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香港电台未来的发展,报告一方面表示不在本讨论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否定了香港电台转型为公共广播公司的可能。尽管检讨委员会一再重申报告并非针对香港电台,但香港电台是香港唯一的由公币支持的公共广播机构,外界纷纷猜测和指责报告对香港电台不公平。反对的观点认为,此次检讨的目的在于检讨香港的公共广播服务,而对于多年来从事公共广播服务的香港电台却不予研究,这是一个严重的缺失。另外,有人担心一旦成立新机构,香港电台的角色就会被边缘化,继续存在于政府架构下的香港电台将有可能抛弃以往独立的准则,完全变成政府的宣传工具。[任敬扬:《香港各界评论新公共广播机构提案》,美国之音中文网,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03/w2007-03-29-voa34.cfm.]在其后各类团体和个人呈交立法会的意见中,多数人对报告中对香港公共广播现状所作的分析以及将来向公共广播服务发展的理念表示认同,但同时,多数人也表达了支持香港电台转型为公共广播公司的观点。有人指出,重新成立新的机构将有可能造成香港电台与新机构并存的局面,这样就需要两份公币支出以维持两个机构的运作,从而导致公币的浪费。也有人指出,香港电台多年来已经在香港本地和国际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现有的品牌价值如不能以转型的方式过渡到新机构中甚为可惜。此外,还有人对新机构是否能秉承独立原则,在现实中担负起公共广播的职责,更好地服务于香港大众表示怀疑。[参见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文件,http://sc.legco.gov.hk/sc/www.legco.gov.hk/yr06-07/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_aa.htm#0607.]透过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大众对于获得更多更好的公共广播服务充满期待。反对成立新机构的观点并非是出自对香港电台公共广播服务的满意,而是出于对政府成立新机构能否切实实践公共广播理念存在疑虑。并且,香港电台近80年的发展已深入人心,反对者相信在现有基础上将其转型对于香港公共广播服务的改善将更为有利。
检讨委员会报告的影响
尽管检讨委员会的报告并非此次检讨的终点,也未必会完全成为香港公共广播服务未来发展的蓝图,但是,报告对香港公共广播的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检讨的进行以及报告的发表,促进了香港社会对于公共广播议题的探讨,也促进了公众公民意识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公共广播的课题少有系统性的讨论。[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香港公共广播服务研究报告》,http://www.legc.gov.hk/yr05-06/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rpt061009-c.pdf.]公共广播服务制度的发展,会涉及很多公共政策方面的考虑。这次的检讨过程,委员会不仅通过调查、专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征询各方意见,还将各类文件和报告等都登录上网,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增加透明度,开放给大众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公众对于公共广播服务的关注、理解和讨论,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使得公众能够积极成为公共广播服务制度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部分,加强了媒介、公众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互信。
第二,报告对香港现有公共广播服务进行了重新考量。香港一直没有一套清晰的公共广播服务政策,香港电台作为公营机构数十年来承担着为香港市民提供公共广播服务的职责。在社会发展、媒介环境改变的今天,香港公共广播服务也需要对现实的变化做出应对。报告在广泛征询民意的基础上对香港现有的公共广播服务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对于未来香港的公共广播发展,甚至香港媒介的整体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报告为未来公共广播的发展构建了美好的蓝图。根据香港实际,并结合国际上公共广播发展的经验,报告为香港公共广播发展绘制了一张极富创意的蓝图。报告不仅从管制、财政安排等方面规划了未来公共广播机构的框架,也涉及了内容、评价等全方位的考量体系,可谓十分全面。尽管有观点认为报告“徒有空泛原则,推动社会无方”[杜耀明:《走上没带地图的旅程》,立法会CB(1)1968/06-07(04)号文件,http://www.legco.gov.hk/yr06-07/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0629cb1-1968-4-c.pdf.],但是,抛开报告中备受争议的议题,报告确实为公共广播的未来发展模式定下了良好的基调。
第四,虽检讨委员会多次声明并非针对香港电台,但是报告确实对其有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对报告多次讨论的过程中,香港电台的未来发展走向不明,变数尚存,这对于电台员工士气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各方重压之下,电台内部的自我审查会更加严重,进而限制其发展空间。
最后,报告发表后所引起的强烈争议,将使政府在设计未来公共广播机构框架时,将香港电台纳入到并行考虑之中。尽管报告否定了香港电台转型的可能,但是在后续的讨论中,民意的盛行将使政府不得不将其未来纳入到并行考虑当中,这也会为香港电台的公司化过渡带来契机。报告对香港电台过渡的疑虑主要来自其内部公务员的安置问题,许多反对意见已就此问题作出回应,并提出了医疗管理局等转制成功的经验作为参考。相信以公众讨论为起点的检讨,也将会以综合了民意的结论,向香港公共广播服务的发展和改进迈出积极的一步。
参考资料:
WRTVC,Public Broadcasting:How?Why?,UNESCO,Paris(2001).
