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1000000064

第64章 试谈汶川地震报道的特征以及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的突破

王灿发、王艳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迈出了艰辛而扎实的步伐。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致力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2008年5月1日起,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生效。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媒体勇于探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打破了固有的报道模式,采用全景式的记录,全时报道与即时报道结合,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地对地震详细报道,实施特殊编排和超常规播出方式来展现抗震救灾的全过程,尤其是延伸报道和后续报道,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和独具匠心的结构与表现形式,真正实现了全面化与个性化、时效性与准确性的和谐统一。

一、汶川地震报道的特征

(一)报道形式不拘一格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党报,《人民日报》自2008年5月13日开始,就围绕着“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个报道主线,及时发布最为权威的抗震救灾的最新动态,并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救灾的重大决策,向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之情等等,为抗震救灾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稳定了民心。从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到全国哀悼日结束,《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几乎被汶川大地震相关报道占据着,每天都不惜用很多个版面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这种形式在以往的报道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不但是中央级党报尽全力革新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各个地方级党报也独树一帜。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几乎所有的纸质媒体都把抗震救灾报道作为报道的主流,向读者传达灾区的最新动态。很多党报刊登文章动员广大市民积极抗震救灾,号召企业、单位及各界人士为地震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广州日报》还义卖报纸三天以筹款捐助灾区。

在报道形式上最具特色的是《四川日报》。从5月13日起,《四川日报》就用5个版对地震情况进行全程报道,并推出9个专栏,分别讲述救援、亲历、人物等详细状况。至5月21日共9天的时间里,《四川日报》总共刊登了762篇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报道,报道形式之丰富,实为过去所无法比拟。最让人耳目一新并为之震撼的报纸报道形式是哀悼日当天很多家党报的头版设计。报纸版面一反常态,不约而同地或以白色做底色,或以黑色做底色,大字号的哀悼字体震人心魄,所有的报纸媒体头版只有两种色彩:黑和白,形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二)注重言论引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媒体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们不但想从媒体上获得更多的新闻事实,同时也想从中获知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深入了解事实真相来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人们更好奇、敏感,并强烈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言论板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言论,人们的观点得以表达,对重大问题的分析解读得以共享,思想的传播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地震报道中,党报都非常注重言论的引导和疏导作用。尤其是《人民日报》上所刊发的言论,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抗震救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地震中让人们感受到的感动情景数不胜数,于是就引发了很多受众内心的情愫,有人写诗歌,有人发抒情性博文,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报纸的副刊、博客等等无疑是最好的感情宣泄载体,在地震报道中,《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就刊登了大量的抒情性文章。

(三)充分运用图片报道

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来说,文字表述远远不如图片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强大,因为图片新闻具有直观性、现场性和真实再现性。一张好的新闻图片报道,不但极具现场感染力,还能表现出新闻事件的背景要素,更能反映出作者的新闻观点和立场,起到点题和升华报道主题的目的。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各家党报除了在文字上营造细节,运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充分挖掘新闻资源,增强报道的连续性和冲击力外,还大量运用新闻图片。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各大报纸都分别设置了抗震救灾专版,图片占据了很大版面空间。图片新闻在报纸版面中和文字新闻相得益彰,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做得有声有色,为报道增添了形象性和说服力。

