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我空间的建造
(一)个人网页: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个人网页是由个人(或者某些夫妻或家庭)创建的网站,它以创作者的个性和身份为主要内容。
在个人网页里,有关个人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记、流水账或自传;关于作者个性的介绍;对于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及文化问题的看法;个人照片;个人成就与荣誉;生活居所、工作场所;个人兴趣的信息或有关链接;与熟人、朋友和家人网站的友情链接;与相关单位或学校的网站的链接。
广义上说,个人网页分为两类。第一类直接介绍作者,它通常有一个简单的个人简历,作者的照片(或者是他的宠物照片),个人爱好,还有喜爱的站点链接。另一类并不介绍作者自己,而是围绕他喜欢的某个事物,例如某个品牌、某个职业、某个影星、某种宗教或者某个爱好。
制作个人网页的动机因人而异,有人借此向家人或朋友来传递自己的消息,有人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分享同一信仰与爱好,有人借此寻求友谊与爱情,有人仅仅是为了学习HTML语言,还有人是沉醉于网页的创造过程,等等。
不管内容如何,也不管创作的动机如何,所有个人网页都无一例外地会包含着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的成分。创造的过程总是始于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把什么东西放到网页里?”“在网页里我要展现‘自我’的哪一面呢?”
“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可能获得一系列的社会的与文化的身份,例如,以性别、国籍、地区、家庭关系、性趣取向、业余爱好、政治态度等来划分的身份等。我们在说明自己身份时往往会兼容多个特征。
最重要的是,提供给个人网页普通人向网络公众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研究证明,制作个人网页对于制作者来说是一种解放,因为与面对面交流相比,它可以向人们传达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印象整饬”(Impression management)。个人网页具有解放性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使人避免尴尬、被冷落或受侵扰。面对面的交流都必然有他人在场,所以常常免不了遭到拒绝或羞辱。个人网页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那些内向的不善于面对面交流的人创造了推销自己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传、网络写作或者照片更好地展示自己,这样弥补了他现实生活中的被动。
个人网页的“大门”可以随时打开也可以随时关闭。它像自家门前的一个小小的花园,主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花草种植进来,从这里路过的人们,或精心欣赏,或简单浏览,或不屑一顾……不管什么态度,它都不影响主人“种花”的情趣和观点。因为这片花园是主人自己的,参观者的任何看法都不会对主人有太大的伤害,因为他总是隐藏在一个角落里,不可能与那些参观者发生当面的交锋,这样一个自我的精神领域里,他心灵的空间就变得很开阔,很自由,甚至也会对那些有价值的评价潜移默化,他的世界观、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会发生悄悄的变化。但是,这一切都在顺其自然中完成。所以,个人网页也可以塑造完美的精神花园。
(二)网络聊天——多重人格的折射与“自我”的再创造
网络聊天延长了人们的交往触须,而且,赋予了人与人平等对话的权利。网络聊天室的虚拟特征,更容易折射参与主体复杂多变的人格。
聊天是心灵的沟通,是心理解压的一种方式,是思想、价值、看法和体验的一种语言交换。聊天的心理特征很复杂,它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的演变。网络的出现,E-mail、网上聊天成为与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交叉使用的重要传播手段。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上聊天是借助网络这一特殊媒介进行的人际传播。网络聊天与其他人际传播相比,它具有几个特点:(1)技术性。聊天者双方必须共同具备对网络聊天技术和基本知识经验。这是网络聊天的前提。(2)随机性。网络聊天并不是像其他人际传播方式那样必然,大多网络聊天都是在偶然的相遇之后逐渐加深起来的。(3)隐秘性。网络聊天基本上是不完全公开自己的身份或相貌的。(4)平等性。网络聊天双方身份的隐蔽,使双方完全站在平等的角度交流。
第一,网络聊天的以上几个特点决定了聊天者复杂的、多重的人格状态。
网络聊天是“真我”、“自我”、“超我”的复杂心理过程,在网络语境中,主体成为多重人格的融合体。聊天过程中身份的隐蔽性,使主体的心理状态能够彻底放松,处于一种“真我”状态。所以,网上聊天一般容易直奔主题,很少复杂曲折的迂回。在生活中,“多大年龄”、“多高”、“多重”、“是否漂亮”这些比较忌讳的话题,在网络聊天中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而且,作为网聊的对方既可以把自己的自然特征完全真实地公布给对方,也可以拒绝,也可以是一些“虚报”数字,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网聊者“真我”的一种表现。网络聊天是一种随意性的交流,尤其是第一次网聊,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没有束缚,所以,主体完全处于自我的状态,他可以跟任何人聊,可以在任何时间聊,时间长短不限,话题不限,讲话方式也很少约定,完全视心情和想达到的一种结果而调整“自我”的状态,所以,网聊者一般都显得“我行我素”,毫无顾忌。网络聊天的放松状态,也容易使主体的语言超现实地发挥,进入一种无法预知的境界,突然变得文思泉涌、妙语连珠起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能说出如此超乎寻常的话语。忽然间,主体的性格发生突变:内向-外向、乏味-幽默、平庸-创造、现实-理想、理性-感性等等人格特征不断互换,完全进入了“无我”之境。
