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汇聚声音。中耳主要由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传声。内耳由前庭和耳蜗组成。前庭和听觉无关,是平衡觉器官。耳蜗才是真正的听觉器官,它上面有微小的毛细胞,对耳蜗内液体的波动进行探测,然后通过听神经把消息送达大脑。
(三)嗅觉和味觉
人类对于嗅觉和味觉不像对视觉、听觉和触觉依赖那么多。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分子的感觉,它们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嗅觉(smell)是对气体气味的感觉。与其他一些动物相比,人类的嗅觉灵敏性要弱。对一些哺乳动物来说,气味往往是食物、异性、天敌和领地的信号。狗的嗅觉极为灵敏,嗅觉皮层占脑半球的1/3。而人的嗅觉皮层只占脑半球的1/12。嗅觉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具有极大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嗅觉的感受性会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而下降。此外,嗅觉感受性还受温度、湿度和机体状况影响:温度过低,湿度太小,人患有鼻炎、伤风感冒等,都会使嗅觉感受性下降。
味觉(taste)依靠的是舌头上的味蕾。人的基本味觉主要有酸、甜、苦、咸。在舌头不同的区域对某种味觉比其他味觉更敏感。舌尖感觉甜,舌的两侧感觉酸,舌根感觉苦,舌尖和舌头的周围感觉咸。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吃一些苦的食物或药物时,应避免把它们放在舌根。味觉的对比现象比较明显,如吃了甜的东西之后,吃酸的或苦的东西就会觉得更酸或更苦。
(四)肤觉
肤觉(skin of sense)包括触压觉、痛觉和温度觉。
触压觉包括触觉和压觉。物体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产生触觉;使皮肤明显变形,产生压觉。皮肤的不同区域对压力的敏感性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皮肤区域感受器的数量不同。指尖、唇、鼻和舌尖部的触觉最敏感,手掌的触觉比手背敏感,背部的触觉感受性低。
引起痛觉的刺激,既可能是物理性的(如针刺、敲打、电击等),也可能是化学性的(如硫酸腐蚀等)。当刺激的强度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几乎遍布身体的所有组织。痛觉是一种警示讯号,它告诉主人身体上某些部位受到伤害,必须适时加以处理。人的痛觉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因素、个体经验、人对伤害性刺激的认识以及暗示的作用等。
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是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主要取决于刺激温度和皮肤温度之间的关系。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等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身体裸露部位的生理零度为28℃,前额为35℃,衣服内为37℃。所以洗澡时,用手试水温,觉得正好,等身体入水后,就会觉得凉。温度觉还受到刺激面积大小的影响:如果将左手的一个手指放入40℃的水中,而将整个右手放入37℃的水中,会觉得右手更热一些。
二、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
(一)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kinesthesis)简称为动觉。它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即能感觉到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中。在身体活动时,肌肉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迫,产生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动觉。在日常生活中,走路、写字、打球、使用工具以及吃饭等都依赖动觉。
平衡觉(equilibratory sense)是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当大脑从平衡系统获得的感觉不能与从身体其他感觉器官特别是眼睛所接受到的信息相匹配时,会出现头晕或恶心现象,所以当人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书时会有晕车的感觉。如果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眼睛一直向窗外看,晕车的症状就会大大减轻。司机一般不会晕车,主要都是因为来自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的信息不互相冲突的缘故。
(二)机体觉
机体觉也称内脏感觉,是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由内脏活动作用于内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种感受器把内脏活动变化的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恶心、便意以及疼痛等感觉。
第四节知觉
我们如何知道面对的是一只苹果?仅靠眼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和手给我们的触觉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此之前就知道什么是苹果。其实,当我们看某物的时候,真正感知的不是硬度、形状、明暗和颜色,而是整个物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识别它们,或者判断以前是否见过这样的物体。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的感受器能够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并把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大脑。然而,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去解释感觉到的是什么,并试图理解它。人通过对感觉的解释而获得了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我们从本章开头的案例了解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的过程,而知觉就是将感觉信息整理为有意义内容的过程。知觉的作用就是使感觉有意义。在感觉得到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知觉加工过程产生出面孔、旋律、艺术作品或错觉。感觉和知觉的发生是无需努力的,是自动化的活动过程。
可见,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以感觉为前提。知觉并不是把感觉简单地相加,知觉的产生还要借助于知识经验的帮助。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在同一时刻,进入我们感官的刺激信息丰富多彩,但我们并不会对所有的刺激信息都给予加工与处理。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对其中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而忽略其他刺激。人们这种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进一步加工的刺激,称为知觉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其他刺激就叫做知觉背景。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倾向于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将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互相依赖并可以相互转换。知觉对象可以成为知觉背景,知觉背景也可以成为知觉对象。比如,可逆图形(reversible figure)中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相转换。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在客观因素方面,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当对象在变化或在运动时,也易同背景分离。主观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任务、知识经验、刺激物对个人的意义以及知觉定势等。比如,如果从没见过某种带有保护色的昆虫,就很难从周围的背景中将其认出,这说明知识经验影响了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个体根据经验将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知觉对象的不同属性或部分的刺激信息组织成一个整体。客观事物是由许多属性、不同部分或不同特征组成的整体,当其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是不完整的,但人们对其的知觉却是完整的。
知觉的整体性也反映了事物的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人对事物部分的知觉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知觉,部分在整体中才有确定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的整体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知觉的整体性遵循以下原则:
1.接近性原则(nearness)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比如,在军训时,有很多方队,我们更易将同一方队视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similarity)
如果刺激物之间在物理特点方面(如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具有相似之处,人在知觉时就倾向于将它们归属为一类。比如,若在军训时,同一方队中男女生穿着不同颜色的制服,我们就会将他们知觉为两组。
3.连续性原则(continuation)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更容易组成图形。知觉上的连续原则在绘画、艺术、建筑以及服装设计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
4.闭合原则(closure)
当图形中有一些小的缺口时,人们常常会在心理上“填充”这些缺口,并将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5.共同命运原则(common fate)
朝相同方向运动的成分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6.对称性原则(symmetry)
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力求去解释和理解,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可以被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即我们可以通过形成假设或“猜测”进行有意义的知觉组织,并等待进一步的事实来支持或反驳。
隐匿图形和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 figure)都是说明知觉的理解性的例子。当人们看到这张图时,不会只把它看成一些斑点的随意组合,会努力寻找图中斑点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解释,不断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会给出合理的解释:画中有一条狗。我们会提出种种假设,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这些假设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