二、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的突破

(一)时效性更强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媒体的反应速度让西方震惊!“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是否拥有快速反应机制,是体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1]“时间越快越主动”,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既是新闻媒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又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环节。得知地震发生后,我国媒体不再在层层请示中消磨时间,从而给西方媒体占据先机、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机会,而是在第一时间现场出击、即发即报,真实客观的报道一直引导着世界舆论。新华社打破常规,于当日14∶45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14∶56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地震图片;人民日报社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织记者奔赴灾区第一线深入采访报道,同时组织撰写权威性的评论文章,及时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首发新闻,52分钟后推出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30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19∶00至次日凌晨1∶30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还有很多其他媒体也迅速播发地震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到真相,消除了公众的恐慌情绪,也使政府迅速掌握实情,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从而实现我国在这次全球媒体对地震的报道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报道更加透明客观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总是在反复掂量和斟酌中延误了采访报道时机,而且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或者闪烁其词,语焉不详,公众从中无法获取想知道的信息;或者避重就轻,言不及义,对公众颇为关心的重要信息躲闪,甚至对有些灾难性突发事件干脆就不公开报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社只是感觉到北京有震感,同时联系地震局未果,给全国分社逐个打电话也没有线索的情况下,就决定:“打破常规,争取时效,不再请示,抢发快讯。”在14∶45向海外播发了第一条一句话特急电:“北京有震感”(FLASH:TREMOR FELT IN BEIJING)。随后得知震级、震中的消息后,便立即展开了滚动报道。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说:“新华社实现了第一个对外报道官方确定的震级、震中,第一个实现与成都连线报道,第一个报道灾区现场见闻,并在绝大多数关键节点上,实现了新闻的首发。”曾在新华社担任英文改稿专家的克利斯·奥布莱恩在给美国《华盛顿时报》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官方媒体已将危机传播理论付诸实践:真实、快速和抢先进行报道。

新华社的举动充分体现出我国媒体在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积极主动性,更加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行政的高度透明性。当灾难发生时,已经不再躲闪、隐瞒,而是尽一切可能向受众报道灾难的最新信息。媒体即时更新最新救援情况以及遇难人数,比起唐山大地震报道在地震三年之后才将确切死亡人数公布于世,汶川地震中时时更新数据的表现,的确是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报道中,很多媒体都派出了一线记者在现场采访,发回了大量真实的场景报道,而且细节详细,有述有评,客观翔实地描写了地震灾区的实况,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在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中断后,为了更好地让全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了解灾区的具体情况,除了记者在现场发回采访信息之外,政府还不断地扩大信息发布的渠道。从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别邀请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领域的专家,发布灾情震情以及救灾动态信息,并公开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真正做到不回避,不掩饰,不用推脱之辞。这种权威的、高度公开信息发布的形式,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可以说,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的公开透明报道方式,是我国媒体形象嬗变的一大转折点。

(三)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汶川地震报道充分注重了被采访者内心的感受,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救援行动开始后,全国媒体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舆论氛围,报道传递的核心理念就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充分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在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上,公众了解到的最新信息,总是遇难人数已达多少,受伤人数占多少,救援官兵受伤情况以及全国各地对灾区捐款捐物的数量已达多少,基本没有出现在以往灾难报道中把经济损失情况放在首位的报道,人的生命被摆放在最高位置。生命的价值至高无上,“人”成了报道的中心和重点。

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于汶川地震报道的始终。在报道的过程中,关注了灾难事件本身的进程,但并没有极力渲染灾难的惨烈、血腥、残酷场面,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发挥智慧,把人文关怀与信息传播效果协调统一起来,不单纯地追求新闻效果的感官刺激,不片面追求信息传播的轰动效应,充分关注了事件当事人及受众的心理感受。而且很多记者不断挖掘蕴涵在灾难事件之中的美好的主题,高扬人性的大旗,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死,给那些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们以希望,让他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这样的报道,充满了人情味儿,也是中国媒体赢得国际赞誉的关键。

〔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王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生〕

[1]张杰、胡靓:《论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策略》,《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各类大专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然则不少学校教学混乱、各执其词、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即使一些老牌院校亦显青黄不济之象。有感于此,遂执拙笨之笔,集散乱之思,拾荧光之火,尽绵薄之力。斗胆放异响之厥词,虚心集八方之斥讨,微心可鉴!
  •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当代北京电视史话

    本书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胡华文集(第六卷)

    胡华文集(第六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6卷,收录了胡华生前的书信、笔记、自述性文字等,反映了胡华作为一名学者,其对待治学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全面展开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治学的看法。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罗山思踪(第一辑)

    罗山思踪(第一辑)

