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岚渐散,远处的山露出清晰的轮廓。小时候觉得山好大,现在却发现只是丘陵地带的山包。人小的时候,山好大,好神秘。人大了,山就小了。
后来有人说他是一座山。他听了哈哈一笑。问他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他豪迈地大笑说,我是一座打不倒的山。
是的,山是打不倒的。谁能打得倒一座山呢。
每一条山路都有他小时奔跑的痕迹。现在行走在这些小路上,他仿佛可以看见自己当初的身影。那个贫穷而又倔犟的山间少年。那个少年曾经喜欢爬上最高的山颠,眺望遥远未知的世界。他依然记得望不断连绵不绝的山带给他的深深怅惘。现在,这些山仍旧连绵不绝,望不断,而那个少年的身影也仍旧清晰可见。如同一个作家所写:“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很奇怪的是,昨天的某一刹,他还在那个繁华的都市里强烈地感到上天待他不公,因而委屈愤懑,而当他在这里眺望着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却忽然觉得上苍待他不薄,甚至忽然怀有感恩的心。
12.4人生第一个谈话的朋友
魏文彬来到一个僻静的山坳里,这里有祖母的坟茔。山坡上疏疏落落地开着芦花,仿佛当初奶奶头上稀稀疏疏的白发。奶奶的生命也像芦花,并不艳丽,但有一种别样的风致,温柔而又坚韧。
离清明还有两天,他来早了。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他来探奶奶的坟,本来并不只拘于清明这一天。他恭恭敬敬地鞠躬、跪拜,然后在墓碑旁坐下来,点燃一支烟,放在碑头上。奶奶生前是抽烟的,所以他每次来,都给她点一支烟。
爷爷早逝,他没有见过,奶奶却伴他度过了整个童年与少年,直至青年。奶奶在魏文彬26岁那年辞世,三十多年,魏文彬每年回家,必定到奶奶坟前拜一拜,坐一坐,点上一支烟放在墓碑上,算是陪她一起抽烟聊天。
奶奶是他心里最亲的人。小时候受了委屈,当然是去找奶奶,后来奶奶去世,他自己也是几十岁的人了,遇到心里不顺的时候,在田埂间走着走着,还是会走到奶奶的坟前来。
他后来专门探寻过祖孙隔代亲的缘由。年近六旬的人提起老祖母的时候,仍旧像童年那样唤奶奶,桃源话的这两个字有一种特殊的温软,从他嘴里吐出来,仿佛仍有孩童的奶声奶气。
“你别看奶奶小小巧巧,但是在孙儿的心中,奶奶是一座山,精神上的一个巨大的靠山。唉,我怎么跟奶奶就那么多话讲呢?我长大了,上了大学,在父亲母亲面前话不多,到了奶奶面前,话还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可能人生一世,第一个谈话的朋友是奶奶。小时候,父亲忙,母亲忙,忙他们所谓的正经事,确实也是正经事,一家人的生计嘛。家里剩下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就是奶奶,这个奶奶和这个孙儿,就是一对朋友。他们谈的话,多半是童话。父亲母亲永远给你讲一些很现实的话,你把手洗干净啦,你干吗满地跑啊,早晨给你换的裤子怎么这个时候就搞脏了呀。奶奶不讲这些,她就给你讲些童话,唱些童谣,美丽的,纯洁的,善良的,所以孩子和奶奶的感情,总是很美好,而且很悠久。”
西方有一句谚语:God couldn"t be everywhere,so he made grandma。可译为“上帝不能亲临处,必有慈祥老祖母”,意思是上帝太忙,无法亲自照料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于是创造了老祖母来代替他行使伟大的职责。显然,老祖母带给人类的美好情感,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慰藉,在东西方文化中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最普遍的人性。不过魏文彬所叙述的祖孙之情,仍旧具有相当独特的个性与感染力。
12.5吊脚楼上的月亮
“我每次一在奶奶的坟前拜下去,眼前就会浮出来一轮月亮。月亮天生就是温柔的,天生就是美好的,在我的记忆里,月亮就是奶奶,奶奶就是月亮。奶奶总是带我看月亮,给我讲月亮,现在想起来,她怎么从来就没有给我讲过太阳呢?天天日起日落,她就从来没给我讲过太阳。等我长大了,月亮和太阳,我喜欢月亮,熟悉月亮,脑子里面根本没有太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奶奶和月亮的缘故,我的情感深处确实有非常柔弱的一面,我也会被那些柔弱的事物深深地打动,为之深深牵挂。”
“小时候的月亮在什么地方呢?在紧挨着我的吊脚楼的那一蔸枇杷树的树丫上面。我的月亮就在那里,近在咫尺,我就在这个树丫旁边的吊脚楼的窗台上面,缠着我奶奶,一定要她把这个月亮给我勾过来。你看,就在那个树丫上,这么大一个月亮,那么乖。我说奶奶,我家里怎么没有,她说幺儿,家里没有,这个就是要挂在这里的。我说为什么要挂在这里呢,你给我拿过来啰,奶奶还是轻言细语地跟我说,幺儿,这个拿不过来,就是要放在那里的。”
