

    网游神器12

    刀尖跳舞、极限操作,网游界的巅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