    本书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热门推荐
  • 变身综漫之旅

    变身综漫之旅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Y神部的魔恶作

    Y神部的魔恶作

    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尽管忘记了也会记起的吧。一场事故改变了一切,然而十年后尚熙的重逢平静的一切再起波澜。他们一群无知无畏的少年啊发生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十年什么都变了,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啊?“——薄野荨“阿荨,我对你的不是愧疚是爱啊,究竟怎样我才可以看清你?”——童野寒“落雨,哥好想你,回来吧,好不好?”——寒非雨“叶子,就算你什么都不记得,我也会好好保护你直到你记起来为止。”——商裔宸“一切,早该结束了,我已经死去了不再是那个我了,你们何尝不是呢?”——寒落雨
  • 狂神征途

    狂神征途

    他本是修真界的废材,备受白眼与欺凌,机缘巧合之下,他于绝境得到不世绝学,从此好运叠来,渐成为修真界的巨人,无数次的热血对决,无数次的壮怀激烈,无数次的征战厮杀,胜利永远都属于他,最终,他成为了神界至尊!
  • 废材女逆袭:王爷求放过

    废材女逆袭:王爷求放过

    想我堂堂的摸金校尉竟穿越到家徒四壁的古代,好心救人竟然不感激本小姐不说,还处处找麻烦耍阴谋玩诡计陷害她,真当我是哈喽kitty.我打,恩真舒服,我再打,娘子这就是你说的打是亲骂是爱吗做为回报就让为夫把你吃了吧本书欢迎读者跳坑,绝不坑读者,更新稳定。
  • 萌娃为妖

    萌娃为妖

    孟婳梦见自己站在一面镜子面前,镜子里风云变幻,一条紫龙和一条黑蛟在云雾里翻滚厮打,紫色和黑色的光芒跳跃不断,直到一阵雷电过后黑色的大蛟化作黑烟灰飞湮灭,紫龙也化作一道光芒消失天际。她以为这就是个梦,可没想到一觉醒来,自己真的站在镜子面前......
  • 嫡女风华:失忆大小姐

    嫡女风华:失忆大小姐

    相传,尹府嫡女宽容厚道,待人友善。相传,尹府嫡女知书达礼,温婉贤淑。相传,尹府嫡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而,一切都是相传……她勾唇一笑,素手玩弄着棋子,思忖着接下来该算计谁,却不料被他人欲擒故纵,赔了夫人又折兵。她苦心劝告:“我和从前不一样。”他一把抱住她,在耳边呢喃:“那我也要。”(PS:本文慢热,前面是铺垫~心急的亲可以从第36章开始看,着急进入权谋主线可以从第64章开始看。)
  • 苕溪渔隐词话

    苕溪渔隐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联盟之我是EDG的辅助

    英雄联盟之我是EDG的辅助

    这是群雄并起的时代,即使是大魔王也无法久居王座。这是群星荟萃的时代,每一时都有新星升起,每一刻都有巨星陨落。但这本不是一个吸毒少年的时代,他无意间走进,无意间晋升,无意之间,完成了救赎和成长……这是楚易的电竞生涯,也是lpl的众生百相这是一个职业辅助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当真~
  • 低调翱翔

    低调翱翔

    每个人都有这完全唯一的生活,就好像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纸上画不出完全相同的圆。那如逝水般淌过的流年,又怎能如风般吹过无痕呢?无论怎样,快乐、悲伤、幸福、苦难,都将在记忆的模板上,刻下深深地烙印。从懂得思考开始,人类也就有了记忆。闲暇之余,将那埋藏心底多年的往事拿来翻阅,仍有温度。就像一部冗长的小说,温韵、恬淡,于琐碎单调中,给人轻松,愉悦而温暖的回味。
  • 孔子(名人传记丛书)

    孔子(名人传记丛书)

    “圣人出而黄河清”,孔子带着这样的祥瑞之兆出生于山东曲阜,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却聪敏好学,20岁时已是鲁国有名的学者。他为政之时,鲁国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知礼守法,安居乐业。他盛年时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虽不被当世所接纳,却不改初衷。晚年回归故乡之后,理诗书,制礼乐,著春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一生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