Indrajit Banerjee and Kalinga Seneviratne,AMIC,“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A Best Practices Sourcebook”,http://unesdo.unesco.org/images/0014/001415/141584e.pdf.
《香港公共广播服务检讨报告》,立法会CB(1)1258/06-07号文件,http://www.legco.gov.hk/yr06-07/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cb1-1258-c.pdf.
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香港公共广播服务研究报告》,http://www.legco.gov.hk/yr05-06/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rpt061009-c.pdf.
香港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网站,http://www.psb.review.org.hk/big5/news.html.
郭镇之:《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之间》,《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刘燕南、赵彩艳:《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广播发展的思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转自http://mbbs.techcn.com.cn/249248.html.
刘晓鹏:《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困局与出路》,《新闻大学》,2005年夏季号。
张炳良:《公共广播报告与港台未来》,《明报》,2007年4月4日。
梁伟贤:《“公共广播服务检讨报告书”引起的疑问》,《传媒透视》,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70614_76_121460.html.
胡永杰:《“公营”不是“公共”?——论香港电台的角色》,《传媒透视》,http://gbcode.rthk.org.hk/gb/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70511_76_121422.html.
《香港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完成检讨报告》,《粤语》,http://www.rfa.org/cantonese/xinwen/2007/03/28/hongkong_media/.
谢纬武:《何谓“独立的”公共广播公司》,大公网,http://www.takungpao.com:10000/gate/gb/www.takungpao.com:82/news/07/04/09/LTA-718641.htm.
《广播处长朱培庆先生出席公共广播服务国际论坛致辞全文》,http://gbcode.rthk.org.hk/han3/2/1/1/0/0/0/0/0/www.rthk.org.hk/press/chi/20060621_66_121014.html.
邓炘炘:《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广播》,邓炘炘博客,http://blog.voc.com.cn/sp1/dengxinxin/03001530497.shtml.
《公共广播发展,下半年展咨询》,香港政府新闻网,http://sc.info.gov.hk/gb/www.news.gov.hk/tc/category/infrastructureandlogistics/070328/html/070328tc06003.htm.
《转型:在变与不变之间——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广播的发展及思考》,http://www.paper800.com/paper84/E281CFB0/
梁伟贤:《对公共广播服务检讨一些看法》,《传媒透视》,http://gbcode.rthk.org.hk/gb/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60215_76_120830.html.
梁丽娟:《公共广播如何打造香港的公民社会》,《传媒透视》,http://gbcode.rthk.org.hk/gb/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60717_76_121045.html.
张炳良:《公营广播服务与公民社会》,《传媒透视》,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60515_76_120956.html.
黄煜、张美凤:《“香港公营广播管制、财政与文责”研讨会概述》,《传媒透视》,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60614_76_121006.html.
Chu Pui hing,“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The Case For Independence”,Media Digest,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61016_76_121166.html.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