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休”而言“一夕”,显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不禁失眠。一、二两句从因果关系来看是倒装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这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说来,不过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观赏之心。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月亮是月亮,自己是自己,从此两不相涉,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
这首诗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情况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从此无心爱良夜”,“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终生难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现出诗人的心灰意懒,又描绘出主人公的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别具一格。
17.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
——伤心欲绝的赵倚楼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南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公元852、853年)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年轻时的赵嘏,命运坎坷,屡试不第,滞留长安多年。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曾以诗文多次干谒豪门显贵,以求博得功名,但是都未能如愿以偿。这其间,他也曾远去南岭、两广地区的幕府当了几年的幕僚,终因感到前途无望,而返回家乡。后来,赵嘏又举家从楚州迁往润州(今镇江)居住。据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卷一五)记载:赵嘏曾经安家于浙西,家有美丽女子,赵十分爱恋,沉溺其中而不醒。到了进京赶考的时候,赵嘏也想带着她一起去,最终被诗人的母亲阻止,才没有实现。二人只好依依惜别,缠绵之后,约定待到高中之后必定早日回来相见。在中元节的时候,赵家的这位美丽女子也来鹤林寺游玩,善男信女都来进香,人流涌动之中,浙帅(浙西的一位军事将领,姓名不可考)看到了她,觉得这般美丽的女子实在世间罕有。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历史没有留下明确记载,只知道该女子被浙帅收入帐中了。第二年,也就是会昌四年(公元844年),38岁的赵嘏进士及第,金榜高中。还未享受高中喜悦,噩耗传来,赵嘏得知爱妾被人霸占,心中不免痛恨惆怅。但此时仍是人微言轻,恐怕难与浙帅明斗抗衡,思来想去,写了这首诗送给浙帅。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
赵嘏在诗中引用了当年番将沙吒利抢占诗人韩翃的美妾柳氏的故事,希望这将军能够归还自己的美姬。此时的赵嘏已不再是普通百姓,浙帅必须有所权衡,而且自己理亏在先,事情闹大了,自己肯定会有麻烦。新科进士,前途更是不可限量,犯不着为了一个美姬得罪他。于是,浙帅派人把女子送还给还在长安的赵嘏,并表歉意,愿意结交这位年轻俊才。恰好赶上赵嘏刚出潼关,途经横水驿的时候,双方迎面相遇。赵嘏见前方车轿人马众多,就询问左右。仆人答道:“浙西尚书差送新及第赵先辈娘子入京。” 美姬在轿中认出了赵嘏,赵嘏也是急忙下马查看,果真就是梦寐思念的爱妾。二人偶然邂逅,离别愁思,思念之情,世事变幻的坎坷,多种情绪涌上心头,二人抱头痛哭。可不曾料到,这苦尽甘来的相聚却带来了更大的悲哀。美姬紧紧抱住赵嘏,哽咽的哭声,不尽的泪水带走了迟来的幸福,也带走了年轻的生命。她香消玉殒,魂归九天,再也没能醒过来。赵嘏骤然遭此变故,悲痛欲绝,只得将美姬埋葬在横水北面,希望爱姬在此长眠,待到来生再续姻缘。伤心欲绝、痛断肝肠的赵嘏为他的美姬写下了著名的《悼亡二首》:
其一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其二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时光流转,赵嘏年事渐高,对美姬的思念越发沉郁,深深的孤独感萦绕心头。“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世间并不缺少像你那般如花美貌的女子,但是谁都无法取代你,诗人用“如花心不同”告慰美姬,也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此生你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无可替代。
赵嘏被任命为渭南县尉,属正九品下的官阶,很小的官,相当于现在县公安局的一个科级干部。根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记载,赵嘏一生也只当过县尉。也许是世事变幻,已让他无心仕途,痴情的赵嘏对美姬无法忘怀。夜幕下,赵嘏一人独上江楼,写下了这首七绝《江楼感旧》。
无需过多分析这首七绝,“月光如水水如天”、“风景依稀似去年”,可“同来望月人何处?”近似白话的表达,将最质朴深沉的感情喷涌而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悲痛之感。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诗人赵嘏病故在渭南县尉的任上,时年47岁。