“然后奶奶就用她有限的知识给我讲着月亮的故事,她告诉我月亮里面有个女人,一个特别美丽但是也特别孤独的女人;一棵桂花树,她说跟我家朝门边的桂花树一样美,但是没有我家的桂花树那么香;一只小白兔,永远都在桂花树下捣药;还有一个男人,不停地砍树,但是他永远都砍不断那棵桂花树;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各自忙碌着,孤独着,永远都不会发生爱情……”
不难想见,当奶奶将小小的文彬抱在膝头摇啊摇,遥望着当空的皓月说着那些美丽而忧伤的童话时,她摇落了多少人生的孤寂,又摇落了小小的文彬多少的懵懂。奶奶的童话启迪了小小的文彬对生命的感知,而异常聪慧的小文彬显然也是奶奶孤寂的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个慰藉。这一老一少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成为贫瘠的乡间简单粗糙的世界里一对优美浪漫的朋友。
奶奶是一户殷实人家的小姐,缠足,读书,出于对书香的崇拜嫁到了方圆几十里仅有的一户秀才人家做媳妇。魏秀才家的二公子文质彬彬,一表人才,是村中的教书先生。不难想见,爷爷奶奶曾经是琴瑟和谐的一对玉人。可惜爷爷中年早逝,留下文彬奶奶四十出头便开始守寡。其时他们的独子刚刚结婚,孙子文彬尚未出世。
从魏文彬自己的回忆来看,奶奶秀外慧中,多少有些文化,因而便有一般乡间女子难得的温柔、细腻甚至浪漫。守寡未能使她的性情变得粗糙,反而可能让她在对亡夫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幽怨中延伸了某种才情,使得自己的心思变得更加纤细与精巧。
日后,魏文彬没能得到来自祖父的隔代之爱,但守寡的奶奶却在人生的孤寂之中更加专注地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给了小小的文彬。文彬本来行二,并非奶奶的长孙,但这个自小“七窍倒有八窍通”的小精灵毫不费力地在奶奶那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奶奶是魏文彬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者,如他自己所言,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谈话的朋友。魏文彬后来成为一个兼具太阳的热烈和月亮的阴柔的男人,既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又有一颗多情而善感的心。这种性格与气质反映在其日后对一个庞大集团的管理风格上,表现为铁腕与怀柔兼而有之,而在涉及人的问题上,往往更多温情,更多怀柔。太阳的热烈是男性的天然气质,月亮的阴柔则与奶奶的影响不无关系。
12.6桂花香
魏文彬不止一次提到他是被一阵桂花香指引到马栏山这个地方的。
1993年他成为湖南省广播电视厅的一厅之长,提出一个“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发展规划,踏破铁鞋,四处寻找一块能够承载得起这样一个宏伟梦想的土地。某一天,在勘察星沙松雅湖的归途中,无意间为一阵桂花香吸引,一时兴起,下车寻香而去,坎坎坷坷地爬上一个高高的山坡,结果望见了一棵并未开花的桂花树,同时,也望见了他未来梦想的家园。他当时所站的地方,后来变成金鹰大厦主楼前的广场。
多年以后,本书作者采访魏文彬时问道:“您可以告诉我马栏山最初进入您的视野时的情景吗?”魏文彬答道:“不,它首先不是进入我的视野,而是进入我的嗅觉。”一般的情况下,他会冷静而清醒地当它是一个巧合,或者做出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解释,诸如此类:由于儿时的记忆,他对桂花香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和多情,因而会为马栏山上一阵飘忽而来的桂花香吸引,不期然发现一个重要的机遇从而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但是,每次来到奶奶的坟前,跟奶奶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时,他就宁愿相信那是奶奶冥冥中的指引。
奶奶的月亮里有一棵桂花树,老屋的朝门边也有一棵桂花树。月亮里的嫦娥孤独地在桂花树下千年伫立,奶奶也常常在秀才家的朝门边的桂花树下孤独地闲坐,努力地用桂花淡雅的花色与浓郁的香味来装点自己苍白贫乏的生活。
1998年的这个春天,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挫败的魏文彬回到故乡,坐在奶奶的坟前,细细地回想着跟奶奶有关的一切,月亮、桂花和那些美丽的童话,忽然涌起一种孩子气的委屈与怨怼:若没有这一切,或许就没有一个马栏山,没有一个马栏山,或许他就会拥有另外一个更加安然甚或更加成功的人生。
他问奶奶,他是否错了。他问奶奶,到底是谁错了。
奶奶无言,只有一阵清风吹来,拂过他疲惫的面颊,仿佛奶奶温柔的抚慰。
12.7奶奶去的时候
奶奶是在魏文彬26岁那年离世的。
那年春节,魏文彬照例回家过年。除夕夜,奶奶没有上桌跟全家一起吃团年饭。她说身子不舒服,起不来,要求独自在床上进餐。饭毕,魏文彬去看她,却发现她其实是可以起得来的。
孙儿生气了,责备她:“奶奶,你可以起得来,为什么不起来?”
