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1000000034

第34章 “震”出来的新闻公开?——汶川大地震报道初探(2)

有关震情的权威发布,震后十多分钟便迅速在网络出现。相关新闻不断刷新,伤亡人数也在不断实时更新。中央电视台当天便彻夜直播震情,让全国人民在真切而惨烈的画面前,一次次遭受强烈的情感冲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灾区电视信号中断、网络中断、报纸更无法递送,唯有广播信号犹存的关键时刻,连续24小时不间断播出“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沟通了灾区与外界的联系,稳定了受灾民众的心情,给了他们巨大的精神支持;众多的报界同仁,在第一时间奔赴重灾区,冒着生命危险,用最原始、最真实,也最震撼的徒步采访方式,发回一篇篇、一幅幅饱含血泪的文字与图片报道……

一时间,“废墟”与“废墟中的人”布满了曾经花团锦簇的电视画面,“敬礼男孩”、“可乐男孩”、“最美的笑容”、“史上最牛的校长”等灾区众生相一一坦呈于公众面前。胡锦涛拉着灾民的手表示来自中央的关怀,极大地温暖了灾区人民;而温家宝总理向着废墟中的孩子喊话的镜头,则一下子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废墟中的紧急生命搜救、解放军排除万难进村入户营救群众、伤员收治情况、学校垮塌惨状和相关争议、堰塞湖险情实时播报、失事直升机及搜救报道……所有这一切,都迅速地进入牵肠挂肚的公众视野。

更值得一提的是,境外媒体也几乎是无条件地被允许进入重灾区,向世界发出来自第一线的翔实报道。

公众在第一时间就如潮水般涌来的灾难信息面前,悲伤着、感动着、行动着……

中国,在这样一个国难当头的非常时刻,沉静下来,感受新闻公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凝聚力。

可以这样说,公开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新闻公开,是巨大灾难之中的公众情绪的最好镇静剂,甚至是一剂最有效的减灾良方。因为,在灾难中,信息就是生命的线索!

这一次,党和政府及新闻媒体,让灾难中的人们肃然起敬。

从主流新闻媒体的震区报道脉络,大体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阶段,其间,来自网上的舆情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直击生命搜救过程:这是最震撼人心、给受众带来巨大感官冲击的阶段,地震之初的一周,不知多少人彻夜不眠,流着热泪收看央视的灾区直播报道。可以说,数以十万计的志愿者倾一腔热血大举入川、海内外的捐助狂潮与爱心如海,与这一阶段媒体对生命救援细节的披露、与温家宝总理的灾区现场办公的详尽报道息息相关。特别是灾难中大批遇难的孩子,更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度。在网上,一时间要求彻查校舍质量、要求认养地震孤儿的呼声高涨。

第二阶段,主流媒体一方面转入对灾区次生灾害如堰塞湖之危引发的受灾群众再次转移、疫情预防、余震伤害的报道,另一方面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哀悼日及其意义,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表现突出的党员领导干部。各地方媒体则开始重点关注本地区入川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及地震捐助情况的报道。而网上舆论则开始关注并评点灾区一些“另类”人物与“另类”现象。如“范跑跑”的是非之争,灾区救灾物资分配问题,一些灾区官员不孚众望的表现,张贴所谓捐款排行榜……

第三阶段,开始转入灾后重建报道,如报道帐篷及活动板房的生产及建设情况,灾民补贴的发放,灾民生产自救,“帐篷学校”中的书声琅琅,“一省帮扶一个县”的落实情况,等等。而网上舆论则开始对一些地方抗灾能力与救援能力进一步反思,并延续对第二阶段“另类”人物的关注。

反观这3个阶段,新闻公开最为醒目、最为充分、意义也最为重要的,当属第一阶段。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一阶段的充分报道和相关评论的强有力的铺垫,有强烈“亲民”色彩的本届政府,终于由国务院依《国旗法》做出决定,将传统的为逝者做“头七”的日子,即从震后第七天的5月19日起的连续三天作为全国哀悼日,下半旗向死难者致哀,并暂停奥运火炬传递。

人民共和国的旗帜,终于为平民的群体性遇难而降。《人民日报》评论道:五星红旗缓缓落下,生命尊严冉冉升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遇难者都是共和国烈士,每一家如实报道灾情的媒体都值得尊敬,因为他们催化了国家民主政治的进步,加快了以人为本的步伐。