18.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一首诗赢得美人归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李端(约公元743~782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发动叛乱,召集诸蕃兵马15万人,杀入中原。叛军在短短两个月内便攻陷了东都洛阳,朝廷形势十分危急。为避灾祸,唐玄宗一路西行,并升时任朔方(唐方镇名,镇治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右兵马使的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令其率兵东讨叛军。最终,唐室能起死回生,郭子仪功不可没。
皇帝自然对郭家优待恩宠,唐代宗特地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郭驸马名郭暧,是唐朝中期功臣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他历任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元帅是皇子)等职,爵封汝阳郡王,宠耀盛绝一时。谈及郭暧自然与李端有着莫大的关系。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这首诗就是李端所做,名为《赠郭驸马(郭令公子暧尚升平公主令于席上成此诗)(其一)》。
话说在郭驸马和升平公主在婚宴上,得皇帝赐婚,郭暧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李端平日也为郭暧近臣,便安排李端作诗,于是就有了这首《赠郭驸马》。该诗虽然只是应景之作,并无真情实感,但通过描写“金距斗鸡”、宫前“玉鞭骑马”的情形,把郭暧备受荣宠、春风得意的神态塑造得十分生动。而“杨柳陌”、“凤凰楼”(暗用吹箫引凤典故),不仅气派十足,更体现了李端过人的才气和身后的文学功力。
李端当场吟诵,宾客赞赏不已,郭暧自然喜不自胜,心中暗暗得意,李端也算为自己长了面子。但是,当时在场的一干人等也决不是吃素的,特别是同为大历十才子的钱起微微撇嘴,很是不服气,心中暗想这一定是李端早有准备。于是,站起身来,说道:“正己兄当真才气不俗,这样,为祝驸马爷和公主新婚,也为在座宾朋祝酒,可否请正己兄以我的姓——‘钱’字为韵脚,再做一首看看。”
郭暧略有不快,知是文人相轻,来拆台了。但是,李端却哈哈大笑,满口应承下来。只见李端起身踱步,须臾之间,就又吟出一首七律:“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此诗以“钱”作韵脚,最后那句“原脱长裾学少年”,意思是愿意为郭暧鞍前马后地效劳,有些屈身奉迎的意思,当然很给郭暧长面子。短短的时间就能吟出这样一首七律来,钱起自叹不如。公主和郭暧大喜,赏了不少金帛。
言归正传,李端是如何赢得美人归的,开篇的那首诗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有一次,郭暧宴请群朋,自然少不了李端陪座。宴会之时,有一个叫镜儿的侍女出来待客,此女姿色绝代,且弹得一手好筝,李端在郭府日久,自然认得。这个镜儿看李端风流潇洒,也是欢喜,二人一来二去也被郭暧瞧出些端倪。郭暧早有成全之意,说:“李生能以弹筝为题,赋诗娱客,吾当不惜此女。”李端先是一愣,随即吟道: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周瑜是三国时风雅儒将,精通音律。据说他堂下奏乐,如曲有误,一定会回头看看。因此,俗语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从艺术性上说,这首《听筝》确实比《赠郭驸马》等诗更出色,可能也是李端的真情实感,日夜难昧,精雕细琢之作。郭暧听了,十分赞赏,当场就将镜儿许配给了李端。
1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诗人张继因落榜诗名声大振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约公元715~779年)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自有科举取士以来,无限风光的状元不知有多少,至今被人们所记得的却寥寥无几,但是落榜生里却有不少人举世闻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诗就名声大振。相传,张继落榜后,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他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一个人沿京杭运河南下,独自来到苏州。
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是到了姑苏城外已是傍晚,水光月色不禁使张继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
张继让老船工把小船停泊在枫桥旁边,哪里也不想去了。 他钻进船舱,解衣躺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着实令人陶醉,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数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离乡时家人的期待,位卑时所遭遇的歧视,自己的失意……每一件都像尖针似的,令人心痛不已。最让张继心疼的是奶奶,赴考前,奶奶把张继叫到床前,颤抖着双手,取下自己戴的一尊拇指大的玉观音,戴到张继的脖子上。
张继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索性披衣起来,坐到船头赏月。小河上渔火跳动,每一点光亮,就是一户人家。月亮好像也已困倦了,时而眨眨眼睛,强提精神,时而隐匿起来,与这个落第书生一样羞于见人。月亮渐渐西沉,没过多久就落下去了,再也看不见了。就在月亮落下的枝头的时候,传来了一只离群乌鸦的叫声,在静夜里格外凄凉。这只乌鸦为什么深夜还叫?它也和我一样愁肠百结难以入眠吗?
河面向远处延伸,阵阵江风骤起,张继临风打了一个寒颤。已经是深秋时节,秋风刺骨。他正要回到船舱去增添衣服,寒山寺的钟声,仿佛从天外传来,在静夜里格外宏亮、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勾起张继的无限乡愁!
风更大了,吹得小船摇来摆去,船上的渔火也跟着一明一灭。小船驶过枫桥,准备靠岸。张继望着夜色中的古桥山寺,脱口吟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