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1000000102

第102章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黄侯兴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化史光辉的一页。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并没有得到清算。袁世凯、张勋妄图复辟称帝,以及甚嚣尘上的“尊孔读经”的逆流,促使了一群立志于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义无反顾地要回击这股复古的逆流。在这一群体中,以《新青年》、《新潮》杂志为主要阵地的知识分子,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急先锋。他们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争取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作为中坚力量的鲁迅,以他的杂文和小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鲁迅是怀着要摧毁“铁屋子”和叫醒较为清醒的青年的愿望而站出来呐喊的。他的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就是一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的宣言书,是对儒家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历史提出了控诉。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他后来把这些作品称作“遵命文学”,或“革命文学”,或“启蒙文学”。他说:“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着人生。”[1]因此鲁迅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把工作重心放在揭露和疗救在病态社会下国民精神的弱点,塑造了阿Q、小D、王胡、华老栓、九斤老太、祥林嫂、爱姑等形象系列。

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五四”的社会使命,就是要对统治人民群众思想几千年的儒家经典进行彻底的清算和批判。所以鲁迅当时不仅关注“下层社会的不幸”,同时也抨击“上流社会的堕落”,并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为这堕落的根源。

一、关于中国人是“人”还是“奴隶”的反思。鲁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鲁迅总结了中国人的两种命运:“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3]据《左传》昭公七年载,封建等级制度将人分为十等,皂、舆、隶、僚、仆、台六种属于奴隶。而这种等级制度的坚定的维护者是孔子,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说为历代统治者维护和巩固他的专制统治,提供了体系化的理论纲领和组织纲领。后儒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便是从“正名”说衍化而来。所以鲁迅要说,这种封建等级制度,造成了“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人们就是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残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是女人和小儿”。[4]这就是说,要想争得人的解放、妇女的解放,就必须从根本上批判孔子的“正名”说。

鲁迅那时虽然还不知道革命的出路在哪里,奴隶们如何争得做人的资格,但他相信封建专制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去声)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若以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5]

“上智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教条,说明先秦儒家早已对君子与小人、贵族与奴隶之间的界限作了明确的规范。但是,先秦儒家及其后儒虽然分清了主奴、官民、上下、贵贱之间的界限,却未能在理论上提出如何麻痹百姓的神经中枢的有效方法。鲁迅认为这是“统治术”的缺陷,“改姓易代”说明了皇权的不牢固。

二、批判儒家的孝道。《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把“孝道”视为“仁本”,足见其重视的程度。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社会里,“孝”成了权势者对弱势群体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孔子“正名”说中的“父父、子子”,“三纲”中的“父为子纲”,便是父辈对儿女辈的绝对专政。因此,批判儒家的“孝道”,就成了“五四”反孔的重要课题之一。

鲁迅曾经这样形容长辈对儿辈的训诲:“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6]这就是封建家长制的专制,原本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少年,却被治成了一副不死不活的“死相”。

写于1919年10月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鲁迅说明了自己写作的用意,是“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

鲁迅认为,中国的“圣人之徒”最恨人动摇他的伦常。“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鲁迅根据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自然界的生命之所以需要延续,就因为要发展;而且“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鲁迅提出,旧说的“长者本位”,应该心甘情愿地让位给“幼者本位”。“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

鲁迅还认为,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债主与债户的关系,也不存在施恩与报恩的关系。父对子只是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个过付的经手人罢了”。这就是开明的、进化了的父子关系。

鲁迅主张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爱互助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行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在这样社会中,不独老者难于生活,即解放的幼者,也难于生活。”总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这是鲁迅努力提倡的新型的父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文章末尾,鲁迅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90年前鲁迅说的这番话,充满了人性的光芒,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批判儒家的节烈观。1914年3月,阴谋复辟帝制的袁世凯,颁布了旨在维护封建礼教的《褒扬条例》,其中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给予匾额、题字等奖励。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五四”文化先驱们纷纷撰文,宣传易卜生主义,提倡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同校;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维系封建伦理的根基——“节”、“烈”,则显示了鲁迅思想的深邃。