奶奶依旧唤他“幺儿”,尽管他已经26岁:“幺儿,我是起得来,但是我怕吓到你,奶奶这个样子坐在桌子上,怕你呷得不舒服。”
孙儿心里难受,掉下泪来。
奶奶说:“幺儿,你莫哭,你哭奶奶走得快些。”
过完年,魏文彬要走了。其时他在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开学就该实习了,实习完了毕业,他就能拿到一张那时极为珍贵的大学文凭了。
临走的时候,他对父亲说,奶奶如果不好,就赶紧写信告诉我。
那个学期他又盼父亲的来信,又怕父亲的来信。当春天过去夏天来临的时候,父亲的信终于来了,但是奶奶已经去了。
“奶奶过世以后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七转八转才转到农村里我实习的地方。啊,我现在还记得,我住在宁乡老粮仓一个农民家里,在一个山坡坡上,白天搞‘双抢’,傍晚回去吃饭,家里摆着一封信。我撕开看到第三行,就发了疯似的往外跑。山坡底下是几块田,田的那边有一条河,我跑到河边号啕大哭。我26岁,1976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感到失去亲人的痛。在这之前,我17岁的时候,我哥哥离开了我,但我没有痛得那么深,我只是想他。但是26岁的时候,当我在那个河边,望着翻翻滚滚往下流去的河水,我知道我的奶奶永远不见了,我对奶奶的记忆,却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奔涌而来。我对奶奶的记忆太多了,太多了……”
中国人的传统,本来是极讲究儿孙最后的送别的。但是奶奶在大限将至的时候,不让儿子通知在外求学的孙子。离世的时候,这个她最疼爱的孙儿不在身边,但她仍旧安然合上了双眼。其时这个孙儿是方圆几十里独有的一个大学生,就像百年之前,他的曾祖是方圆几十里独有的一个秀才,在她的心目中,这就是孙儿为她所尽的最大的孝道。她无从知道在她身后,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个孙儿将创造怎样的人生辉煌,但她已经感到足够骄傲与安慰。他长大了,不再像小时那时依恋她,而她所能为他做的,是尽己所能不给他任何羁绊、任何负担,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12.8父母的闲话
奶奶墓碑上头的香烟燃尽一支,魏文彬又给点上一支,同时自己又陪着抽上一支。
香烟缭绕中,他和他亲爱的奶奶,仿佛仍是数十年前那一对优美而浪漫的朋友。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角落,能比奶奶的坟头让他更加放松。奶奶不止是他人生第一个谈话的朋友,也是他一生最宽容、最可靠的朋友。他像一个战士,每一次受伤,都会回到这里来,在喁喁低诉或思绪漫飞中完成一次自我修炼与自我救治,而后带着新鲜的能量重返人生的战场。当4月的阳光吃力地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射下来的时候,魏文彬从奶奶的坟前起身,穿过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埂,回到了家门前。一直翘首远望的黄狗欣喜地起身迎接,泡桐树在风里一阵微颤,掉下来几个美丽的花瓣,仿佛有礼献的意思。
父亲和母亲在厨房里准备着儿子小时爱吃的饭菜,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关于儿子的闲话。魏文彬一脚跨进去,大声说道:
“你们又在嘀嘀咕咕讲什么?你们的儿子没有毛病咧!”父亲母亲和儿子一齐开心地笑起来。朗朗的笑声驱散了所有的阴霾。连黄狗也跟着兴奋地叫起来。
这一瞬间,时光倒流二十几年。就是奶奶即将过世的那个春节,魏文彬回家过年,向来严厉多于慈爱的父亲忽然提出要和儿子“同床共枕”:“文彬,今晚我们两个睡一床要得不?”儿子带着惊诧与狐疑同意了父亲的提议。当晚父子抵足而眠,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天,就睡去了。次日一早,魏文彬为厨房里忙忙碌碌的声音惊醒,发现父亲早已起身,隔墙传来他跟母亲的闲话。母亲说,这个伢儿,26岁了,还不找“姑儿”,到底是不是有毛病哦。父亲说,我跟他睡一晚,也不好意思多问,还是搞不清到底有没有毛病。魏文彬翻身起床,一把推开厨房门,大声说道:“你们的儿子没有毛病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