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4400000007

第7章 华语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类型(3)

五、移民地区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

除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这样以华语作为本地通用语言的华语媒体之外,在世界各地还分布着大大小小针对本地华人的广播电视媒体,这些媒体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当地华人。这些华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背景,移民地区当地的通行语言也不是中文。广播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不同,它是用声音进行传播,而媒体语言的声音会与来源地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语音,人们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这种联想有时是表面化和非真实的。媒体语言的发音有时会使人联想到它的属地背景,甚至政治取向,起到地域标签,甚至政治标签的作用,尤其是在节目内容不足以让人识别时,人们更容易依据自己的联想去进行判断。由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等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差别,甚至对立,因此选择何地发音标准看似简单,但对海外的广播电视媒体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海外广播电视媒体可供选择的华语发音标准,主要有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和介于两者之间,与新加坡华语较为接近,没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第三类华语。与此相对应,在词汇的使用上也要有选择考虑,不同地区词汇也有明显差别。

在语言的标签作用影响下,海外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使用会考虑到自身背景、受众目标等各种因素。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松动缓和,大陆移民的迅速增长,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语言总的发展趋势是:发音向大陆普通话靠拢,词汇逐渐混用,腔调逐渐本地化。

早期的海外媒体使用多是闽粤方言,因为移民的主体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使用超方言通用语是在移民成分复杂,方言过多,需要相互沟通的时候。这种情况与新加坡类似,只不过新加坡是在国家范围通过行政干预完成,而海外移民社区是由听众需求驱动,由市场作用完成。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尚未形成自己的明显发音特征,双方都具有“新国语”的发音特点。那时,海外华语广播的语言,除了涉及词汇的地域特征,在发音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世界各地很少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世界各地的华语广播也并不多,华语广播使用的语言多是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国语”,很少听到当代“北京音”的普通话。

进入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政治状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大陆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到海外留学和定居的人数迅速上升,世界各地开始大量出现使用普通话的华人。与此同时,台湾的政治环境也在蒋经国时代开始放松,海外移民数量开始增加。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面对香港回归产生的香港移民热。这股移民潮和出国热,使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人数量明显增加。

移民数量的增加为开办华语广播电视积累了受众资源。在80年代,台湾和香港移民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高于中国大陆,台湾背景的华人社团影响较大,华语广播电视也多以台湾国语和粤语为主。

台湾在1987年取消了所谓“戒严令”,1988年开放大陆探亲旅游。随着两岸人民之间的接触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开始缓和。海外华人之间由于两岸对立产生的感情隔阂也开始化解。

进入90年代后,大陆移民数量逐渐超过台湾和香港。以美国为例,2004年大陆移民2.7万人,同期台湾移民仅7800多人。澳大利亚移民局2004年发表的10年移民数字表明,大陆移民人数增长迅速,台湾移民涨幅不大,香港移民呈明显下降趋势。大陆从1993年的2740人增至2004年的8784人,台湾从1993年的785人增至2001年的2599人,而后逐年下跌,2004年为881人。香港移民从1993年的3333人,下降至2004年的1125人,1997年之后大幅减少,1997年为3194人,1998年跌至1918人,2001年更跌至931人。在加拿大,从1998年起,中国大陆就是加拿大新移民的首要来源地区。

进入21世纪,大陆移民已逐渐成为海外华人的主力。两岸关系的缓和和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也使大陆移民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和普通话逐渐被海外报刊和广播电视机构接纳。为了满足新移民的需求,广播电视使用大陆背景播音员和主持人越来越普遍。在大陆移民集中的美国、加拿大地区,与过去相比,华语媒体语言更接近普通话。当然,为了照顾到台湾移民,多数媒体尽量采取语言平衡方针,在人员的选择上,同时兼顾两岸背景;在发音上去除明显的地域特征;在词汇上尽量做到华人通用。在语言上走融合路线,是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媒体的主流。当然,一些主要针对特定听众和有特殊背景的广播电视媒介,也还可以听到以大陆普通话或者台湾国语为主调的播音,这些媒体有时是在刻意强调语言的政治或文化标签作用。

六、海外官方华语广播

在全球华语广播中,还有一类不容忽视的华语广播,就是各国开办的主要针对中国地区的对华国际广播。国际广播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及时报道战争状况,宣传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影响敌对国家的民众,当时的发达国家都利用成熟不久的无线电技术,开办短波外语广播。这类广播多是以政府背景作为支持,是带有官方色彩的广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苏美两大阵营的对立,对外广播又成为冷战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冷战结束和世界范围的和解趋势,各国人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限制越来越少,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逐步减少,对外广播开始走下坡路。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许多国家将中国列为影响对象,开办华语广播。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华语广播有前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美国的美国之音、英国的英国广播公司、澳大利亚的澳洲广播电台、日本的日本广播公司、德国的德国之声等。

国外华语广播对中国真正具有影响力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便于个人收听的半导体短波收音机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国家对于收听海外广播有着严格限制,收听人数很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人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随着中国陆续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交和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这些国家也引起国内民众的兴趣。与此同时,国内展开的学习外语的热潮为海外电台进入中国提供了机会。美国之音开办的《英语900句》学习课程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收听英语教学节目的同时,包括新闻时事报道和美国音乐在内的华语节目都获得了大量听众。在此之后,英国广播公司、澳洲广播电台、日本广播公司都在开办外语教学节目过程中获得过成功。

