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2300000047

第47章 “自由立兹”的周德伟(1)

邵建

不读《新青年》

提及中国自由主义,我们当然会知道它的代表人物胡适,但不会有很多人知道周德伟。这不奇怪,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个是当时对新文化至少是对《新青年》不感兴趣的北大学生。这是一对师生,但如果看自由主义的家族谱系,或看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修为,弟子比师,却要纯正和胜出。

周德伟,湘人,1903年出生于长沙,1986年去世于美国洛杉矶。在有关周德伟不多的资料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作为北大学生,他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另类表现。据他写于1962年胡适去世后的《我与胡适之先生》:“《新青年》给时代影响甚大,但我不大喜爱,我嫌《新青年》的文笔太泼辣,分析及陈述不如《甲寅》及严氏译述之精密而有系统。”另外,“《新青年》上李守常先生经常谈唯物史观,但终不能冰释我心中的疑虑”,而且他尤不习惯《新青年》上的文章几乎“都朝着唯物史观一边倒”。

时至今天,谁都可以反思问题丛生的新文化,包括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正面大于负面,还是相反,这都可以讨论。我本人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属于“相反”派。但我惊讶的是,周德伟当时就拒绝了《新青年》,不但不为风潮所挟,而且那时他还是个学生。更难能的是,周之反感《新青年》,不是出于简单的情绪,而是有他自己的知识来路。也就是说,在《新青年》之前,他在思想上已经有所接受,这才使他进北大后不能接受在他看来是过于喧嚣的《新青年》。

照周自己的表述,进北大以前所接触的思想资源,首先是章世钊的《甲寅》,其次是严复及其译述,第三是胡适。且看《甲寅》给一个十几岁少年的豁蒙:“自读了《甲寅》之后,我得了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观念及白芝浩、戴雪著的制度及宪法上的主张,又得了人民授权政府的观念及保障人民的出庭状的办法。”这段话如果用概念抽象,《甲寅》传播的是人权、宪政、民治、法治之类的基本理念,路子纯正而不偏斜。再加上后来一位清华毕业又留美归来的中学老师,指导他系统条贯地阅读严复译著,有了这样一个根底,自然百毒不侵。对于那份激进而又整体反传统的《新青年》,周德伟恐怕想提神也难——有意思的是,《甲寅》与严译都是文言,而且都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试比较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些北大同学,如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等,这些都是围着《新青年》转的人,思想上是吃新文化的奶长大,可以说是“五四”的儿子。不知他们在《新青年》以前,精神上是否另有襁褓。然而,至少对周德伟来说,正因为他有了《新青年》以前的知识授受,使他最终和那些北大同学走上了不同的路。

分歧是这样开始的。周出身穷苦,进北大后,被拉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次邓中夏和罗章龙等动员周德伟去长辛店工作,并说有优厚的报酬。周问什么工作,答是“做工人运动并教工人的书”。周表示自己还要读书,没时间。于是便争执起来。周借孔子的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就是本,没有我自己,一切都没有了。对方批评他没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只有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周说,我不懂什么阶级意识,我只有我自己的意识。对方认为这种态度根本不能再做研究会的会员了。周的回答是“不敢奉陪”。于是分道扬镳。

北大毕业后,周迟于1933年夏以公费留学英伦,进的是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参与的是由哈耶克主持的有关货币理论与经济循环的研究班,由此开始和哈耶克几十年的交游,亦由此走上了极为纯正的自由主义道路。关于哈耶克,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他在中国有两个弟子,一个是林毓生,一个就是周德伟。如果论辈分,林要比周晚得多。林是殷海光的学生,殷则是周德伟的后学。虽然殷周两人没有直接的师生关系,但周比殷要大17岁;而且1950年,在周的台北寓所,有个每两周一次的思想沙龙,参与者就有殷海光。也正是在周家,周德伟从书架上取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交与殷海光,建议他翻译。于是就有了后来《自由中国》上殷译哈耶克的连载,于是也就有了胡适读了哈耶克之后,在《自由中国》雅集上的著名讲演《从〈通往奴役之路〉说起》。

