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6800000016

第16章 中国报业产业化的效益评价(3)

2.中国报业的产业化特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报业产业化的显著表现是:

(1)在越来越多的报业经营领域中广泛采用商业化手段,逐步减少和取消行政性手段,特别是在采购、印制、发行、广告等环节,几乎完全实行了商业化的运行方式,市场机制在报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强。

(2)越来越多的报社具有很强的经营能力和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迄今为止,尽管绝大多数报社在政策上仍然属于非盈利机构,即国家所有的事业单位,但在经济运行上却明显释放出很强的经营潜力。

(3)由于盈利能力的释放,报业行业已成为具有营利机会的投资领域,报业资本运营的条件已逐步形成,许多投资机构已把报业视为最有吸引力和最具有营利潜力的领域之一。

(4)出现了一批报业产业集团,使得报业产业链的环节重新整合,更为紧密。随着报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进行,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使整个报业产业扩张具有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5)整个报业产业已经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并且能够直接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国民经济部门。在有些地区,有的报社已经成为纳税大户,税务部门已经开始把报业产业视作非常有潜力的税收来源。

虽然目前还有很多报纸没有完全摆脱对国家财政部门的经济依赖,还没有彻底改变报业的经营体制,但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业已迈出了产业化的巨大步伐,报业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化势头非常强劲。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从经济学角度指出:“集中规律在报业起着比在纺织业中更快的作用。”说明报业的集中化趋势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三、中国报业产业化发展分析

组建报业集团标志着我国报业实现“两个转移”(由单一的公费市场向公费与自费相结合的市场转移、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移)有了突破性进展。但目前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矛盾,比如体制上的问题,管理上的问题等等,与我国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广阔前景相比很不相称。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认真地考虑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些小修小补的战术性方案再精致,也于大势无补。直白地说,我们需要在20余年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真正地对于传媒业来一次比较深刻的、功能性、结构性的转型与改革了。这一转型和改革首先应该是宏观体制面的改革与开放,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的运作模式、管理目标和游戏规则都必须有一个较为彻底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造。”报业发展至今已至关键期,要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报业集团,就必须要面对上述问题,在已做大的基础上,在做强上下工夫。本文将就我国报业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些重要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于我们理性地看待中国报业产业的发展。

(一)体制分析

2004年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辽宁出版集团讲话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弊端,再具体说就是事业单位性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弊端。这种事业体制没有办法市场化运作,只能靠国家;需要的人进不来,不用的人出不去,大锅饭、铁饭碗;没办法融资,不是经济法人,不是企业法人,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实现不了。”

在改革中,体制是根本,若体制没有真正的转变,那改革将是形式上的而不可能是实质上的,其结果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的翻牌公司。报业的文化产业属性确立之后,体制问题就摆在了改革的首位。由于报业在中国既是党的事业又是经济产业,而且必须与市场接轨,那么,原有的报业体制显然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道路和市场化运作方向的确立,决定了报业现有的体制必须改革。适宜的体制因素对改革是一种推动力量,但不合时宜的体制对改革则是一种制约瓶颈。我国的报业集团虽已成立数十家,但大多报业集团只是扩大了规模,在管理和发展模式上并未发生大的、根本性的变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体制上的不适应。

在我国的报业改革中,总的来看,体制改革落后于现实需求。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长久以来,政府对报业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和控制权,报业少有行动的自由。在管理体制上,我国报业由新闻出版署和中宣部负责管辖,各省市分别设有相应的新闻出版及宣传管理部门,其下又有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形成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在管理方式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总体说来,仍然是在延续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集团体制是以行政权威关系为核心,在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报社有地位之分,报纸有身份之分,干部有级别之分。因此,它们不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市场主体。目前业界和学界几乎一致地认为,原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已经对党报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因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旨在明晰产权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把报业集团建设成真正的企业集团,成为真正的法人企业是必须的一步。原因有二:

其一,法人企业地位,不是名分而是取得市场准入的合法身份。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法人地位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报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中国的报业集团长期以来,在传媒体制改革方面,人们的思想仍然被传媒的所谓“事业性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观念束缚着,仿佛一旦明晰产权,走入市场,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马上就会荡然无存,传媒的舆论控制权就会旁落他人。因而,出于对党报舆论正确导向的核心作用不能动摇的考虑,这项工作一直未被推进。但事实上,国有资产产权即便划归一级管理机构,其产权主体依然有被虚置的可能,从而无法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实际上,成为法人企业,党报舆论正确导向的核心作用照样能得到体现,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资源的支持。

