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要
本章将介绍人格的基本概念,人格的类型理论、特质理论以及精神分析流派和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最后介绍人格测验的方法。
引子:有一次,心脏病医生弗里德曼请人为他候诊室里的沙发和椅子重新做皮套。做皮套的人随口说道:“这些套子磨损得特别快,尤其是沙发和椅子的前沿,好像病人都习惯坐在座位边缘似的。”弗里德曼医生意识到心脏病人的行为模式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通过研究,弗里德曼和另一位心脏病医生罗斯曼提出了A-B人格类型理论,认为A型人格者更易罹患心脏病。
A型人格者成就欲高,希望在所有的活动中都力争上游,时间紧迫感强,性情急躁,缺乏耐性,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257名患冠心病的男性病人中,A型人格者的人数是B型人格者人数的两倍。
B型人格者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满足于生活现状,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不愿意追求多个目标,避免竞争性的情境。对于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细致的工作,B型人格者往往比A型人格者做得好。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有关A型人格的讨论不时见诸各种媒体。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应用人格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要知道,人格理论不止一种,做好准备,本章我们将会接触到多种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伟大的心理学家将悉数登场。面对这幅丰富多彩的人格画卷时,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思考,建构出自己对人格和人性的看法。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据词源学的探究发现,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这个词。“人格”这个术语是近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中的“人格”一词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的意译。“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面具。所谓面具,就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脸谱。早在古希腊时期,人格的概念就已经被人们使用。用面具来指义人格,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表现于外、给人以印象的特点;二是指那些蕴藏于面具之下的特点。
在现代心理学中,没有一个关于“人格”的定义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本书采用以下定义: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价值观、情绪、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总之,人格心理学探究的是完整的个体及个体间的差异。该定义强调了人格的四个方面: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以及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综合。
整体性是指人格虽然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和谐一致时,其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人格分裂”。
稳定性是指由许多特征组成的人格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一致性。那些偶然性或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被称为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特征的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二是某些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遭遇家庭变故、改变居住地或患病,都有可能会造成某些人格特征发生改变。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格的独特性是指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得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强调多样性并不否认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共同性。人格心理学家对独特性和共同性都进行过研究:前者是一般规律的研究;后者是个体化的研究。但我们要认识到,尽管不同的人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个别特征,但是其整体人格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变成社会的一员,文化、家庭和教育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格。比如在美国文化中,富有魅力、友善和好交际是人们欣赏的人格特质,但在某些文化中,好战、勇猛和毫不留情的人更受青睐。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个体的人格特征必然体现其长年浸润其中的社会文化色彩。同时要注意的是,虽然人格具有社会性,但还是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的,人格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总之,人格是个体稳定特征的综合体,可以显示出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
二、气质与性格
气质(temperament)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度)、速度(如知觉的速度或反应的速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灵活性(如思维的灵活程度)和指向性(如有人倾向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人倾向于经常体验自己的内部世界)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由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与人们常说的“脾气”或“禀性”相似。
气质是人的天性,没有好坏之分,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它源于个体的体质特点和遗传,是人格中由生物性决定的方面,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托马斯和切斯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刚刚出生时就表现出差异,大部分婴儿可以被归入以下三种气质类型: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和迟缓型(约占15%)。容易型婴儿脾气比较随和,情绪积极,对新事物感兴趣,适应性好,生活有规律;困难型婴儿性急易怒,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反应,适应性不好,生活没有规律;迟缓型婴儿活动水平低,回避新事物,适应性较慢(Thomas,chess&;Birch,1970)。还有35%的孩子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他们往往具有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属于中间型或过渡型。这些个体最初表现出的差异就是气质的差异。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气质一般来说是不可改变的。
性格(character)是指一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性格是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行为中。与气质一样,性格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是,性格是有关社会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具有道德评价含义,受到环境影响,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性格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对性格进行善恶、是非和好坏的评价,如忠诚、奸诈、多疑和轻信等。性格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是最为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铁路班组工头盖奇(见第二章),额叶受损使他变得专横、优柔寡断、傲慢和顽固。
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看,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惯于区分气质和性格,强调二者的不同,西方心理学家则更多强调二者的共性。不管怎样,前苏联和西方心理学家都把气质和性格看成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三、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是关于个体人格结构和机能的假设性说明,是关于人性的一套基本看法,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
本章将为大家介绍的人格理论是:人格类型和特质理论、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以及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格理论?有心理学家用“盲人摸象”的故事来解释,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家就像故事中的盲人。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然后就争着告诉别人大象是什么样子。摸到象腿的说大象是个圆柱子;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长得像扇子;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像蛇一样长得细细长长。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了解到的不过是大象的一部分,真正的大象远比他们摸到的要大得多,复杂得多,每个盲人确实说出了一些事实,但是都不完整。
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都说出了人格的某些重要方面,比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意识对其行为方式影响很大;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人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格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关心个体有意识的经验的整合和成长潜能。
几种人格理论都是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成为自己”。将几种人格理论综合,我们可以获得对人格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第二节人格类型和特质理论
心理学家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人格:一是将个体分为不同的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二是在不同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上对个体用等级的方法进行评定。本节将为大家介绍几种颇具影响力的人格类型和特质理论。
一、人格类型理论
著名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1904—2005)曾说过,“一旦涉及多样性,问题就必须分类。”这大概是不少人格心理学家赞同的研究思路,因为确实有不少理论正是沿着这条思路提出的。但是,当涉及怎样分类才算是科学,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的,心理学家们的观点就不一致了。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人格类型理论。
(一)气质类型理论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四种体液混合比例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大约在五百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约130-200)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现代的气质说仍然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1.胆汁质
此类型的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争强好胜,勇敢果断,刚毅顽强,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最明显的缺点是常冲动行事,鲁莽,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
此类型的人活泼好动,热情大方,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反应迅速,注意转移快,兴趣易变化,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最明显的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3.黏液质
此类型的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较差但考虑问题周到,安静稳重,自制力强,耐受力高,交往适度但交情深厚,反应缓慢,注意力稳定但很难转移。明显的缺点是缺乏主动性,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
此类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踏实稳重,自制力强。明显的缺点是行动缓慢,胆小,优柔寡断。
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属于复合型气质。气质作为人的天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功。比如俄国的四位著名文学家就分别是四种气质类型的代表:普希金是胆汁质,赫尔岑是多血质,克雷洛夫属于黏液质,果戈理是抑郁质。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该学说由巴甫洛夫提出,他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将高级神经系统划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的标志。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平衡的动物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相近的,而不均衡的动物表现为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或是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兴奋过程较弱。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从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相对转换的速度和难易,能够迅速转化说明灵活性强,反之较弱。
巴甫洛夫认为,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
(三)中国古代人格分类思想
虽然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发端于西方,但实际上中国古代学者的思想中已经蕴含了对人格分类的思考。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3种类型:“狂者”、“狷者”和“中行”,即激进者、狷介者(正直孤傲,洁身自好)和言行合乎中庸之道者。三国时期的刘劭在《人物志》中把人的性格划分为强毅、柔顺、雄悍、惧慎、凌楷、辩博、宏普、狷介、休动、沉静、朴露、韬谲12种类型。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根据阴阳学说把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及阴阳平和。
二、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奥尔伯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默瑞的《人格探究》两本书的出版,这两位都是重要的人格特质理论家。
人格特质理论(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认为,特质(trait)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是人格的组成元素。特质使得个体在多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与类型论不同,特质论并不把人分为不同的类型。特质论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这些维度是连续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特质表现程度不同,比如“勇敢”是一种特质,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特质。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基本的特质维度测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