可见,在“后现代”的网络世界里,聊天主体的“我”具有多重身份,它由彼此紧密相连却又相互冲突的经历所构成。其实,在现实中的人们都不可能拥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和谐的“我”,在复杂的网络语境里,变化无常、多重的、相互冲突的“我”就显得更加平常。
我们来看看一位网聊者的内心独白:
也许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才吸引了那么多的人投身到里面。在里面你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心里想说的话,或是大放厥词,甚至大耍流氓,暴露自己平时埋藏很深的内心的“小”(真我——引者著)。因为我们是陌生人,谁的秘密也不会被泄漏……
在网上,你也许不是现实中的你,而我也不是现实中的我。那是两个脱离了躯壳的灵魂。很难说,哪个是真实的自己;是现实的我还是网络的我?(超我——引者著)
在现实的世界里,不敢面对真实;在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里,还不敢面对真实,真是委屈了自己。其实,只要不会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在网上暴露一下真实的自我,未必不是一种身心的放松。(自我——引者)
网上聊天,也许什么也不能留下或者什么也不会改变,但,有时它又像心灵鸡汤。其实,只要能滋养身心,何必真要追究个真真假假,子丑寅卯来;对于电脑屏幕前的那个主体,管它是个什么东西。因为网上的聊友,本身交往的就不是人的实体,而只是精神或心灵。所以,在网上,你的择友,不必看他或她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否等,只要其思想对得上你的口味,便可以成为神交的良友或精神上的导师。
盼着网上的真诚交流,盼着网友的敞开心扉,别管彼此的真实身份,留一个安全空间,让心灵得以踏实地享受鸡汤的滋养。
网上聊天的确像一个多棱镜,它折射出芸芸众生的千万种心态和复杂多面的人格心理。聊天过程中真我、自我、超我处于一个混淆状态,很难理清。
第二,网络聊天特有的文化时空,创造并传播着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不具备的网络语言。
网络聊天群体汇集了不同文化层次的网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必然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来适应千差万别的聊天习惯。
2008年1月8日揭晓的《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教育程度以本、专科为主。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本科、大专比例之和为61%,高中(中专)学历占23.9%。博士及以上占0.4%;硕士3.3%;本科30.1%;大专30.9%;高中(中专)23.9%;高中(中专以下)11.5%。详见下图:
其中,高中(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占绝对优势。而这部分人员是语言交流最活跃也是最具语言创造力的群体,这是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源源不断、快速传播的基础。
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是出来吓人就是你的错了/我是农民,别跟我一般见识/本人平时撒谎无数,但是这一个是最完美的:“你帅呆了!”/如果你爱我就亲我一下,如果你不爱我,我就亲你一下,可以吧?/如果,你是鲜花,我愿是那牛粪;如果,你是牛粪,我愿是那苍蝇;如果,你是苍蝇,我愿是那已臭的蛋;如果,你是那蛋,我愿是那茶叶;如果,你是茶叶,我愿是那100度的开水/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我愿一错再错/我偷听到你对上帝说非我不嫁,我不想让你背叛上帝……
这就是网络也只有网络才能创造的一种语言智慧,幽默中透出的是俏皮?赖皮?还是泼皮?真是值得玩味。网络语言就像在神奇土地上长出来的花,它们散发着人工花园里所没有的芬芳。
(三)网络游戏——创造虚拟的、超越的、审美的真我
如果说网络聊天是一种“我”的人格在文字游戏中的复杂交融的话,那么网络游戏则是“我”的精神在与虚拟智慧的较量中的审美升华与沉醉。
据2005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经常或总是玩游戏的网民占62.2%;经常或总是玩下载音乐的网民占56.5%。这一数据也在说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把文化、教育和知识都变成了娱乐,使它们变成了大众的、平民的东西,可爱的、容易接受的东西。可见,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人们逃避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网络游戏兼容了网络的社会性和游戏的虚拟性,因此可以说,网络游戏具有虚拟社会性的双重“性格”。与传统的单机游戏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网络游戏对抗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电脑,而是复杂多变的人性。在网络游戏建造的虚拟世界里,无数玩家可以在同一个“大厅里”进行游戏,这些对手都是分布在世界不同角落里的活生生的人,在即时互动的状态下既可以进行智慧比拼,也可进行感情游戏。网络游戏构造了一个近乎真实社会的大规模的虚拟世界,具有不容忽视的人格塑造和审美交流功能。网络游戏挖掘出人格深处的理性、智性和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