其二,目前的体制使得现实与需求之间产生了多种矛盾。

一方面,报业已经在走产业化的道路,但现行行政壁垒却阻碍了报业产业化的发展。比如,这几年来,报业经济蓬勃发展,许多报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发行股票上市的要求,行业主管部门也赞同试点单位在政策范围内的上市改制工作,但最终实现上市的报业单位仍是凤毛麟角。原因主要来自政策限制,行业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承担宣传任务的报社是事业单位,不能改制为企业,只能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剥离改制成企业申请上市,但如此操作的结果是:以北京青年报社为例,实现内容与企业两分开后,关联交易程度在95%以上,而在国内A股上市,证监会要求关联交易不能超过30%,对接起来难度很大,几乎无法达到中国证监会关于发行股票方面的相关要求,而香港资本市场对关联交易卡得尤其严格。由此看来,对于所有意图上市的传媒集团而言,关联交易都是道很难逾越的坎。

另一方面,国家现行管理体制表面看来对报业产业化发展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实际上起不到作用。比如报业要产业化发展,势必会走跨媒体、跨地区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使得部分报业不得不另行投资组建股份制企业或采用其他变通方式曲线进行,结果是,许多报业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两套规则行事,一套是文件上写的,另一套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种状况极不正常。当同样的状况成为普遍现象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

其实,只要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体制和机制,而这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是需要加以解决的体制问题。从西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是报业搞活的前提。

(二)报业集团化分析

报业集团最早产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德国记协主席赫尔曼·麦恩曾这样总结报业集团的成因:一是能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能节省管理成本,可以均摊市场开发、促销费用;三是能够更便宜地刊登广告;四是分担风险。

中国的报业既然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规模化竞争趋势就是其不可更改的客观逻辑。报业集团必将成为报业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也是资本扩张的必然规律所至。报业集团是在原有报社组织机构不适应庞大企业化运作后的进化形式。报业经济实体的高速发展以巨额资金与利润的积累为基础。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中国的报业总资本增值至少上百倍,在国内经济领域是最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行业之一。以《经济日报》为例,1989年广告收入为2000万元左右,到1995年已达到7320万元,1997年达到8300万元,如此高速的增长,在全社会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大都市报业开始起飞,获利之多,已经使很多大型企业相形见绌。当报业经济聚集了巨额资金后,自身建设速度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庞大的企业化运作,要求有与之匹配的组织机构形式。从宏观上看,为了发展壮大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增强党报的实力,扩大党报的影响,都需要走报业集团这一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出现报业集团的根本原因。

报业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报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的定义应是: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及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容其他非报业经营实体的报业联合体。但我国的报业集团其实是一种特殊产业集团。集团中除了报刊法人之外的产业都是企业,而报刊则不是。它虽然也可以履行企业法人登记,但在管理体制上只能实行事业管理性质的企业管理。在原有38家报业集团中,组建时仅有“哈尔滨集团”采用“变通”方式,在工商管理机关注册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唯一拥有“企业法人”地位。

2003年12月,是“南京集团”获批之际,得文化体制改革风气之先,一并成立了“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在试点集团探索转制之路的同时,非试点集团也积极试验,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剥离转制”。8月13日,沈阳日报“集团有限公司”剪彩问世,该公司定性为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企业法人。后来,“浙江”、“深圳”、“南方”、“大众”、“河南”、“新华”、“杭州”等集团纷纷成立或酝酿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借此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浙江集团”早于2002年11月获批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转制”建立了平台。“解放集团”在两个层面展开:在集团层面,主要是探索形成集团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在二级法人层面,主要是将经营性资产转制为企业,成立多元投资有限公司。集团旗下的《新闻晚报》已进入改制轨道,上海两家企业参股,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共为股东的多元股本结构。“南方集团”改制后集团名称改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于2006年6月正式挂牌经营。

由此可见,从2003年起,报业进入了集团化发展的高峰时代,传媒集团纷纷成立。但是,综观集团的成立,要么是带有计划分配的色彩,实行平面组合,即一家主报,创办或接收若干子报子刊子网,再加上几个现有经营实体略作包装,就号称为一个集团(这种集团形成了规模,却无法形成规模覆盖)。要么是在行政撮合下成立传媒集团,而集团成立后,面临着新的运行体制建立和内部资源整合等困难,资本积聚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扩张。从1996年至今,虽然成立了几十家报业集团,但多数传媒集团实际上是“翻牌公司”,挂牌之前与挂牌之后,改变的只是规模,集团管理和集团发展模式并未发生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所谓“集团”,顾名思义,务必“集”而“团”之。这个“集”在于机制转换、在于资源整合、在于优势重构,从而把集团的各个要素组织起来,使之抱成一“团”,既具备内在有机联系,又能够总体有效运行。实行集团化运作,实质应是通过规模扩张获取规模竞争力,通过规模竞争力获取规模优势,通过规模优势获取规模覆盖,最终赢得两个效益的最大化,既做大又做强。

中国的报业集团,必须考虑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中国报业集团的出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合力的产物。因此,在研究报业集团的生成机制与经营管理模式时,必须同时考虑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报纸的商品与产业属性决定了报业经济必然要走向规模化、集团化,而报纸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又必须有强大的、牢固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这是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

