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互惠定律的影响,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也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下去了。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也是互惠的表现。这似乎是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聚会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人的这个人付,因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之间继续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时回报,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有一件事反过来求你,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有了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之间也是如此。其实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不像歌里和诗里表现的那样。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赢得持久好感的步骤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越来越多的赞扬,而不喜欢对自己的喜欢越来越减少的人。
【心理照相馆】
国外有一位老人,退休后想图个清静,就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住下的前几周倒还太平。可是不久,有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受不了这些噪声,却又不能制止,因为他知道,如果制止的话,反而会引起那些年轻人的逆反心理,情况可能更糟了。
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出去对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可喜欢热闹了,看着你们玩我也觉得变年轻了呢!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起来。
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只是远没以前那么起劲儿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说:“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
从此,老人又重新过起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心理SOS】
故事中,智慧的老人正是运用“增减效应”为自己赢得了一份难得的清净。形象地讲,所谓“增减效应”,就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不断减少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到市场上买两斤水果,售货员如果先在秤盘上放超出一些分量的水果,再一点一点地从秤盘上减掉,顾客的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相反,要是先在秤盘上放上少于两斤的分量,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添上去,顾客就会感觉得到了便宜,觉得售货员很大方,很可能以后还到这家来买东西。
其实,用上述两种方法称得的水果分量完全一样,只是增减的顺序不同,却给了人们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在心理学中称作“增减效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应呢?
原来,人们的挫折感是“增减效应”之所以存在的心理根源。人们的心里总有这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一般来说,人们会比较平静地接受一次小的挫折,然而,如果所获得的赞赏越来越少,甚至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逐渐增加、增大,人们就难以接受了。而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
这种“增减效应”,给整日处在人际圈中我们,带来了两点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一,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自己的表现不当,导致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
第二,在观察、评价别人的时候,要避免受“增减效应”的影响,从而对别人形成错误的认识,而是应考虑具体的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
另外,把握好增减效应,有意识地制造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心理曲线,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你的受欢迎的程度,具体来说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先抑后扬。你可以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但是要从无伤尊严的小毛病说起,然后再给对方恰如其分的表扬。
2.适当的保留。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当的有所保留,留下一点悬念和空间,更有利于彼此交往的加深。
3.把基点拉低。不要一开始就给予对方过多的肯定,应该将肯定态度的基点放低一些,给后面的递增留有空间和余地。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如果把“增减效应”加以灵活地运用,就可以有效解决奖惩、激励、批评、恭维等问题,使别人对自己感到满意。
你被别人贴的“标签”误导了吗
别人随意贴的标签和大街上张贴的小广告一样不可信。
【心理照相馆】
一天,一只狮子醒来,愤怒地团团转,吼声响彻四方,凶猛威严。原来是有个野兽和它开了个玩笑:在它的尾巴上挂了一张标签。上面写着“驴”,旁边注有编号、日期,再加盖上一个圆圆的公章,旁边还有个签名……
狮子很恼火想马上撕去标签。可它又想,这号码,这公章,肯定有些来历!撕去标签?免不了要把责任承担!
狮子决定合法地摘去标签,它满怀一肚子气愤来到野兽中间。
“我是不是狮子?”它激动地质问。
“你是狮子!”狐狸慢条斯理地回答,“但依照动物的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
“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干草!我是不是狮子,问问袋鼠就知道。”
“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袋鼠说,“可具体特征我又说不清!”
“蠢驴!你怎么不吭声?”狮子心慌意乱开始吼叫,“难道我会像你,畜生!我从不在牲口棚里睡觉!”
驴子想了片刻,说出了它的见解:“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徒劳地追问,低三下四,它求狼作证,又向豺狗解释。同情狮子的,当然不是没有,可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
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一天早晨,从狮子洞里竟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
【心理SOS】
不可否认,有时我们太过注重那些贴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别人身上的标签,不管这标签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一一复制下来,从而失去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力。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同一个人的一张照片给两组人看,在看之前,告诉第一组人,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罪犯;告诉第二组人,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学者。然后要求每个组的人,口头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肖像。
第一组人的描述是:邪恶的双眼,一脸凶相,刻薄完全没有人性;第二组人的描述的是:深邃的双眼,坚强不屈的意志。为什么两组人员对同一张脸做出的评价静竟如此天差地别?
这都是人们对已知信息的片面定型认知。当他是罪犯时,自然就觉得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不应该出现在这张脸上,而当他是学者时,又觉得一切长相特征又是那么合情合理。这种通过一些未经证实而所做出的印象评价就是受刻板效应的影响。
这和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疑人偷斧”一个道理: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语气。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可是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的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刻板效应是对他人的不客观评价,是一种不正确的心理。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应坚持全面、客观地看待人和事,多听取意见,不浮于表面。特别是出现矛盾时,不能轻易下结论;他人询问自己的意见时,不能凭自己的意愿给别人“贴标签”。对待他人用好奇心代替成见,用谦逊代替傲慢,就会发现他人的许多优点。
【心理测试】揪出你身边藏匿的小人
题目:如果有机会让你当一个作家,你会选择成为哪类作家?
【A】散文诗词类作家,以唯美的文字闻名。
【B】小说作家,目标是创作类似哈利波特那样,轰动于世的畅销小说。
【C】以才貌双全出名的“美女作家”,个人曝光率远高于作品曝光率。
【D】以言辞辛辣独到而著名的撰写评论、杂文的作家。
解析:
选【A】
要千万小心那些第一眼看起来“天真无邪”,说话嗲声嗲气的小女人,心地单纯的你很容易把这类假装清纯的女人当作“自己人”,对他们无话不谈,知无不言。但其实她们和你是迥异的两类人,当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她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牺牲掉你,由于对你了解,她们想要陷害你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选【B】
建议你和看头脑精明的女人保持一定距离。本身没有心机的你很容易被一些“精明”女人笼络,一方面她们觉得需要你这样看起来不太聪明的人给她们当绿叶,一方面她们也需要你这样不太有戒心的人做他们的备份“炮灰”,遇见这类“朋友”时多观察周边的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除非你对对方的身家性格非常了解,或者她真的是人见人夸的超级大好人,否则最好绕道而行。
选【C】
小心你身边的性感美女。选择这个选项的朋友通常是两种情况,一是自信爆满的大美女,那么另一位性感美女的出现无论是对你还是对她,你们都是双方的劲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另一种情况就是你对于你的外形很自卑,一遇到美女,你就完全丧失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不顺手了,如果是这样也还是离美女们远一点吧。
选【D】
对于那些行为放纵嚣张,自由得没边的小女生,你还是离他们远点吧,你愤世嫉俗又有责任感的你,看她们那类人很是不顺眼,同时她们也看你不顺眼,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要招惹上她们,她们这种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说不会给你捅出多大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