如果从到自由之路说起,可以发现,胡适和周德伟这一对师生实有区别。胡适是从19世纪的密尔入手,又受20世纪杜威的影响,但这两者已是自由主义的发变,不是原典,因而缺了不可或缺的古典一节。周德伟不然,在哈耶克的亲炙下,入门即古典(何况哈本人即现代自由主义中的古典大师),因而得其自由主义原始,路径十分纯正。入门须正,立身方稳。可以验得的是,胡适在1920年代以后为苏俄“迷惑”时所发生的偏差,放在周德伟身上就根本不会,哈耶克为他预先免疫了。

不读《新青年》的周德伟至少没有沾染上新文化以传统为敌的文化态度;非但如此,日后反而自觉从本土传统挖掘自由哲学的文化远因。后者受哈氏影响,前者则得益于严复。严复是中国最早系统把握西方自由主义的人,可又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学西方和守传统,在严复那里没有整体性的冲突,所谓两者并育而不相害,一如道并行而不相悖。可是,到了新文化那里,自由主义没人超过严复,传统却成了它的对头,必欲除之而后快。二元对立的思维既主导了新文化,接下来自然是它自己的一元独断。在新文化阵营中,胡适虽不是极端反传统(他们主要是陈独秀、鲁迅等);但因他自己的表现,似也应承担其所应领之责任。

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肯定不会决绝反对。在最浅陋的意义上,你有现代的自由,别人也有传统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社会秩序的扩展恰恰是传统演变的产物,这是哈耶克一再阐述的义理。因此,就自由主义的文化表现而言,新文化不是推进了自由主义,而是从严复那里倒退了,至少它从文化多元倒退到了文化一元;而且这一元又从文化领域漫开出去,延及社会与政治,由此构成了百十年来的血与火。且看鲁迅如此绝对地表述:“将‘宗教,家庭,财产,祖国,礼教……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像粪一般抛掉,而一个簇新,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底里涌现而出。”话是这样说的,事也这样做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周德伟不读《新青年》,很好。这里的不读,并非不读,而是不喜欢。《新青年》的思维,唯我独对,周德伟不与同步,幸何如哉。只是当年北大学子中,周德伟们何其少(而另一类学生何其多)。然而,就是这个周德伟,至今又有几多人知晓呢!

历史非仅浪淘沙,更浪淘金。

二新生南路三段16巷1号(上)

新生南路的一部分在台大之旁,路长分为三段,三段中的十六巷一号便是“紫藤庐”。这是台北的一座茶舍,也是台北第一处市定古迹。离台的前一天下午,再度来此。友朋庐内聊天,我独自在紫藤架下流连。那古老的藤干,形容枯槁,状若朽骨;但,举目而视,藤叶何田田,满架连翩。那翠嫩的绿叶,绿得那样年轻,如同初碧。叶、干间的颜色反差,让我体味着生命的奇异。

我来紫藤庐,是来追缅1950年代居住于此的周德伟,这位少为人知的先贤,一生可圈点处多,但最令我心仪的却是他当年身为北大学生,又处新文化运动之中,却不喜欢那份风云一时亦扰攘一时的《新青年》。我曾为此文字,题目就是《不读〈新青年〉的周德伟》。稿子发上台北的《传记文学》时,编者“手记”说:接到来文,“的确愣了一下:居然当时还有不读《新青年》的‘五四人’!”可见近百年来,海峡两岸,处于主流地位的历史叙述(它掌握在官方和学院手里),遮蔽了多少不该遮蔽的内容。

周德伟就是这样一个被时代遮蔽了的历史人物。观其一生,在政治上,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上,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当年新文化和《新青年》,有被学界视为自由主义之始。然而,这样的识见未明所以。中国自由主义始自严复,而非《新青年》。后者如果不说反,至少也是非自由主义的。难道你能相信,一个以决绝的态度反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对象,可以是自由主义的吗;且不说正是它启动了逐步终结自由主义的历史枢机。然而,年轻的周德伟当时即与时髦不合,难怪他后来负笈英伦,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的亲炙。他同时也是哈氏在远东中国的首席弟子,后来成为哈氏弟子的还有两位,蒋硕杰和林毓生。五四那天,因身与“中研院”近代史所举办的“五四”九十周年纪念会,午间,我曾以周氏其人询问林毓生先生,说及周的遮蔽,林先生的回答让我低回:是周先生不配合时代,不,是时代不配合周先生。

