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要
本章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至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中,各年龄阶段的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引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走近一个大约6-8个月大的婴儿,希望与之亲近时,婴儿开始表现得非常焦虑,大声哭闹并直往看护者怀里钻。当你感到尴尬并有些不知所措时,有经验的看护者会安慰你说:“不是孩子不喜欢你,而是孩子正在‘认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自6-8个月起,婴儿与看护者逐渐建立起了紧密、强烈而持久的情感,即依恋。同时,陌生人焦虑(即常说的“认生”)也相伴而生。在依恋形成之前,大多数婴儿对陌生人都是友好而积极的,而一旦依恋形成,他们在面对陌生人时就会表现得很焦虑。
实际上,如果婴儿在此阶段完全没有发展出陌生人焦虑,那就真的让人担心了。在一些福利机构中,每个看护者要照顾10-20个婴儿,除了为他们洗澡、换衣服和喂食外,看护者很少和婴儿亲近。这种条件下,婴儿常常表现出被动、退缩和冷漠,似乎没有对任何人形成依恋,其行为模式与受到良好照顾的婴儿大不相同。
“依恋”是关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总的来说,发展心理学家希望能够通晓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个体对未来生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准备,同时在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他人时,可以多一分理解。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至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个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对个体的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研究。
有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对个体发展的研究集中于婴幼儿阶段。在西方,明确提出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多,对生命全程研究的发展心理学逐渐壮大起来。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先天和教养之争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过程中,先天与教养(nature and nurture)的作用孰轻孰重,心理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议。
先天(nature)或遗传(heredity)作用,指的是父母对后代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因传递。先天的影响非常之大,个体的无数特征在受精(即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先天的因素影响着生命全程。比如,婴幼儿早期的典型变化都与脑和身体的成熟有关,如大多数人会在同一时间开始坐、爬、走路和说话。遗传因素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体形、智力、个性特征以及性取向。如果将一对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他们在运动技能、生理发展和容貌上同样会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教养(nurture)或环境(environment)作用,指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教养或环境对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作用。家庭、邻居、社会经济地位、民族、文化等都是影响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比如,同卵双生子(遗传基因完全相同)成年后变得没有小时候那么相像了,这就显示了环境影响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决定的,与外界的影响和教育无关。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高尔顿选出977位英国名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名人,结果他们的父、子或兄弟中有322人与他们有同样的名声。他又调查了977位普通人,结果发现他们的亲属中只有一位名人。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他提出了一个闻名于世的论断:“给我一打强健且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挑出一个来,无论其父母的能力、嗜好、倾向性、才能、职业以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商界领袖,甚至乞丐或窃贼。”
目前,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过于极端,在考虑人的发展时,我们应当综合考虑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并不是割裂的,二者存在着交互作用。人们的先天的特质会影响后天的环境,比如,母亲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一个容易型的婴儿经常微笑,吃东西比较乖,对母亲就是一个鼓励,母亲会处于良好的心境中,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抚摸、喂食和情感交流的积极行为。母亲的行为对孩子是一种强化,使得婴儿有更多微笑和其他的积极反应。一个困难型的婴儿会让看护者心烦意乱,也就导致更多消极的抚养方式(Parke,2004)。后天环境也制约着某些先天特质的表现:一个具有成为钢琴大师天赋的孩子,如果后天缺乏必要的环境因素(是否有机会接触钢琴?是否出生在一个有音乐氛围的家庭?),其音乐天赋就可能被埋没。
三、人毕生发展的阶段
心理学家根据个体的年龄和发展任务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后期。要注意的是,每个发展阶段的划分都是相对的,起止时间也是相对的。
第二节毕生的生理发展
一、产前期至儿童期的生理发展
(一)产前期的生理发展
生命始于受孕的那一刻:来自母亲的卵子和来自父亲的精子结合成一个单细胞的受精卵。从受孕到出生的时间大约是266天,一般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胚芽期,即从受精到着床的两周时间。这一阶段受精卵将一边分裂,一边移动至子宫,最终牢牢地固着在子宫壁上。
第二个阶段是胚胎期,开始于第3周,结束于第8周。在此阶段,基本上所有的重要器官都粗具雏形,心脏开始跳动。
第三个阶段为胎儿期,从第9周开始直至出生。这个阶段主要器官都开始发挥功能,机体发育迅速。
