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林立准备收割麦子前,就把玉米苗种下了。等到麦子黄了,在同村雇了些人就开始收割了。这些天来,林立心想:“奇怪,二叔怎么还不来?”一日上午正在家里休息,突然被自己家大黄狗急促的叫声吵醒,他下意识的从床上爬了起来,赶紧来到了木门旁。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打开木门,他不但看到了林聪,还看到了一群全副武装的军人。林立在一旁愣了一会,林聪先说话了:“这次回来有公事要办,侄孙的事我早知道了,但一时抽不开身。”林立这才接过了话,说:“没事儿,二叔赶紧进来啊!”一群人便跟着林聪来到了林立家院里。“家里还是这样子啊!汪丽和孩子呢?”林立说:“回娘家啦,估计她妈想看她外孙的模样,让她爸大半夜就赶到了这里,把他们接走了。”林聪说:“那这样,我办完了公事再来找你。”接着林立和林聪又闲聊了一会,林聪就起身带着人离开了。看着林聪带着那群全副武装的人,林立已经猜到了林聪这次要办的公事,剿匪。
汝州地处中原腹地,多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但自然条件不是特别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自然灾害爆发。这些年份里,庄稼歉收,条件好的大户人家还能度日,而普通的老百姓就要靠地方政府的救济了。汪丽生下小孩的前几年,就爆发了有一场旱灾,这场旱灾在中原大地上肆虐,使得众多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逃荒的人聚在汝州县城的周边,希望政府能够给他们提供些粮食。此时的汝州县长便是汪丽的哥哥,汪平。汪平早些年就加入了同盟会,在汝州算的上是一位元老级的人物。汪平在没当上县长前,还在汝州组织了一个侠团,以“帮助百姓,促进社会进步,扫除不公平”为宗旨。在汝州县城各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汪平靠着汪华的殷实家底,再加上为人慷慨,出手大方,很快又争取到了省城要员的支持,在快到40岁那年,终于当上了汝州县长。一上任,他便开始整顿吏治。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对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员进行了严惩,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头目,叫张山。汪平施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是这个张山,给汝州县带来了一场人祸。
看着聚集在城外逃荒的百姓越来越多,汪平在想办法,一个又一个电报发往了省城,终于得到了回复,内容大意是:“再坚持7天,7天后,省城会派出专员携款1300元前来发放赈灾。”汪平此时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县城里能调出的粮食他都调出来了。想要度过这几日,他想到了最后一个办法,把县城里的乡绅都召集在一起,开赈灾动员大会。这个念头他已经犹豫了很长时间,因为县城里最有名的乡绅家族,除了汪家,还有刘家,宋家和赵家。汪家靠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家业。刘家是当地最大的盐商,在民国3年,袁世凯批准人民自由贩运盐开始发家。宋家垄断着汝州当地的丝和棉,民国3年,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代表汝州第一次到国外参展的便是宋家的带籽棉花,山蚕茧。赵家是汝州最有名的汝瓷收购,外销商,靠着倒卖汝瓷,也积累了不少财富。除了能得到汪家的支持,对其他三家和别的乡绅家族的态度,汪平是没有把握的。汪平最忌讳的是,如果在动员大会上得不到其他家族的支持,不但会使自己的名誉扫地,而且会导致这次灾荒处理不好,进而影响自己的官位。
汪平咬咬牙,在无奈中召开了汝州赈灾大会,到场的主要有汪华,刘蓬,宋盟,赵凯和其他的人。在赈灾大会上,他激动的对大伙说:“大家都是汝州的俊杰,今日汝州遇到了严重的旱灾,百姓已经到了啃树皮,食树叶的地步,城外逃荒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县城里的粮食也快用完了,我已经向省城要员做了汇报,7日后便会有专员携款而来,参与赈灾。但这几日还需大家同舟共济。望各位看在汝州乡亲父老的份上,慷慨解囊。”话音刚落,先是死一样的宁静,然后大家慢慢开始议论了。有的说:“汪县长,老百姓受灾,我们也受灾啊,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我们也不好过啊,反正省城已经答应来赈灾了,咱就再坚持几日呗。”有的说:“汪县长,我们生意人不容易啊,现在老百姓都去买粮食了,哪还来我这买东西啊,我的店铺近几个月都收不到钱,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都靠我这点生意,我也没钱捐啊。”有的说:“汪县长,您和登封那边主事的关系也不错,不如找他们先借点,日后再还给他们就是了。”大会的气氛越来越不利于汪平,而此时汪华,刘蓬,宋盟,赵凯都还没表态。汪平心里憋了一肚子火,他看了看父亲汪华,使了个眼色。汪华等议论声小了,缓缓说道:“老夫上了年纪,年轻时不好好读书,但只记住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的话我不说,我们汪家出100元。”当这句话讲完的时候,会场里马上变的鸦雀无声。过了会,赵凯说话了:“我们赵家是靠着汝瓷起来的,汝瓷代表着汝州,汝州也就是汝瓷的来源,汝州有恩于我们赵家,我们和汪家一样,出100元。刚才有人说干旱了影响生意,请问对你们生意的影响有对汪家的影响大吗?有人说家里人多要养,那汪家是汝州第一大户,你们家的人有汪家的人多吗?有人说要到临近的县去借,据我了解,这次大旱中原多地都受影响,前一段时间我路过登封,那里的情况跟咱这也差不多,要解决汝州现在的燃眉之急,必须要靠我们汝州自己人。”会场又是一阵寂静,刘蓬说话了:“刚才赵家和汪家说的都对,但这点钱对你们来说是九牛一毛,不算什么,说句实话,这次旱灾使得我们刘家运盐商队不敢跑远,到处是那些流民,搞不好就来抢你的东西,我们刘家没钱,出50。”汪华和赵凯气的瞪圆了眼,看着刘蓬,汪平想找刘蓬理论理论,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宋盟接着说话了:“我们宋家不出多也不出少,80。”赈灾大会成了一场诉苦大会,在汪平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筹集到了4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