鲁迅写于1918年7月的《我之节烈观》一文,便是对业儒们的“表彰节烈”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最有说服力的批判。鲁迅在文中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不节烈的子女“如何害了国家”?二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三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对于以上三点,鲁迅逐条加以批驳。

首先,社会上种种黑暗,是男人造成的。“况且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等等里面,全是男人,并无不节烈的女子夹杂在内。也未必是有权力的男子,因为受了他们蛊惑,这才丧了良心,放手作恶。”然而“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

其次,按照儒家学说,“女子是‘阴类’,是主内的,是男子的附属品。然则治世救国,正须责成阳类,全仗外子,偏劳主体。决不能将一个绝大题目,都阁在阴类肩上。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令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该各尽义务。”

再次,表彰之后的社会效果。鲁迅将节烈女子分成三类:“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女子(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鲁迅对第三种女子特意做了解析,“圣贤虽人人可学,此事却有所不能。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这意味着做不成节妇烈女的遗憾。所以鲁迅还说,所谓节烈,“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

“节”和“烈”的区别在于生和死。烈女是非死不可的。鲁迅说:“这一类人不过一个弱者(现在的情形,女子还是弱者),突然遇着男性的暴徒,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邻右舍也不帮忙,于是他就死了,或者竟受了辱,仍然死了;或者终于没有死。久而久之,父兄丈夫邻舍,夹着文人学士以及道德家,便渐渐聚集,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在这里,鲁迅抨击了封建纲常伦理的酷虐。至于“不烈女”在众人口诛笔伐下存活的遭遇,可想而知。试问:业儒们为什么不去呼唤军警捉拿施暴的暴徒?为什么不去谴责无能的父兄丈夫,以及袖手旁观的邻居,却偏要在弱女子身上做文章呢?

鲁迅还认为,多妻的男子没有资格表彰节烈。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男子决不能将自己不守节的事,向女子特别要求。”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却要“从一而终”。这都是儒家“三纲”说中的“夫为妻纲”在作祟。

据史书记载,汉代开始有“三纲”说,但实际上由汉至唐并没有鼓吹节烈,妇女还有较多的自由的空间。鲁迅做“刨祖坟”的工作,是从宋代的理学家说起。宋代程颐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他们见历史上的“重适”(再嫁)二字,便大惊小怪起来。“到了清朝,儒者真是愈加利害,看见唐人文章里有公主改嫁的话,也不免勃然大怒道:‘这是什么事!你竟不为尊者讳,这还了得!’假使这唐人还活着,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风俗了。”

鲁迅的结论是:

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子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道德,而且日见精密苛酷,本也毫不足怪。但主张的是男子,上当的是女子。女子本身,何以毫无异言呢?原来“妇者,服也”,理应服事于人。教育固可不必,连开口也都犯法。他的精神,也同他体质一样,成了畸形。所以对于这畸形道德,实在无甚意见。就令有了异议,也没有发表的机会。

鲁迅在抨击古来中国畸形社会和畸形道德的同时,对历代的节妇烈女,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会。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鲁迅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批判,当然不只这些,我在这里是自撮其要而已。

〔黄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3]鲁迅:《坟·灯下漫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3页。

[4]鲁迅:《坟·灯下漫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7页。

[5]鲁迅:《坟·春末闲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页。

[6]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同类推荐
  • 谁更了解中国?

    谁更了解中国?

    本书收录了一些当代“英雄”的故事。他们是经济学家、成功的商人、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以及随时代大潮浮沉的制造业工人。这些“英雄”无一不在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坚持着各自的选择,尽力不让自己败退。他们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又应该怎样?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 大托铺的笑话

    大托铺的笑话

    “百家小集”为系列小开本的思想随笔类图书,选取人文社科类学者或文化大碗为作者,但不排除有思想的作家随笔类文字。邀请不同知识背景和口味的人为主编,每人编一辑。《二一六年后平反》是知名出版家、历史学者钟叔河的自选集,收入了他从1992年到2007年间的历史、文化散文四十来篇。
  • 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这本《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所选说课稿均为实践型说课,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所选说课稿多数是全国各省市说课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各地最新教研教改方向,作者都是新课标教改的试验者和开拓者,引领着课堂教学的革新、潮流;所选说课稿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各有所长;所选说课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热门推荐
  • 左手爱孩子 右手立规矩

