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特点
依据对电视媒介、少儿电视节目以及未成年人、未成年受众的概念界定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对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特点分析。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对象涵盖了电视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传播活动现象,既包括未成年人主体参与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主体经验,也包括传播过程中外在的客观活动现实;既包括未成年人与电视之间特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未成年人与电视之间稳定的传播实践规律研究;既包括较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未成年人与大众传播的现象研究,也应该包括与电视相关的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内在传播的现象研究。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电视与未成年人的传播活动中并构成一定影响的现象,都是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对象。下面,从研究对象、目的、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特点,并分析研究的难度所在。
1.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对象是与该领域研究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未成年人与电视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电视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未成年人与电视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媒介与未成年人研究的根本性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上述的研究对象皆是为了实现此研究目的而确立的。当然,上述的阐述也只是总体的范围而已,在具体的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者的兴趣方向、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具体的研究目的而选择更为细致、可行的直接研究对象。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经过演绎、归纳,获得的即便是极为微小的研究结果,也都是为了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目的服务的。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对广告片的接触方式为对象的研究,是以揭示未成年人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与电视广告产品之间的接触规律为目的,尽可能地注意到未成年人在接触广告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给予相应的改善措施。尽管广告商或许可以从中发现某些可以间接利用的规律和特性,因为某些情况下,商业利益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需求也将出现趋于一致的可能,但是从研究的目的上看也不会是直接为广告商而服务的。
2.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的匹配
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拥有不同的学科渊源,不同学科所惯用的研究方法为其奠定了方法的基础,并为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质的研究,都力求在研究实践中经过应用而得到通过检验的研究结果。但是,并不是各学科所有的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直接拿来作为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方法,也并不是每一种研究方法适合于所有的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举个例子,在初中生与电视媒介的研究中使用的焦点团体访谈法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研究资料,而对于学前幼儿,受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一方法的使用则需要三思而后行。当然,不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情境下,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也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做幼儿的电视媒介接触方式的研究,是选择与家长的访谈、请家长做幼儿网络使用日记,或者对被研究对象及其家长做现实情境观察,还是在实验室里做观察实验等等,这些方法的选取是需要按照具体的情境而决定的。有关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设计与方法将在下一章中详细地介绍。
3.与传统学科相比,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大的难度
首先,表现在其所需的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是来自各学科的学者分别致力于该领域的科学尝试,即使是某一学科的学者试图从事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也可能借鉴或援引其他学科的理论。这就为研究埋下了很多的难题,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理论变得难以梳理,研究方法变得难于把握,这一系列的难度较之传统学科与研究领域相比,需要研究者克服更多的困难。
其次,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所需透视的是未成年人与电视传播的本质,是内在的、稳定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而传播现象则是外在的、易变的,表面的、个别的,力求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犹如披上了遮面的轻纱,虽然能够拨开迷雾,却需要跨越更多的障碍。
最后,受到传统研究以及经典研究的漠视。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在已有的各学科视野中尚处于边缘位置,并未受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传统学科的主流研究的足够重视与必要的集中研究,使得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或缺乏一定的保障基础,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发展。
四、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的意义
媒介与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成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要素之一。人类与媒介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将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经常使用的媒介内容,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影响将更为突出地体现出来。如果电视成为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所喜爱的媒介,作为一种常用的媒介内容而存在,那么,电视与未成年人之间所形成的“共生”状态如何?由此而展开的相关研究,不仅体现为电视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将要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且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变量也将对电视节目的良性传播发挥不可替代的效用。本节将论及处于此环境中的二者之间良好互动发展的意义。
1.媒介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于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而言,媒介环境已经被视为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同样重要的,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曾经认为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系统组成的,即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对个体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影响个体发展的微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学校等,比如未成年人与教师的关系。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的研究都是在微系统的水平上进行的。中间系统是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比如家庭环境质量可能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在布朗芬布伦纳的划分中,媒介被认为处于个体发展直接联系的外层系统。而技术的进步,却正在使这一层面发生着改变。媒介环境的作用已经不仅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外层系统,早有“电视保姆”称号的电视媒体已经融入家庭、学校一样的中间系统中,媒介产品所传达的主导信仰和意识形态更是渗透到未成年人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所形成的宏系统中。可以说,媒介对未成年人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向中间系统与宏系统两个层面扩散。媒介不仅对个体的社会化形成一定的影响,个体对媒介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与制约作用。个体的媒介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以及个体对媒介内容的关注、管理与制作等方面,都将对媒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媒介与人、人与媒介已经形成共存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中。