不太确切地做个分类:主流媒体重点是“扬善”,而网上舆论则更多地关注“惩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分工,也可以说是民间监督力量的一种拾遗补阙。

以笔者在灾区参与采访报道的亲身经历,最深切的感受之一,是志愿者大军的惊人力量。这力量不仅表现在无私奉献了精神关爱和物质支援,还表现在几乎是无孔不入的网络舆论监督。志愿者与灾民不同,他们来到灾区第一线,身后有强大的网络支持,本身更具有表达见闻的能力与强烈欲望。

比如,在绵阳市安县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就与医疗队及媒体记者联手,将大山深处伤亡惨重的茶坪县的灾情尽快送出,引来了救援队伍;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则制止了基层政府对一位五保户老人的轻慢,后者因照顾不周而险遭不测。还有志愿者第一时间发布了“四川省卫生厅一官员殴打志愿者”的消息,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最终以该官员书面道歉收场。甚至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的笑容也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以至于这位官员不得不诉诸媒体,解释自己的“哭与笑”……

可以说,凡是有志愿者出没的灾区和灾民安置点,就等于捎带了外界监督的眼睛,举凡救援物资的公平分配、活动板房的合理搭建等尽收眼底,且很快就会上网公布,使有些不太敬业的基层官员也不敢太过造次。不过,也因此引来了一些抵触情绪。一些基层官员甚至希望志愿者尽快离去。

当然,也有人指责中国媒体的震区报道还不够全面和客观,特别是对一些负面现象的报道和反思不够。

公允地说,主流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把握尺度,主张不过于渲染血腥场面,防止对公众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造成过分强烈的负面影响,这并非中国所独有。在美国“9·11”事件中,就从最初的有闻必报,到禁播对感官冲击过分强烈的部分视频。甚至为了避免对美国民众造成重大心理冲击,美国电台还暂时禁播了百余首含有“爆炸”、“炸弹”等字眼的歌曲。

当然,灾难报道的尺度究竟该如何把握,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灾难报道中,只关注“恶”而轻慢了“善”,会伤害抗灾的信心与勇气;而只“扬善”而忽略“惩恶”,也会使丑恶现象有恃无恐,并缓慢消解人们的抗灾信心与勇气。

看似不同的片面,带来的伤害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急性发作”,一个是“慢性消耗”。

三、影响:公民社会确立,领导人声望如日中天,国家形象大幅提升

信息公开、新闻公开,都是公民权利发展的产物。

中国数千年来都深陷于孔夫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和舆论钳制之中,封建王朝统治者甚至视信息公开为洪水猛兽,高度垄断信息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新闻公开态势,其意义堪称是惊蛰雷鸣第一声。它直接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确立公民社会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我曾经在采访一位市长时,听到这样一句话:很多重大事件的信息,我比公众可能也只早知道几个小时而已!这样的情形,在改革开放之初,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当公民意识觉醒、公民权利特别是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及监督权被充分尊重的社会,才可能被称之为公民社会。而在地震中的新闻公开,是公民社会初见雏形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从政治学的角度,公民社会被这样诠释:公民社会是指由自由的公民和社会组织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与此相反的概念是以武力维系的国家,无论这样的国家实行何种政治制度。而公民社会的成员,通常包括了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和利益团体等等。

由于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和拥有较充分的行动自由度,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由各个民间组织和团队自发组成的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以及由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宗教团体等组织的救援与捐助行动,都让人看到了公民社会的力量。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望如日中天。

胡锦涛、温家宝数度抵达灾区现场办公,甚至冒险,在余震不断的重灾区走访灾区群众,视察堰塞湖险情,为灾区学生“上课”……他们的言行,经新闻媒体的充分报道后,让灾区民众和全国公众十分感动。而此次新闻公开的实践、对境外媒体的开放,也使海内外舆论以很大篇幅褒扬本届政府亲民、开明、勇毅的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一些灾民甚至表示,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哪怕是孤身深入灾区,一个随从都不带,他们也是绝对安全的。万一有了余震或什么风险,老百姓绝对愿意舍身相救。

很多灾区群众还很自然地将身边的官员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亲民作风相比,给了当地官员不小的压力和动力。

——在国际上重塑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与西方媒体在拉萨骚乱事件及奥运火炬传递时几乎一边倒的反华声浪不同,这一次对汶川大地震,绝大多数境外媒体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人民解放军的紧急救援,对中国此次新闻公开的力度,均表示赞许。很多媒体很自然地将汶川地震的救援与缅甸海啸灾难相提并论,一褒一贬,中国不再被妖魔化。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秘密越多,并不意味着越安全”,诚哉斯言!