在对外广播中,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就是以对象国的母语作为标准语言。对外广播总是优先使用对象国人员做播音员。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的对华广播都使用普通话发音,但由于大陆移民很少,可供选择的编播专业人才更少,各海外广播电台大多使用台湾背景的播音员。这些播音员很多是从大陆去台湾,还保持着较纯正的北京音,虽然与当时的普通话已有差别,但还没有现在台湾国语的腔调。一些要求不高的国际广播电台,选择的播音员语音和嗓音都比较差。也有一些电台使用本国的非母语播音员,听起来南腔北调,甚至有些滑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中国大陆听众的骤然增加,各国的对外广播重新审视自己的媒体语言,希望自己播音员的发音更接近普通话。这些电台首先通过文化交流,让现有播音员熟悉对象国的语言。然后是通过官方渠道,引入一些大陆背景的播音员。最后是自己在留学生或移民中自己挑选播音员。现在在各大华语广播电台中,大陆背景的普通话占主导地位。尽管这些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与国内广播在发音和表达方式上并不相同,但使用的都是大陆通行的普通话。

除了短波广播,一些海外媒体还采用了卫星广播和卫星电视节目,但由于中国大陆限制个人安装卫星接收机,这类节目影响很小。

海外对华广播语言可简单概括为:普通话发音为主流,播音水平参差不齐,语言风格各异。

七、其他华语广播

除了上面涉及的华语广播类型,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和宗教团体的华语广播。这些国际组织和宗教团体的广播,往往有势力强大的机构作后盾,传播的内容则偏重于某种思想理念和宗教教义,对于一般人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台也多使用普通话发音,由此也可以看到,人口数量巨大的中国大陆是各类华语海外媒体的主要传播对象。

参考资料:

1.李青梅,1992,《海峡两岸字音比较》,《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2.郭熙,2004,《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2期。

3.陈美玲,1998,《新加坡华语中的语码夹杂现象》,《语文建设》第10期。

4.萧国政,1998,《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第12期。

同类推荐
  •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品牌这一中心概念,从党报品牌定义、内涵,当前党报品牌的现状,存在问题,党报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党报品牌建设这一课题的特殊性、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四个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力求有所突破。本书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言之成理,颇有创意。总体来看,刻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表述清晰,文献综述丰实,引用资料规范,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本书介绍了如何成为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收录了《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让学生坐第一排吧》、《给孩子自信的力量》、《给孩子一个积极的认同》、《什么对于孩子最重要》、《想砍哪棵树》、《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坐着比站着更辛苦》等文章。
  •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美满生活

    重生之美满生活

    李叶重来一世只想安静做个学霸,开个小店,让爸妈做个好日子,不象上辈子那么操劳。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多了个意外。美食,帅哥,毛爷爷快点到碗里来吧!
  • 经年不改的轮回

    经年不改的轮回

    浮华梦若指间沙;时光流逝,千年轮回。谁在为谁守候?在这个大陆上,实力决定一切,人们从凝聚武魂的那一天开始,一步步的修炼,武士、武师、武者、武王、武宗、武皇、武圣、武尊、武君,直到修炼者梦寐以求的境界—武帝。但世界上是否只有他们一个大陆,而武帝是不是修炼者的巅峰等级呢?
  • 酥,时光记

    酥,时光记

    《酥时光记》是新概念最人气小说。零度体验超酷小说,迷惘激情深度释放,超越期待的新概念经典文章。新概念,让无数青春酷的写下激情的经典。十年角力,群雄逐鹿,破天亮剑。
  • 斗荒芜

    斗荒芜

    修炼一途,转阳境,至阴阳,悟轮回,突生死。天地荒芜,荒帝起;天地大战,荒帝落。生新神,俯苍穹,斗天皇,救苍生。荒芜起,万物寂;神破元,万物生。
  • TFBOYS之时光短暂

    TFBOYS之时光短暂

    那年,他是她的男神,但却仿佛天上的星星,是她觉得难以触摸;那年,他是她的守护神,但她却以将怀抱投医另外一个人;那年他和她是最好的青梅竹马,可是她却离他而去。六人究竟何去何留,那年的爱情到底还算不算数,敬请期待。
  • 回归心灵的爱:家族系统排列个案集

    回归心灵的爱:家族系统排列个案集

    本书是由著名系统排列导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家段晓英女士与心理咨询师觉初先生共同编著,透过“系统排列示范工作坊”真实感人的情景、个案,共同探索中国家族承统动力,破译家族密码,让更多的现代人找到人身心受苦的主要原因,找到生命的力量、资源和方向。
  • 幽冥王朝

    幽冥王朝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燕国小兵赵峥为执行特殊任务,机缘之下得到幽冥宗传承玉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搅动天下。直至建立幽冥王朝。
  • 薄命佳人晓一依

    薄命佳人晓一依

    须知薄命是佳人,女子总是温婉亦是柔弱,让我们总是忘了才子亦可是佳人,在她们长长的诗歌中,低低的求全中,流离的一生中无非是奢求一份忠贞不渝的感情,可奈何奢求只是欺人的奢求
  • 男神的贴身跟班

    男神的贴身跟班

    身怀绝技的诗小雨下山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保护男神,他是大明星是学校的校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她只不过是一个穷丫头,本不该产生交集的两人却因为婚约走到一起。男神:今晚先搞定她省得她烦人!诗小雨:将他带到床边已经达成又是一万到手!
  • 青梅竹马变变变

    青梅竹马变变变

    青梅看中了竹马的哥们儿。竹马看中了青梅的闺蜜儿。于是狼狈为奸勾搭在一块商议各种的“追求大计”,计划还没开始呢。竟阴差阳错居然灵魂换体!好好一对冤家“青梅竹马”变成“竹马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