周先生善用文言写作,在白话时代,这可能是他不配合时代的地方。但,文言不过表象,周先生用力所在,其实是传统与西方两种文化的调适。70岁那年,周先生撰文谈自由主义,文章写得古色古香。其中有问:“‘为政何先’,曰:‘道莫高于诚,德莫大于仁,治莫广于自由。’”此本儒门经籍之要,但在周先生这里,却内摄着西政哲学的原典:“先生所谓自由其何指乎?”曰:“自由者乃超乎立法及政府之人权,亦即由法律保障每人之私领域也。”张口“之乎者也”,但其语义却典自洛克与密尔,又流经伯林、哈耶克。尤有趣的是,该文的题目为“周子若的微言与大义”,这是个不掩自负的标题。其中“周子若”乃周德伟的字,是自字,意即如孔子。一个以孔子为人生楷模的人(想想当年《新青年》“只手打孔家店”的阵势吧),并不妨害他同时又是一个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者。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会,形塑了周德伟先生的自由主义身段,羡煞人也。

在周德伟的身上,我看到了严复的影子。如果可以走向历史的纵深,周氏的做派其实是严复的赓续。自由主义甫入中国,严复的努力就是把它放在中西文化之间,让它们“交互阐释”。这份工作自严复始,由《甲寅》继,却中断于《新青年》。该杂志以“进步”和“新”的名义,恨不能一脚把传统踢进时代的垃圾堆。20世纪以来,由《新青年》所主导的新文化也形成了它的百年传统,和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相比,海外学人倾向于把它称之为“小传统”。这个小传统显然不是自由主义的传统,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周德伟的意义。当这个小传统既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时,周氏是在它之外,孤峭地从事着古典自由主义与本土传统的对接。如果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正脉,一脉而下的是梁启超、(某种意义上的)章士钊、(非《新青年》时代的)胡适,而后就是周德伟。周德伟显然比严复之后的几位,更自由主义。但,整个这一脉系,在自新文化而下的历史主流面前,借用一位台湾学人语,是“一个被放弃的选择”。周德伟先生资望未若严、梁、胡,当然只能是放弃中的放弃了。

……薄暮的紫藤架下,我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当时的我,盘桓有顷,始终好奇于叶干间的生命色调。直到此时临笔,方若有所悟:传统正如这古老的紫藤,别看它干枝朽枯,它的生命力却极为内在,只要不把它连根拔除,岁岁年年,照样绿叶新发。

三新生南路三段16巷1号(下)

那天,台北,天甚晴、海甚蓝、人甚惬。紫藤庐主周渝先生知我喜海,租了一辆商务车,一行六人,八点多出台北,往东北海岸,一路逶迤。中午,在基隆附近的一个海湾停车吃饭时,周渝接到一个电话。合上手机,他说,龙应台等下要带朋友去紫藤庐午餐。其实茶馆本非午餐之地,它只有简餐,而紫藤庐的简餐却是简而又简;但,像龙应台等人,就是会去。

新生南路三段16巷1号的紫藤庐,现在已是台北显名一时的艺文茶舍,可是它的前身,却是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的高等官舍。1950年以后,它成为国民党财政部关务署署长周德伟的住所。进得一楼房厅,右面的墙壁上有周德伟的一帧照片,那是他六十岁生日那一天拍的。一袭传统长袍,身后是一副对联。工稳的隶体出自原湖南省省长赵恒惕,联句则是周德伟的自拟:“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苦苍生。”几天后,在那天也一道出行的台北政大一位老教授家里,说及这幅名对,他快人快语手一挥:上联是骂知识分子的,下联是骂蒋介石。

对子倒未必是骂蒋介石,但周德伟却没少骂蒋氏其人。周渝是周德伟的幼子,幼年时,他父亲常会邀一些朋友或学生到家聊天,但那场面常常不是那么令人如意。周德伟有时会陷入一种恶劣的情绪中,当他用湖南话大骂蒋介石时,那乡音在周渝耳中分明就是“蒋该死”。周虽为国民党官员,却厌蒋。1950年代初,他在自己的家中办过一个自由主义沙龙,每两周一次,来者有殷海光、张佛泉、徐道邻等,但,维持半年多就难以为继了。因为他家巷口对过有一个小糖果店,那个三十来岁的长脸店主是特务,任务就是监视他们家。他家的电话提起来,话筒里经常会有嗞嗞声,周渝的大哥告诉他,这是电话里头在录音。