汶川大地震之后前所未有的新闻公开力度,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前所未有的捐助灾区热潮,它印证了一个新闻公开的铁律:最大限度地公开重要信息,当公众确信自己正在同步见证重大灾难的发生过程,方能唤醒公众的主人翁意识,释放蕴藏在民众中异乎寻常的力量,守望相助,心魂相守,共纾时艰,重塑国魂。

〔李泓冰: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

同类推荐
  •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本书以华夏历史为脉络,炎黄地域为线索,深入解读站在商界前沿、处于事业高峰的商界达人的成功轨迹,剖析他们在创业守业、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处世、个性修养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中,你可以了解商业往来各方,降低商业交易潜在成本,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有四个特点:一是知识性。特别是俗语,它的产生都和历史、传说有关,每条俗语都有它的历史根据或传说故事。俗语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的积淀,这本书就是用知识积累成的小小“知识库”。二是趣味性。俗语的来源,既谐且雅,趣味无穷。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源于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是宰相,是为大雅,可这则俗语的产生却十分有趣。三是工具性。它可以像词典一样查阅,用起来十分方便。四是收藏性。它不是应时性、流行性书籍,过时不用,它是知识性书籍,可以永久保存,飨及后人。
  •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各类大专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然则不少学校教学混乱、各执其词、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即使一些老牌院校亦显青黄不济之象。有感于此,遂执拙笨之笔,集散乱之思,拾荧光之火,尽绵薄之力。斗胆放异响之厥词,虚心集八方之斥讨,微心可鉴!
  • 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内容包括了博物馆建筑、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安防与消防、博物馆开放管理、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博物馆人才战略、博物馆科学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本书是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本书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际,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能在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热门推荐
  • 落华无声

    落华无声

    她和他,纠葛了几生几世,最后,是续了前缘,还是从此陌路?新手起步,作品以后会如何发展,我也不知。希望有人喜欢。嗯,不坑的,只是会更新较慢。
  • 捡到一只白狐妖

    捡到一只白狐妖

    唉?捡到了一只超级萌的白狐妖?我还没做好准备啊!你别过来,我的帅气风度会被你毁了的!讲述一只武功超高而且超萌白狐和智商无上限美少年的青春成长。
  • 心若有我,我永不弃

    心若有我,我永不弃

    除了你,我是故意的!我不会改变你,我只会彻底的改变你的生活……我比你恨我更爱你!你要知道,我喜欢上一个人很难,喜欢再变更难……我要套住你一辈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反正我这一颗心已经长在你身上了,就算你走了,我的心也会带着你走完剩下的路。
  • 娘子你好坏:嫩嫩相公宠不够

    娘子你好坏:嫩嫩相公宠不够

    简介:她是灵珑,她是一个传说。(上部完结)
  • 剑雨天心

    剑雨天心

    一把剑,引起无数江湖纷争!儿时她因这把剑失去父母,饱受苦难。从此走上了杀手的生涯,她将心冰封。十五年她像机器一样,生活,只希望为父母报仇,行走江湖。只到遇见了他,她的心再次被融化,可当她发现,这是骗局时她又将如何面对?????
  • 繁华烟雨,落幕悲凉

    繁华烟雨,落幕悲凉

    一朝锦绣繁华梦,你使我初醒,我在茫茫人海中,万丈红尘中爱上了你,可是:昔年如画凋满地,漂然何处,无处寻觅……
  • 温热论

    温热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情游击战

    爱情游击战

    爱情的懦夫如何打响一场爱情游击战,俘获他的心,而他又能否化解她心中的误解呢,充斥着甜蜜痛苦的爱情游击战即将上演。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枫树上的兰花

    枫树上的兰花

    爱到悲哀,成殇或成恨——神秘的黑客爆炸案让他们走到一起;在两人小有名气的情况下,为了解除朋友的的困惑,他们主动去会晤秦宅里的冰女假冒者;变态的处理尸体方式,居然只是心理战术;最心爱的人竟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最恨之人,他要怎样做,才能抹去亲人和自己心里的伤,她又要在打击之下,如何去面对那个对自己发起挑战的杀人狂;最后——一切谜底都掌握在那个小丑的身上。我们同样出生在这个地球,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是一种缘分;遇见和认识他人也是一种缘分——天堂,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相对的,地狱,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