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教学目的与内容较为明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媒介教育并非易事。比如,如果采取一种保护者的口吻,告诉孩子不应该看哪个节目或哪个网页,或许会引起未成年人的厌烦,而对课程产生抵抗情绪;媒介教育会涉及有关政治、体制方面的内容,而对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该如何展开这部分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中是以媒介分析为主要内容还是以制作媒体为主要内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研究者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的积极努力的探讨。
此外,在已有的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中加入或者融入媒介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涉及到从理念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很多因素。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与规则制定,教育机构的接受与教学安排,师资的培训以及教育方面的经费来源,不同年龄阶段的媒介教育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都不是短期内即可得到解决的。从世界范围内看,即便是媒介教育实施较早并且取得一定进展的国家,也同样存在如何获得与传统教育教学内容同等认可的问题;与之相比,中国的媒介教育真正走向实践化还需要经历一段发展的路程。
国际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一些地方已在学校开设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媒介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龄的目标群体的特性,设计了不同的课程,讨论的话题、练习以及作业都有所不同,但大都以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为目的。通过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学效果得以检验。在一项对11年级学生的有关广告的批判性的教学效果的检验中,参与者要比对照组中的学生更能判断出广告的目的、广告的目标观众以及创作广告所采用的技巧。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培训,增加了学生们对烟草广告技术的理解以及反对烟草主张的认可。也有研究者对有关媒介暴力内容的媒介教育做出教学效果评估。研究者为学生设计了长期或者相对短期的有关媒介暴力的课程。在一项对六年级学生的媒介教育中,研究者设计了五课时的讨论媒介暴力的课程,研究表明,媒介教育参与者对媒介暴力的批判性态度增强,对攻击性行为的认同得以减少。一项关于媒介中的身体形象的媒介教育教学效果研究中,四年级学生参与讨论数字技术如何对模特的面容进行处理,以及迪斯尼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是多么的不真实,发现相对于对照组、参与组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仔细考虑媒介中所描绘的美貌和身体。
伴随Web2.0等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在新近的研究中发现,基于原有的传播环境与传播形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媒介教育理念,似乎并不能应对新媒介技术下的新素养需求,单纯从批判的角度加强受众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媒介环境。比如,即便是成人也可能在知晓媒介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却在网络中漫无目的地“闲逛”,进而网络成瘾。因此,有关未成年人的媒介教育不仅是实践推广应用的问题,更在于理论层面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二、我国幼儿媒介教育的手段
在借鉴国际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本小节及下面两小节中将结合中国的媒介发展现状以及中国未成年人的教育现状,对中国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媒介教育的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如果幼儿媒介接触对其身心发展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那么就需要有相关的教育实施或调解措施。通过媒介教育的具体实施,来培养或提高幼儿的媒介素养水平,以适应媒介化生存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媒介教育的实施方式总体说来包括亲子媒介识读、幼儿园媒介教学的实施以及社会关注三种主要的手段。
1.养育类型与亲子媒介识读
从嗷嗷待哺到邯郸学步,以至成长为一名小学生的漫长的幼儿时期中,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第五章中曾提及,一般情况下,幼儿的媒介接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幼儿的媒介接触模式反映着某种与其相对应的养育类型。
不管何种养育类型,幼儿的媒介接触模式都将受到家长的一定干涉或影响。家长在幼儿的媒介接触过程中以及媒介接触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进展中,如果有意识地与幼儿进行必要的媒介识读干涉,也将避免或者缓解负面效应。而家长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幼儿媒介素养的关注程度是家长媒介干涉的先决条件。可以通过社会培训以及观念普及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
2.幼儿园媒介教学的实施
2岁半到3岁的幼儿开始上幼儿园,有大量的觉醒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在园期间,幼儿有机会接触电视、广播、电脑等多种媒介。比如,有的幼儿园会在英语教学中播放英语动画片或者其他儿童节目;条件好些的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上网操作的机会,比如玩简单的幼儿电脑游戏。而幼儿园的老师多数也会认为这对英语学习有利,或者提高了幼儿的电脑使用能力,对电视动画片节目中所蕴涵的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其他影响却未加考虑,甚至会将播放电视动画片看成是发挥如同家庭中“电视保姆”一样的作用。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媒介教育实施迫在眉睫。
幼儿媒介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开设媒介课程、组织媒介教育活动以及其他合理的方式。根据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媒介使用模式编写幼儿媒介教育用书,在各不同年龄的学龄前阶段,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小、中、大以及学前班的幼儿,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介教育教程。媒介课程和其他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课程,可采用平行的单列课程设置方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媒介课程融入其他领域的课程之中,比如与语言课的结合。此外,幼儿媒介教育可以根据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所在地的媒介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园内或园外的媒介教育活动,通过较为集中并引发幼儿极大兴趣的媒介教育活动,通过与媒介从业人员或其他媒介教育人士的密切接触,以获得更为直接的感性媒介经验,对幼儿媒介素养的提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幼儿园媒介教育的实施,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媒介素养的水平与幼儿园媒介教育的效果直接相关。教师具有双重的媒介教育身份,既是媒介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媒介教育的实施者。应该通过媒介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师资培训,在培养与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水平的同时,使其具备从事幼儿媒介教育的基本素质,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熟练的掌握。