2.电视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未成年人的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等心理要素的特点与成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成人期所形成的相对成熟的认知能力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观相比,未成年人所面临与经历的发展变化极大。而且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规律。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极为相关。
第一,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将直接影响到其对电视的认知与理解,这种源于发展的影响所带来的对电视的认知和理解状态,使得未成年人对电视内容的识读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同一个少儿电视益智类节目,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可能觉得有些幼稚,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或许看得还有些吃力。也就是说,不同的未成年人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作为受众的未成年人,遇到了一个与其极为相关的因素——对电视的识别力。成功的发展需要一种智慧,那就是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进而在识别的基础上产生理解,而这对电视的识别力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识别力也被称为电视的基本能力,是指未成年人通过观看电视日益发展起来的认识能力。未成年人的电视基本能力随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成熟而呈现一种发展的态势,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年龄成为不可忽视的参数。在一项研究中,同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认为电视里的小人通过一根绳子可以降落到某个场地。而当未成年人到了6~7岁左右,一般可以意识到哪些节目是真实的,哪些节目是虚构的。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电视基本能力和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未成年人的年龄越小,艺术和生活经历越少,可供激活的图式就越少——或者说基本能力越差。
第二,电视媒介成为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发展的一个源泉。如前所述,媒介即环境,媒介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所难以避开的环境。作为未成年人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媒介为未成年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基础。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了解成人,了解他们想知道的事情。媒介内容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可用来参考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比如,通过媒介可以使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感到温暖,也可以帮助处理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等等。
综上所述,一方面,未成年人受其年龄及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仍旧处于对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之间差异的区分困境之中,并对二者在心理上进行着一定程度上的等同;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又处于电视所建构的媒介化生存环境之中,当遇到未成年人所难以区辩的媒介内容时,媒介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将会更大。而且,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独立地使用媒介,直接成为媒介消费者,媒介使用时间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使得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大。因此,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未来的承载者,相关的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此外,各学科的理论以及各学科在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领域中的视阈融合更将显现出其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也将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3.心理发展变量对电视传播的反作用
电视通过其特有的声画同步、视听合一的方式,将大众文化、主导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编码为受众易于接受的大众文化形态,为受众塑造出与现实真实有所不同的媒介真实。如前所述,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会将电视真实视为生活本身。而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电视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对其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介的社会功能,恰当地履行电视媒介的社会责任,是电视传播面临的难题所在。在电视传播过程中,未成年人是电视受众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将对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对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变量的关注将成为电视媒介良性传播的基础。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变量对少儿电视节目的反作用更为明显,少儿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传媒领域以及社会各方都比较重视的传播内容。自2003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以来,中国的少儿电视节目更是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各级电台、电视台都要开设和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广电总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上半年全国共有59家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电视台设有动画栏目164个,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电视台已经开通了31套少儿频道。
政策的支持带来少儿电视节目传播实践的蓬勃发展;同时,外资首次被允许入股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产业,不仅使中国儿童电视市场受到影响,而且对中国本土文化产业形成一定的压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中国少儿电视节目传播者致力于少儿电视节目实践,力求通过制作出有较高收视率的少儿电视节目来予以应对。而如何能够做好少儿节目?针对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受众,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儿童电视节目需要把握儿童心理需求,根据儿童心理规律来制作节目。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不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其对儿童节目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对儿童发展变量的重视与把握将使少儿电视节目符合少儿的欣赏情趣,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欣赏需求,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从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出发,制作与传播少儿电视节目,不仅会使节目具有生命力、竞争力,也是履行少儿电视节目传播社会责任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