同类推荐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鸿雁高飞传忠诚

    鸿雁高飞传忠诚

    我是普通城民糊涂三毛,谨以工作之余拙作《鸿雁高飞传忠诚》(网络名《高端建议》),开启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高层真实反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现象并拙诚可行性建议,力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充分反映自我实事求是、客观民意、公正建言的诚实秉性,又不乏正直坦率、直言不讳、好管闲事的好汉作风,并着力充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现象的优秀自由评论员而尽心尽责。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本书内容包括: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初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对家庭环境改变的适应、对学校环境改变的适应。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热门推荐
  • 活尸2:潜龙危机

    活尸2:潜龙危机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异能人特种部队潜龙。无双被日本人与活尸大军逼的走投无路只好闯进止步镇前方的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没想到竟在山内发现了神秘的南越古国的遗址……
  • 呼吸系统常见病家庭必备手册

    呼吸系统常见病家庭必备手册

    本书是一本关于呼吸系统基础知识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防治的科普宣教书籍。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广大老百姓能够认识呼吸系统,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呼吸系统,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时,怎样做才能使疾病更早康复、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能够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持健康体魄,减少因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减少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 医氓

    医氓

    只有医道高明的医生才懂得何时不开方。我的医术,可不只有用药一道哦。
  • 修罗煞妃:邪王的绝世王妃

    修罗煞妃:邪王的绝世王妃

    他,是世间唯一一个不对世间有所留恋之人,他,这一世依旧遇见了自己爱了十个世纪的女子,可是她好像忘记了一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风雨,他全力以赴不惜牺牲自己帮它寻找属于他们的记忆,只为让她认清现实,她所奢望的不过是一场梦,她今生今世都不会太平的度过这一辈子。他和她注定永生永世都会相遇,相识,相恋!
  • 无尽混沌之旅

    无尽混沌之旅

    无尽的混沌世界,嗜血残忍的异族,散播恐怖的魔神,夹缝中生存的弱小人类,外域入侵的威胁,我们的主角将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甚至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恐惧源头………
  • 90纪告别2007

    90纪告别2007

    我们是90后,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学。《90纪》为您打造一个华丽的文学盛宴!本期主题:告别2007《90纪》主编:娃娃文字编辑:单调,桃子,祈福宝贝美术编辑:melody纾沫抛抛熊顾问:黄金亮编辑助理:醒醒
  • 阴天里的情话

    阴天里的情话

    从2012年决定写《阴天里的情话》,到今天已有5个年头。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我给她一个点评:有骨架没肉身。一部作品不管是否有人倾慕,都应完整,才对的起她诞生的意义。所以,今天起在她的胞妹片中,重新为她丰身画眉,希望可以让她既品起来动人,又不失去她原有的味道2017年4月10日,23:49
  • 极品帅哥之小农民进城

    极品帅哥之小农民进城

    农村少年初来大城市,溺水中救校花,产生各种爱恨纠葛。被校花调戏,并住在一起,各种虐,遇到各种职场美女白领,调戏警花,从一个初入城市的小农民,被卷入争斗之中,一步步的走向强者之路,在此过程之中遇到不同的美女,看他如何游离在美女之中。简单解释一下作品的设定:1.喜欢看都市校园的前期会有。2.喜欢修真的后面会有。3.喜欢悬疑类的恭喜你来对了地方。4.时光故事流的这里更多。只有你想不到的,绝对会让给各位一本不一样的作品,希望大家会喜欢,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 异域镇魂曲

    异域镇魂曲

    当他从太平间醒来,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寻找到了曾经的爱人,可惜,带来的却是更多的未知和迷惑,还有朦胧的将来。这是一个城市,被称为诸界的中心——众门之城。过去的记忆渐渐浮现,而现在的威胁也渐渐靠近了。行走在路上,找不到方向。当无名氏真正看到了解谜者。却带来了更多的谜团。没有了后路,最后的征程。不朽,即将腐朽。永恒,即将破碎。终结,也是开始。
  • 九卿:最美时光

    九卿:最美时光

    第一次见面他就给她烙下了属于他的烙印,自那以后她处处躲他,他处处寻她,自此上演一场狼扑兔的游戏。她不喜欢他,从第一次见面后就讨厌他,可却没发现爱情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简介无能可一定要进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