3.幼儿媒介教育的社会关注
在得到家长关注的亲子媒介识读与有序的幼儿园媒介教育实施的同时,幼儿媒介教育也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促进幼儿媒介教育的发展,其一是政策对媒介内容的管控;其二是社会各方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教育氛围。
在政策对媒介内容的管控方面,可以由媒介管理部门针对可能对幼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媒介机构、个人发布相应制度、规定,以从基本上做到传播流程中的第一步的“把关”,避免传播内容中可能存在的对幼儿不利因素。比如,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增设少儿频道以及少儿电视节目的规定,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对儿童节目的收视需求,使其在选择电视媒介的时候,有较为适合其收视的电视内容。尽管媒介管理部门已发布多项对媒介内容给予限制的决定,但是仍有大量的媒介事件、问题等待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以管控。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传播现状,也将不断出现新的传播问题,政策层面所给予的关注与措施的有力将为幼儿媒介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社会各方都需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以及媒介教育氛围而做出适当的努力与尝试。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要运用信息传播的把关优势,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比如,广告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媒介责任的履行之间的合理调和。另外,也可以通过社会方面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教育氛围。比如,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积极组织并举办媒介教育系列讲座,或者其他以媒介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三、我国小学媒介教育的途径
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称作童年中期。当儿童度过婴幼儿期、学前期进入童年中期,伴随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其媒介接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接触的媒介形态、媒介内容以及接触的方式上。小学生媒介教育应当与其媒介接触模式相适应。因此,剖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媒介使用特点是实施媒介教育的前提。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媒介教育课程纳入小学教育中。由于各国的媒介体制与儿童所能接触到的媒介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各自的国情设置媒介教育课程,采取适合国情的具体实施办法。尽管如此,其他国家的媒介教育课程内容和实施模式还是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的。
1.美国小学媒介教育课程分析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开始将媒介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课程内。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别事实与虚构,辨识与理解不同或相对观点的呈现,理解电视节目的形态与内涵等。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列出的小学阶段的课程任务。
每个主题单元都有其核心问题,针对核心问题相应地设置了课程活动以及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譬如,第一单元的课程计划中,活动类型和活动内容。
其中,“作者是谁,目的是什么?”诸如此类的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明确“作者”。
老师和学生一起重新考虑“作者”的概念。确定学生们理解这些所谓的作者就是创作出媒介信息的人,并不只有著书的人才是作者。对于儿童来说,有些信息是专为传播设计的,老师们就可以用“作者”这一称呼来指那些所有创作出这类信息的所有人。譬如,老师们可以这样解释给学生听:摄影师是用摄像机来创作信息的一类作者;电影制片人是用演员、剧本和摄影机来创作信息的一类作者;报纸编辑是用大量词汇、标题和照片创作信息来告诉大家一天中所发生的事的一类作者。
第二,明确“传播目的”。
老师介绍“目的”这一概念,目的就是媒介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同的作者在传播的时候有着不同的传播意图,老师通过把每一个概念(传播意图)写在黑板上来介绍传播的三种目的,然后一个一个地解释:
告知(to inform):作者为了提供某些信息或者给出新的概念。
娱乐(to entertain):作者呈现虚拟世界来让人笑、哭或去见有冒险经历的新朋友。
说服(to persuade):作者试着让你去做一些事情、相信一些事情或者去买一些东西。
第三,活动实践训练。
老师拿出与此活动相配套的活动练习A和B,让学生们去读每一篇短文,并找出有关该短文目的的暗示字词。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们想象,假如这些文章是他们自己写的,那么他们写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活动练习被融入每一单元的每一个活动中,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得到知识的巩固,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互动环节中共配有A和B两张表,每张表中共有2个小的陈述,一共4篇短文,每篇短文的选取都是很具有美国特色的,有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也有来自报纸、杂志的消息等,每篇短文的目的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多方位的问题可以训练儿童的多角度思维。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短文之后附带的练习,选出自己认为这篇短文的写作目的并给出相应的原因。
告知(to inform)
你的原因(your reason)
娱乐(to entertain)
你的原因(your reason)
说服(to persuade)
你的原因(your reason)
第四,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说服”理解起来也许比较难,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来加深理解。譬如,他们想要一顿美餐时会对妈妈怎么说,并表演出来。另外,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一则新闻也许不仅仅只有一个目的。譬如,某街道出现车祸事故,不仅是告知读者在此处小心行驶的信息,也提供给大家灾难事件的发生,引起大家的同情。所以只要学生能提供自己选择某一“目的”的合理原因,这比他们得到所谓“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