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过度控制必然使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流量减少,社会处于信息饥渴状态。然而,信息越短缺,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超稳定的社会状态也并不是稳若泰山、静如真空:即使一点点信息,也会被社会吸纳,进而在社会上产生猜测和忧虑;而微小的社会变动,就会引起社会原有结构失衡,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分解。信息低量供给下的社会,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稳定状态,其实它是一种超稳定,是不稳定的前奏。在这种超稳定的状态下,许多矛盾冲突和不稳定因素聚集其中,一旦有导火线,矛盾冲突将一触即发,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危机。目前,农村社会许多有用信息的低量供给状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不及时保证信息的合理供给,将给整个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信息的超速供给也将会严重冲击农村社会稳定,特别是信息饥饿下的信息瞬时超速供给。一旦信息处于真空状态下,传播口径突然增大,信息就像决堤的洪水,来势凶猛难以控制,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目前,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传播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合理供给,但同时也给信息超速供给提供了条件,信息在社会中流动的速度也将大为提高。
但是,如果农村社会信息流通的速度超出了社会承受的阈限,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这并不是说信息的流通速度越慢越好,也不是说信息流通越快越好。信息流通的速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信息流通速度也不尽相同。它也应该与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民主社会对信息流通速度的要求要明显高于专制统治社会。因为,在民主社会里,只有保证一定的信息流通速度才能使公众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机会,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保持合理的信息流通速度对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信息流量是否稳定对于农村社会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信息供给越多越好,信息供给越少越好,或者说信息流通的速度越快越好。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信息的供给量和流通速度应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持信息流量稳定将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信息不稳定的负面效应
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信息的传播条件。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地区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供给的不稳定,难以满足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均衡需求,引发人们瞬时的“过度”社会参与,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在信息社会,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与传统科层制相适应的纵向信息交流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多节点、多平面交互流动。信息流动方式的这种改变,不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也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不稳定将冲击整个社会系统,削弱社会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一、引发瞬时“过度”的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失控)
农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样的,信息在农村社会的流动也应该是一个持续均衡的过程。然而,信息不稳定状态下,信息稳定结构和流量的失范导致了公众社会参与的非常态方式。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一方面有用信息严重缺乏,但另一方面,信息超量供给,大量无用信息充斥其中,信息污染严重。这使得农村信息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农民受众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充分受益,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特别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信息的严重缺乏,使得许多农民受众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拉扎斯菲尔德在其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到媒介传播的一种影响模式——活化。活化是指政治传播活动可以激发隐藏的政治倾向。信息不稳定状态下的活化通常是过度的,与信息无利益相关的群体也将被激发起来。信息不稳定状态下的非常态信息传播将引发瞬时过度的社会参与。
长期生活在有用信息缺乏的环境下,对信息需求的强度要比信息均衡供给状态下高得多。一旦有信息涉入的口径,公众的信息需求就会得到极大的刺激,迅速“吮吸”信息。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十分饥饿的人突然看到食品,迅速大量进食,很容易被瞬时超量的食物噎住或引起消化不良。因此,人们对瞬时超量供给的信息一时很难“消化”。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公众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但是,一旦信息真空的状态突然摄入超量的信息,公众社会参与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政治神经受到突然的刺激将在短时间内“亢奋”起来。集群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为提高,给政治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公众瞬时的“过度”的社会参与使得现有的社会机制一时难以重负。再者,公众的表达机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畸变,原本“不合理”的行为迅速被公众的集群行为误认为“合理”,矛盾也将一触即发。
在公众瞬时“过度”的社会参与情况下,各种利益集团将纷纷提出他们的利益要求,许多原本处于沉默观望状态的人也将被激发起来。以2000年“江西丰城8·16事件”为例,由于利益的刺激,矛盾的触发,原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处于不活跃状态下的妇女、老人也纷纷参与到事件当中。然而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常常是互不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政治体制很难在短时间内较好地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协调各方利益。由“江西丰城8·16事件”可以看出,当各方利益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协调时,社会运动的可能性将大为提高。在公众瞬时“过度”参与的冲击下,社会政治制度在短时间内很难疏导公众瞬时猛增的参与希望和协调利益的要求。这将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
二、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
在民主社会中,信息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在社会中应该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承担传播信息的重要功能。信息本身的定义来源于信息的生产结构,换句话说,外在的社会力量在制导着信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观察信息传播系统,传播者要实现最优化的传播目的就要实施生产信息、分配信息、发布信息、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系统工程。多种复杂的传播关系是由不同的社会行为者包括传播媒介产品的制作者、资助者和消费者共同组成的。从功能上讲,信息传播活动的形式是穿越经济、社会、政治领域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和调解。按照布尔迪厄的说法:“在任何世界里,总是存在着试图安置正统区分观点、企图建构群体的各种象征权力之间的冲突。象征权力在这个意思上,是一种‘建造世界’的权力。”象征权力是通过诸如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的社会交换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而信息的传播和信息在社会成员间的合理流动正是象征权力的标签。信息不稳定状态下,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合理分配,使得部分社会群体丧失象征权力,即丧失“建造世界”的权力,将导致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和调解的机制也将失效,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
维纳把社会看做是一个传播和控制的系统。“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稳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信息传播作为一种组织化机制,不仅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而且是任何团体组织赖以存在的纽带。由此可见,信息传播在维持社会系统内稳性、调节社会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纳还认为,“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传播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其实在这里他是把信息的传播看做社会的神经系统。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信息不稳定状态下的信息在社会的不合理流动将引发社会神经系统的紊乱,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
信息不稳定情况下,必然导致信息分化,使得信息资源在各社会成员分配中失衡,出现信息不公或信息不平等现象。这种信息不公或信息不平等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实质上是经济关系的不平等。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平等很可能导致社会体系中新的阶层、新的阶级或新的利益集团的形成,进而成为社会信息化条件下新的社会冲突的原因或根源。由于信息不稳定状态下,信息资源在社会分配中失衡,必然产生“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贫困者”或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就更可能在内心深处形成某种相对社会剥夺感,进而可能对整个社会体制或“信息富有者”产生敌视感,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冲击社会稳定。
信息不稳定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这里难以一一详述,总之,信息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直接冲击农村社会稳定。一言以蔽之,要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信息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也在所难免。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在后工业社会里,冲突和紧张程度的加深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前人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体制转型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却很少注意到信息不稳定给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增加了复杂性。本文以另一种视角——信息稳定来研究农村社会稳定,其探索是创新性的,但同时也是初步性的,难免挂一漏万。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稳定的研究将会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肖荣春: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0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邱新有: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