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马栏山上的跨越,就是跨栏,跨栏是什么呢,就是障碍跑。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马栏山通往魏氏梦想的路途上,的确关隘重重。
9.1老台征地的故事
覃晓光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魏文彬“超常的战略眼光”。
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电视台最初建台的时候,也要征地。那时征地不像现在,没有一定之规,地方党委和行政领导这方面权力极大。当时主持省委工作的领导让湖南电视台筹建班子自己找地,找好了他们去看,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撒石灰,走到哪里算哪里。
“这个没有考证的啊,当时电视台筹建班子的人一路走一路讲,可以了,这个地有蛮大了,莫往前走了,还往前走就太大了。司令政委本来走得兴致勃勃,听了这个话,就停下来了,结果老院子就留下了大概四十几亩地。”
尽管覃晓光强调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很多人都相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闲庭信步式的圈地运动,多么难得的历史机遇!据说当时湖南省有关方面对于兴办电视事业高度重视,长沙市有一位国土干部对电视台这么随便圈地表示了异议,差点惹来大祸。“省军区的领导就说,这个人怎么阻挠我们大力发展革命新闻事业,查一查他家里有没有反革命!吓得这个人再也不做声了。就是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我们办电视相当有利,如果我们考虑长远一点,还往前走一点,湖南电视台后面的发展余地就会大得多。”
人们不由得兴致勃勃地展开猜想,假设当时跟在省领导后面撒石灰的人是魏文彬,历史将会变成怎样。
这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假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定的情形,一个时代也难免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历史的确有可能在某些“异数”的作用之下,发生跳跃式的前进。魏文彬这样一个人,在他现在所属的时代,就是不小的一个“异数”。
覃晓光说,他觉得魏文彬最了不起的就是他超常的战略眼光。“他考虑问题从来不是只考虑眼下,而是考虑很长一段时间。就讲征地这个事情,按传统的搞法,建一个广电大楼一百亩地两百亩地不得了了,他要征两千多亩!当时我们都觉得征这么多地干什么,是不是太大了。当时省计委有一个领导,不好讲是哪个领导,明确地反对。人家一般的广电中心都是一个楼,他一开始设想的就是一个城,一个广播影视文化城,根本不是一个楼的概念。在方方面面不理解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一下子绘了一个这么大的蓝图,没有超常规的战略眼光,是做不到的。”
但是超常的战略思维通常都会遭遇现实的阻碍。魏文彬向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建设湖南省广播电视中心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推翻原案,重新征地。他的思路是放弃原案所征的繁华地段,用城市中心的高价位到城市边缘去置换大面积,出让原来所征黄土岭的100亩,可征马栏山的700亩。后来,700亩的计划更扩至两千多亩,将近三千亩。这是一个相当疯狂的“异数”。比魏文彬冷静得多、现实得多,或者“循规蹈矩”得多的人们,或者难以置信地看看他,或者爱莫能助地摊摊手,或者毫不客气地在他必经的路上摆上一块牌子:此路不通。
一个“异数”只有两种命运,要么成功地突破常规建立奇功伟业,要么就在无数常规的束缚之下窒息而亡。
9.2省委书记改变了态度
有人说,马栏山上的跨越,就是跨栏,跨栏是什么呢,就是障碍跑。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马栏山通往魏氏梦想的路途上,的确关隘重重。
少有人知的是,魏文彬在马栏山遇到的“一号”栏障,是由省委书记亲自摆下的。
1993年9月,魏文彬的“马栏山狂想”基本成型,却遇上省委领导班子走马换将,新任省委书记是王茂林,从山西调来湖南。
魏文彬首次觐见新任省委书记出师不利,铩羽而归。王茂林不仅不看好这个项目,甚至颇为严厉地批评了魏文彬。“第一次跟王书记汇报我们项目的时候,王书记是不太赞成的。我记得老魏说了一句话:书记,我们地征得很便宜。王书记就批评了:那更不对了,现在减轻农民负担,你们怎么这么便宜征地呢?”
