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元
这套系列丛书是由多篇论文组成的。论文的作者们都是博士。他们约我为此写一篇总序。这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这一辈子只写过两篇“论文”,其实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小结和心得体会罢了。其中一篇还是请一位年轻的研究者帮忙修改而成的,至今想起来还十分难为情。
在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咱们国内还没有“学位”这一说,在履历表的“文化程度”这一栏里填上“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即可。现在不一样了,不但有学士、硕士、博士,如今还有“博士后”的学位,只是好些人也不大明白这“后”字的确切涵义。
反正,在我的常识中,硕士、博士都是满腹经纶的人。这头衔来之不易啊,在专卖店里是买不到的,它是有志者用自己多少的生命、精力,观察、分析、学习、积累而得的智慧结晶。
我当年写的那两篇“论文”,加在一起,总字数也没有超过一万字。但我真的觉得那个写作过程已是“度日如年”。
现在倒好,凡博士论文,字数都不能少于十二万字。一听,都把我吓死了。不要说我想不出那么多话,只是让我啥也不必想,就是抄这十二万字也非把我抄到病房里去输液不可。
在此背景下,要我为博士们的论文集写“总序”,实在是勉为其难。好在我是电视业的老人,接触影视文化活动比较多,既有一些直接参与创作的经历,也充当过不短时间的经营管理角色,所以在影视文化领域多少还知道一些状况和过程。既躲不开份享那分欣喜和激动,也逃不了那些郁闷、无奈和困惑。
所以,我在阅览这些用国际思维写就的论文的时候,首先觉得它们是可信的。其次,我还觉得虽然它们的具体立论和分析对象不同,但是都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借用中医针灸学的概念,可以说每一针都扎在穴位上。其三,我也强烈地感受到,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学者的活动就是全方位地透彻理解“世界”,而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这个世界”。其四,最可贵的是,这些论文对其研究的“世界”应该改造什么,又怎么改造最有效等也提出了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建议。
就我所知,这些论文的作者们都是有多年专业经验的人,换言之,他们本来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其处境和前景也可以说是令人羡慕的。那么,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背井离乡,甚至“舍家弃业”,而花费整整三年光阴来攻克这个“博士”学位呢?
这虽然不是什么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但肯定与“生存”、“温饱”没关系。说是为了“充电”,好像也是肤浅的诠释和推测。说是“虚荣心”作祟,只是为了拥有那顶发亮的博士帽,这未免太俗气,代价也太大了吧!
或许这是一个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不会雷同。
然而,尽管如此,单从每篇论文命题的提出到论证的结果来看,他们的共同之处都非常明显:就是强烈地要改造“世界”。
这个“世界”也的确需要改造了。
一个年富力强的学者满怀激情地对“这个世界”进行长达数年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苦苦思索,然后形成理性的呼吁和“呐喊”,这难道还不是一个又一个无价的科研成果吗?
我衷心期盼,这些由知识和见地博大精深之士精心培植的累累硕果,能与更多的人分享,使之成为“生产力”,而不会始终被云烟所覆盖。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