同类推荐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研究本土媒介的产业化,推介国际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先进理念,见证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历程。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国际潮流,关注世界大事。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传媒学术的内蕴。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自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写作路径——具有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梁晓声式的政论文和杂文的写作。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
  •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作为全国10家青年分类引导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本书系统总结浙江大学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做法、成效和经验,集中整理各院系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形成的经典案例,全面反映浙江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时间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共青团工作体系。
热门推荐
  • 上一世魔王

    上一世魔王

    上辈子我就是爬了棵树,就特么被一群小精灵冲过来炸死了,真特么日了狗了。好不容易重活了一次,还是干点别的吧。这可不是一部严肃的小说。就这样。
  • 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下)

    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下)

    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尽早懂得人生道理,是中学生日后取得成功的前提,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给青少年最深刻的人生启示,它将改变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使青少年终生受益,在花季中成长,在雨季里成熟,懵懂青春总会亮出一些桀骜不驯的姿态。
  • 位面淘宝店

    位面淘宝店

    新开的淘宝店突然连接异位面?自己和异位面人士可以互相淘宝交易?魔教圣女,圣宗天女争相购买的竟然是......
  • 腹黑少爷找上门

    腹黑少爷找上门

    天降美男竟是未婚夫,蠢萌的安洛洛一次又一次的陷入爱情漩涡,妖孽帅哥和她很早就认识?在她喜欢他的时候又出现一个大麻烦,当他们已经成为恋人,美男突然间消失了,一个个不熟悉却似曾相识的人接踵而来,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曾经的阴谋浮出水面
  • 创世无敌系统

    创世无敌系统

    是阴谋,还是机缘。金天宇带着创世系统穿越到玄冥大陆,却被人告诉宇宙中不只一个位面,而有两个位面。混沌界和苍穹界。这片大陆遭遇血雨腥风。仙门的灭亡是谁搞鬼。妖神带领妖族卷土重来。大陆三分,天荒,仙土,广陆。三片大陆之争。看金天宇如何带领仙土广陆对抗天荒。
  • 夜宴豪门:恶魔首席之吻

    夜宴豪门:恶魔首席之吻

    【腹黑宠文、商界精英、复仇】【日更不断更】凯雷环球小开欧逸阳,俊逸非凡,身家万亿,是上流社会帝王级富亨。但谁知人无完人,年轻有为的凯雷CEO兼首席执行官竟然中了可怕的婚姻诅咒——结婚必离。26岁到28岁,两年内离了三次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生如此悲催?介于欧逸阳的身份,没人敢多问一句,但个中滋味又有谁懂?第四次婚姻,也注定悲催。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放开我,相信我废了你啊!”落架凤凰——破产的皇甫世家的千金小姐皇甫凝,被欧逸阳狠狠压在身下,世界一片晦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将对方踩成烂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刀,以仇报怨,最后报来报去还是抱到一起去了。求收藏(づ ̄3 ̄)づ╭?~
  • 异能剑客

    异能剑客

    他,曾为了她浪迹天涯;她,曾经让他有一个家。可是,爱总似天边的晚霞,绚丽却短暂‘紧接着就是长夜漫漫。他轻抚着他的宝剑,滚滚热泪似刀,在剑柄上刻下四个字:"我爱你"
  • CEO谈管理

    CEO谈管理

    《CEO谈管理》作者以自己二十年私企高管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奋斗在私企一线的职业人士所经历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决策内幕以及其中的玄机。作者将那些每天发生在管理者身边的平凡“琐事”提炼成一个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并且将作者自己的感悟与读者共享,为大家遇到的职场中的管理问题提供解决之道,以此帮助管理者规避职业风险,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本书共分为6章40节,根据事件的共性进行分类。书中所叙案例,大多发生在民营企业,是作者从业20年中,以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助理、董事长助理、副总经理和执行总裁等中高层管理者身份亲身经历和处置的一些实例。
  • 血溅三界之王

    血溅三界之王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年你还是在阳光烂漫的日子下的少年,那一身血色染尽的衣裳,能让我记得所有不朽的天空。多年后再次相遇。“娘子~”“谁是你娘子啊!!放手!!”“怎么每次都质疑我是不是你的相公呢?难道前两天娘子还没有测验够吗。那我们。。。”将白瓷打捞抱起,走向床榻,说道:“我不介意一直和你天荒地老。”半路冒出的相公,收了一个小正太,收了一个冷脸侍卫。“白末生,你我注定不能相见。”
  • 孤傲狂妃要逆天

    孤傲狂妃要逆天

    她,被逼山崖之巅,面对嗜血如命的百万诸侯,淡淡嗤笑“一群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废物。”望崖下云雾缱绻,她纵身而跃,本以为生命就此终结。却穿越到一个与自己同姓谐名的人身上。“笑话,这算什么!”她心头暗骂。寥寥治国十策牵连起她与他的乱世情缘昔日情郎的出现是否将她从他身边夺取自己拼尽全力的守护她只换来了她的一句“南宫筱,谢谢你...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