王茂林有此反应完全正常。这种反应甚至也可以说是审慎与明智的。他刚刚来到湖南,省情尚未完全摸透;他要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来审视这一项目,不可能将自己的热情一股脑儿倾注到某一个部门与某一个行业;再者,他一点也不了解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这个厅长年轻得令人吃惊(时年43岁),想法大胆得令人吃惊。他的计划即使算不上骇人听闻,但显然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真要付诸实施,很多方面都要特事特办,并且将牵动许多部门。凭他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一望而知这个计划有极高的难度,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覃晓光说,如果不是魏文彬,换做其他的人,这件事十有八九就到此为止了。省委书记毕竟不同于一般人,一言九鼎的封疆大吏,态度已经明确至此,谁敢再去顶风扯篷?但是魏文彬如果到此为止,他就不是魏文彬了。他的与众不同,愈是这种时候,愈是突出地显现出来。官场的明哲保身,从来不在他的意识之中。他经常说,乌纱帽戴不戴不由自己,戴帽子是为了要做事,不要倒过来了,做事是为了戴帽子。这种认识给了他“不唯上”的勇气。
他继续“厚着脸皮”、“壮着胆子”去找书记请示汇报,抓住一切机会向省委书记阐述他的想法,描绘他的美好蓝图。他的一位部属张华立曾经说过,魏老板有一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他终于让省委书记看见了“金条”。
覃晓光回忆说:
“最后王书记的态度变到什么样子呢?他后来专门就广电的事作了一个批示,点了一系列的将,某某某某,某某某某,你们每个星期要碰一次头,有事谈事,没事喝茶聊天,意思是保证广电的事能够得到及时沟通。省委书记作这么一个批示不多见,一方面说明王书记也是个性情中人,另一方面说明他对我们这个项目不是一般的重视。”
若干年以后,魏文彬说:“做什么事情会没有人泼冷水?越是创新的事情越有可能被人泼冷水。泼冷水有什么可怕?你见过炼钢淬火吗?烧得红彤彤的钢,一瓢冷水浇上去,吱吱冒烟,钢就变硬了,强度增加了。”
从客观上讲,省委书记泼魏文彬的冷水,的确起到了淬火的作用。为了说服省委书记,他必须思考得更加深入,计划得更加周详,阐述得更加明白。因此,省委书记所泼的冷水,客观上起到了降低风险系数、加大保险系数的作用。
9.3南墙不倒不回头
魏文彬是搞新闻出身的,他曾经论述过做新闻的三个层次:“其一为呼应型,能够配合政治需要,这是做新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条都做不到,新闻就办不下去;其二为满足型,新闻报道基本上能够满足党委、政府的要求,党和政府想说的、要做的都能同步跟进,这是新闻的中级阶段;新闻宣传的最高境界是影响型,新闻如何做到影响社会,影响省委书记、省长的决策,要好好研究这个高一级的问题。”其实用这三个层次来划分、描述干部的类型也很合适。“呼应型”是被动的,“满足型”稍稍有些主动精神,“影响型”则是积极进取型。魏文彬办新闻追求“影响型”,为官做事,显然也是“影响型”。
魏文彬的“霸蛮”作风及其“霸蛮”成功的典型案例,对他的部属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榜样。在那个非常时期,湖南省和长沙市的各个相关部门几乎都领教过广电人“南墙不倒不回头”的霸蛮,一堵又一堵“南墙”为一次又一次执著的撞击而倾倒。
由于魏文彬异想天开的大胆筹划,广电中心项目实际上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非常态项目,许多文件都不可能简单地按章办事顺利获批。一个名叫徐惠龙的员工,奉命到长沙市规划局去批一个文件,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以无此先例决不可能的强硬态度拒绝批准。覃晓光指示徐惠龙,你反正把这个事搞成就回来,搞不成天天住在那里。徐惠龙就天天到规划局去当勤务兵,扫地,打开水,有人一掏烟,他就凑上去点火,别人杯子一空,他就上去添水。慢慢地冰冷的石头也被捂出了一点热度,对方至少不再严词拒绝,肯跟他聊上几句,解释几句。一个老同志说,你们不要以为我们规划局的人怎么怎么的,我也是一身的病,我完全是为了党的事业,在这里坚持工作。徐惠龙连连点头,说那是那是,确实不简单。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才知道,这个天天在规划局里当勤杂工的徐惠龙,原来是个癌症病人。那个带病坚持为党工作的老同志,为自己在一个癌症病人面前诉说胃溃疡惭愧不已,为湖南广电的人这样舍得霸蛮震动不已。
规划局的文件终于拿下,覃晓光去向魏文彬汇报此事时,魏文彬动容变色,喉头哽咽,半晌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屡次在大会上动情地提起此事,说:“我们的事业,就是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精神!”
这样的故事,有一种近乎残忍的动人的力量。
魏文彬当时的秘书是杨国兴,项目红线图最后要找一位领导签字。这位领导开了一下午会,终于从会议室出来,杨国兴赶忙凑上去,说有个急事。领导急急地打断他:“你的事再急没有我的事急!”急急忙忙进了厕所。杨国兴尴尬地候在厕所门外,领导从厕所出来,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会议,杨国兴继续不管不顾地尾随,领导无可奈何地挥挥手,叫他上车,边走边谈。
签字拿到,杨国兴电告魏文彬,只有五个字:“老板,拿到了。”魏文彬的回答多了一个字:“国兴,你去喝酒。”杨国兴说,我哪里还有力气喝酒,我回到家就成了一摊烂泥。
9.4诚意换来1个亿
覃晓光反复提到魏文彬的执著精神,感慨万千,叹为观止:“老魏他首先是把一个事情想明白,想明白以后把这个事情说明白,然后把这个事情干利索。他要么不想,想了就一定要干成。他那种执著精神,一般人难以做到,太执著了,硬要把一个事情做成。”
他说“太”字和“硬”字的时候,音拖得很长,特别加重了语气,并且仿佛这样还不足以表达他对魏文彬的执著的感触之深,同时下意识地握指成拳,进一步加大着表达的力度。
魏文彬当年胆大包天,力排众议,一下子在长沙市东北郊的马栏山上圈下一千七百多亩地,要打造一个中国一流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马栏山上的浩大工程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魏文彬曾经几度陷入“等米下锅”的艰难境地。由于材料款、工程款严重不足,工程一度大面积停工,处于半休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