    左手爱孩子 右手立规矩

    本书融思想、智慧、创新于一体,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原则。本书通过阐述爱和规矩的关系以及重要性,改变了千万家庭中国式传统教子观念和模式,纠正了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种种误区,是家长和老师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同时,书中列举了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为父母解决管教孩子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其思想独特,视角新颖。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不按着规矩去做怎么办,孩子不喜欢被规矩所缚怎么办,怎样让孩子学会将规矩变成习惯,怎样让孩子从规矩中感受父母博大的爱和良苦用心……本书都会告诉你答案。
  • 古文关键

    古文关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倒斗笔记之天真

    倒斗笔记之天真

    当我记录完这段历史时,可能我已经死了.......在征得真实故事的人物同意之后,我写下了这本书。现在我十分后悔,为什么当年我那么天真?
  • 总裁你不爱我

    总裁你不爱我

    爱么,不重要,第一次爱上,却被抛弃,她还是那个她,从来没有改变过,最后依然逃脱不了,爱是什么,从来没有想过,世间没有那么多完美……
  • 路飞传说

    路飞传说

    路飞从风车村走出,从此一人一剑行走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 英雄联盟之超神道

    英雄联盟之超神道

    万万没想到,玩个dota居然穿越到lol英雄的世界……真的没想到,居然还有个尊主给我四个dota技能?于是我第一个选择了冥魂大帝的重生……更加没想到,在这个世界居然有一个暴力的蔷薇姐姐,我和她的火花就在一次强吻中擦起……想都没敢想,在未来居然还有一个天使彦在等我……在两个彪悍的母老虎面前,我会落得一个什么样的下场?一点不开玩笑,犯错就是腰打断,腿打折……
  • 史玉柱内部讲话

    史玉柱内部讲话

    史玉柱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没有一蹶不振的创业,成功和规模,不能避开风险,创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唯失败才让“二次创业”走得更好更稳。创业不时刻需要一颗理性头脑来规划蓝图,更需要秉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将梦想落实于行动。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在成功面前忘记风险,如规模过大,战线太长,忽略现金流等等,纵观商海风云,每个失败的创业明星企业都有某些致命的关键风险问题。只有具备风险管理精神的企业才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愈挫愈勇,只有秉承“东山再起”胸怀的企业才能走得更高更远。韧性创业“英雄”史玉柱,是如何指引巨人王国,使其成为死而复生,缔造企业神话的呢?相信你从这本书可以找到答案。
  • 决地重生

    决地重生

    一生只为一件事!那就是走更长的路!看更多的………………
  • 假面公主

    假面公主

    从小就是孤儿的贝拉被神秘人收养...从神秘人口中得知知妈妈是被人害死的她意图报复...凭借着绝世美貌和极高智慧成为银圣的公主。在学校中遇到同样天才少年的辰银烨,以及缠绕在他身边的仇人之女。同时,一直守护在贝拉身边的乔因向她亮相绝密身份,多重震惊下的贝拉,终于打破心中的重重阻碍,接纳乔因成为她的“守护骑士”。在乔因的帮助下,贝拉稳坐“暗夜公主”宝座。然而贝拉的仇人被她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辰银烨为了摆脱组织发生了一场恶战,路遇公主的救护,两人的感情...又引发了贝拉前生与另两名女生的结盟,她竟是精灵族的公主.
  • 殿下不乖骑士溺宠

    殿下不乖骑士溺宠

    她用冷漠为自己打造坚强城堡,只求现世安稳,不负众望。却不想被人看破本心。从此,高冷骑士不复高冷,满心满眼都是她曾经的天真烂漫。“吃糖?”“不吃!”却一个不注意被塞满嘴的糖。“秋千?”“不玩!”却一个转身寝宫处处都是秋千。殿下与骑士的爱情守护战,盛大的梦幻唯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