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箭穿心代表一见钟情,两箭穿心代表两厢情愿,那么我向你万箭齐发
为什么男追女都要先从“爱屋及乌”下手
先爱我的狗,再来爱我。
【心理照相馆】
我注意她好久了。她经常在这个时间带着小狗来这里散步。我决定,先认识它,然后再和它成为好朋友,然后再和她做朋友。
于是,有一天我们坐在长椅上休息的时候,我拍拍小狗,对它说;“告诉你的主人,你还需要一位男主人照顾。”
【心理SOS】
“爱屋及乌”历来被男人们视为追求女孩的必备良计。所谓的好感也是从“爱屋及乌”开始忙起的。其实,这些都是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在判断别人时产生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一切好的品性都加在被列为好的那部分人身上,一切不好的品性都加在被列为不好的那部分人头上。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
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就会被认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后者被称为“坏光环效应”,也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效应”。
例如当我们提起一个战斗英雄时,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高大、健壮、英勇、刚毅的形象,我们会更多地从这些方面去观察他,而忽略他的一些其他特征,比如也许他的性情很温和。
同样,我们对于情人的知觉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觉得他(她)是美的,我们自然会发现他(她)许多美丽之处,因而他(她)在我们心中变美了,因为他(她)的其他某些相反的信息已被忽视或否定掉了。
在生活中,光环效应或“扫帚星效应”经常发生。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是好的,是我们喜欢的,那么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个人也有着其他许多好品质。反过来也是一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好百好,一恶百恶”或者“爱屋及乌”。
由于光环效应使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所以,它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社会心理效应,也是一种人际认知偏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容易影响对人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
情人眼里真的出西施么?
恋爱中的人的都是瞎子,因为他们从来不用眼睛看对方。
【心理照相馆】
英国某经济学家评论英王爱德华八世为辛普森夫人放弃王位的行为时说:“20世纪,我们伟大的英国出现了一位‘最不理性’的王储。原因就在于,他做了一项非常亏本的买卖。他选择了一位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不合适的女性来做自己的伴侣,并因此放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利。
“这位被国王选择的对象(辛普森夫人),不过是个身份卑微的私生女。她离过婚,派头十足、自命不凡,固执又不出众,根本算不上漂亮,却恰恰蛊惑了一位富有责任心的国王,结果让英国损失巨大……”
一位学者转述威尔逊亲王对辛普森夫人的感受“那女人金发蓝眼,皓齿厚唇,体态丰盈,秀色可餐。言谈间风情千种,移步时仪态万方。威尔士亲王偷窥良久,怦然心动,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习惯,主动与那独身女子攀谈。”
【心理SOS】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辛普森夫人),在不同人的眼中会产生这样大的差别。尤其是在第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经济学家的不满,但威尔士亲王在描述她时,却认为她美貌无比、风情万种,甚至为了她放弃王位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中国古话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庭坚曾有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由这句古话化来的。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的。
这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可以说是爱情的必需组成部分,虽然心理学上认为其效应是由“审美错觉”所导致。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一种错误知觉,有审美错觉和认识错觉之分。认识错觉和审美错觉是有区别的:认识错觉,反映的是不真实的客观情况;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真实的美的感觉。这种审美感觉在客观上看好像是失真的,但主观上是真实的心理体验。
热恋中的男女对异性美的审视,既针对其外在体貌特征美,也针对其内在心灵美。心灵美可以弥补外表美的不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伊丽莎白·巴莱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坎坷的命运使她与五彩缤纷的生活擦肩而过。多年病痛的折磨使她卧床不起,年近40的时候仍是孤身一人,但她写得一手好诗,拥有众多诗迷。与白朗宁的结识是从一封白朗宁致女诗人的信开始的,在几个月的密切通信后,巴莱特也收到了白朗宁的求爱信。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巴莱特拒绝了,但白朗宁坚持不懈,终于打动了巴莱特尘封已久的心。两人见面的时候,白朗宁拉着巴莱特的手说:“你真漂亮!”白朗宁的意外闯入,使巴莱特原本灰暗的生活出现了阳光,更不可思议的是,多年来纠缠她的疾病也有了转机。
在别人眼里,巴莱特相貌并不出众,而且身体还不健康,何美之有?可白朗宁在她的诗里发现了她的内在美,由内向外扩散,巴莱特成了他眼里最美丽的女人。
这种审美错觉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情人发掘出恋爱对象身上更深层的美以补偿某种不足,推动了爱情的发生与发展,而不至于使那引起外表并不美的人终身孤单。但如果审美者本身没有健全的审美意识,或者这种错觉发展到过分的程度,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的性学权威霭理士所言:“在热恋中的男女竟会把对方很丑的特点认为极美,而加以誉扬颂赞。”
热恋中的男女,要正确看待审美错觉。出现错觉无可厚非,但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指导和修正审美错觉。
一见钟情是“情”吗
【心理照相馆】
在某大学进修中文的一外国女学生用成语“一见钟情”造句:“昨晚做好全部功课,我一见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不对,不能将成语拆开。”年轻的男教师纠正道。
“今晨我到校一见钟情,就向她问好。”
“词不达意,还是不对!”
“我再造一句,”她望着教师脱口而出:“我对您一见钟情……”
“这次对啦!啊?不对、不对……”男教师脸红地说:“句子对了,对象不对。”
【心理SOS】
一见钟情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爱情邂逅。我们在心中设置一个完美恋人的标准,然后期待与之相遇,产生电光火石般的感觉——一见钟情。但是现实越来越让我认识到这种可能性太小了,从恋爱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也不排除有的可能性。
许多人不相信一见钟情,认为那只是建立在外貌基础上的。即使会第一眼产生好感,也不靠谱,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对方离自己完美恋人的标准相差太远。在各大情感网站和论坛上,人们对一见钟情莫衷一是:有人经历过一见钟情,有人从未经历过;有人因一见钟情获得美满爱情和婚姻,有人一见钟情后闪电分手。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一见钟情呢?目前为止,心理学家还未解开这个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