胎儿从28周开始便具备了离开母体生存的可能性。一般来讲,在母体中生活满28周而不足37周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怀孕期间,胎儿生活在母亲的子宫中,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亲的血液中吸收营养,排泄物也从脐带排出。母亲的年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情绪状态、药物使用因素以及环境危害等对胎儿的影响很大。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个体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脑的重量平均为390克,约为成年人脑重量的28%。皮层上的主要沟回已经形成,但还不够深,神经细胞体积还小,神经纤维还很短、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没有髓鞘化。新生儿对外界各种“超强刺激”采取了保护性抑制,表现为睡眠时间较长(约为16-18小时/天)。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这种保护性的睡眠会明显减少。出生后,神经纤维迅速被一层蜡质的髓磷脂所覆盖,这一过程即为髓鞘化。到3岁末,大脑多数区域的髓鞘化基本已完成。
出生后一年,脑重量增加非常快,从平均390克增加到660克,约为成年人脑重量的47%;到2.5-3岁,脑重量增加到900-1011克,约为成人脑重量的2/3。
大脑皮层单位体积内的突触数目在出生后迅速增加,4岁左右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达到顶峰,约为成人的150%。
婴儿期的大脑皮质发育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大脑皮质中控制头部和躯干运动的那部分先行发展,然后与肢体有关的皮质部分才开始发展。因此,我们会观察到,婴儿动作的发展总是先移动头部,随之抬头,然后才能坐起、爬行,最后才能直立行走。二是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所以婴儿常常很容易激动,容易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且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心理学视野新生儿的原始反射行为
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还未成熟,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由脊髓引起的反射。在新生儿时期存在许多特殊的反射,它们是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的暂时表现,这些在婴儿期才出现的反射活动称为原始反射。
觅食反射:轻轻触及新生儿面颊时,新生儿转向抚摸者。该反射可以调整新生儿头的方向,将其口对准乳头。该反射出生后一年消失。
吸吮反射:用乳头或手指触碰新生儿的口唇时,会相应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蠕动。出生后3-4个月该反射自行消失,逐渐被主动地进食取代。
抓握反射:当触及新生儿的手掌时,立即被紧紧地抓住不放。如果让新生儿两只小手握紧一根棍棒,他(她)甚至可以使整个身体悬挂片刻。该反射在出生后第5周达到最强的程度,3-4月时消失。
摩罗反射:当婴儿的位置被忽然改变或者婴儿忽然被大的响动惊吓时,就会做出类似拥抱的动作。此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消失。
踏步反射:将双手置于新生儿腋下,托住新生儿使之站立,足底接触平面,他(她)会自发做出迈步的动作,看上去动作还很协调。踏步反射3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把新生儿俯卧在水里,他(她)就会用四肢做出协调得很好的类似游泳的动作。6个月后,此反射逐渐消失。
(三)儿童期的生理发展
从出生到成熟,人的身高和体重会有两个增长的高峰期:一次在出生后第一、二年;另一次在青春期。儿童期正好处于这两个高峰期之间,是相对平稳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儿童身高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每年增加1500-2500克。
儿童脑重量逐渐增加,6-7岁时约达1280克,为成人脑重量的90%;9岁时约为1350克;12岁达到了成人平均脑重量,约为1400克。在儿童期,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在增大,其中,体积增大最明显的是额叶。大家应当还记得,额叶具有运动控制和进行认知活动的功能(如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功能)。儿童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神经纤维在6岁末时几乎都已经髓鞘化,意味着这时神经纤维已经有了良好的“绝缘性”,可以迅速并准确地传导神经冲动。儿童脑皮层的神经元的体积在增大,突触的数量也日渐增多,这些共同决定了儿童脑机能的完善。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在儿童期这两种机能都有发展。儿童大脑兴奋机能增强了,具体表现在儿童觉醒相比新生儿(睡眠时间约为18小时)和幼儿(睡眠时间约为11小时)增加了,到12岁时,每天睡眠时间减少为9-10小时。儿童的抑制机能也不断增强,从而使其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与青少年和成人相比,儿童期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较差,总体上兴奋强于抑制。让儿童长时间用脑(如作业负担过重),会使其大脑超负荷兴奋,对大脑发育不利。
心理学视野人脑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章我们学习过,大多数人的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如果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受到损伤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会不会从此失去语言功能?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受损伤的年龄,如果2岁以下的婴儿左半球受到严重损伤,通常能够将语言中枢转移到右半球。如果损伤发生在2-5岁,语言区就不能再向右半球转移了,而是转移到左半球的某个地方。10岁以后,这种可塑性(plasticity)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脑损伤后的恢复情况与人的年龄有关。同样的脑损伤,婴儿和儿童恢复得一般比成人要好,这就显示了大脑的可塑性:脑可以被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在外界环境和个体经验的作用下,具有不断地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在环境剥夺或环境丰富化的条件下,环境的作用尤为明显。环境剥夺是指缺乏正常刺激、营养和关爱。环境丰富化是指人为地使婴幼儿的环境更为复杂,具有更多有利于情绪和智力发展的刺激。同窝出生的动物,如果在有更多的同伴和玩具的环境下成长,则大脑更重,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更为广泛(Greenough&;Black,1992;Rosenzweig,1984)。如果在丰富环境下养育的动物被移入缺少刺激的环境下,其大脑的复杂联结将会减少(Thompson,1993)。
在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内,脑结构和功能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关键期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比如印度的“狼孩”卡玛拉,8岁返回了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生活了10年。刚刚被发现时,她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样,不会说话。经过精心培养,她7年只学会了45个单词,17岁时智力只相当于4岁幼儿的水平。研究发现,人的语言功能的关键期在0-5岁;关键期后,虽然儿童的语言能力可以继续得到发展,但是发展速度慢,学习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