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切实增强舆论实力
对外报道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是对外报道实力的一个有效标志。我国的对外报道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媒体对外宣传大都各自为政,未能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新闻信息资源。有时各媒体之间还会发生各种“内耗”,削弱了我国对外宣传报道的整体影响力。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中央媒体之间基本上没有横向联系,缺乏沟通与交流,更谈不上协同行动,对外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围绕着对外报道总的目标,须要有统一的策划和部署,建立新的整体格局和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形成对外传播合力,真正形成由中央、地方外宣部门、驻外使领馆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传播新格局。整合全国对外传播资源,将各地新闻资源、政府对外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组合,共同做好中国新闻对外传播。
4.积极寻求与西方媒体充分合作,借力传播
过去,在我们的意识中,西方新闻媒介一直被简单、片面地视为我们的威胁所在,是跨越我国时空的“入侵者”。长期以来,我们对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从辩证的方法来看,西方新闻媒介对我们来说,也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海外新闻媒体因为拥有雄厚的经济势力,可以不断更新和采用最新的新闻传播技术,可以雇用众多的从业人员,并将他们的记者遍布全球,从而形成国际报道中的绝对优势。
其次,海外媒体大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国外各大通讯社的各自报道范围上看出来。比如,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重点报道北美和南美;路透社着重报道欧洲和非洲英语国家;法新社则主要报道非洲法语国家。这些多是西方国家的传统势力范围。作为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国际间的新闻传播在较长时期内都是难以与之抗衡的。
最后,西方记者按照西方新闻价值观念指导新闻的采写,他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海外受众需要的制作技巧,比如,注意新闻时效、讲求客观报道,从而使得他们的新闻产品能在国际新闻流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上广泛得到采用。而我国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因在新闻价值观上有明显差异,再加上技术手段相对的落后,新闻的时效性差,制作技巧不适合海外受众的口味,因此不易为西方媒介所接受,从而很难以在国际新闻领域中流通。
由此看来,我国对外传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抗衡。我国媒体在自力更生,搞好自身发展,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等基础上,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学习其有效的报道方式和手法,利用他们的传播优势,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努力开发这一资源,扩大我们的对外传播渠道。如邀请海外有影响的“大腕”记者、评论家访华;面对实力一般的对手,我们可以采取购买股份获取发言权的方式,并不刻意地去改变媒体原有风格,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为人知地发出我们的声音。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不能拥有它,但可以争取成为合作伙伴。如:AOL与联想结盟,CCTV——9与美国著名的Adelpia有线公司合作,从而进入美国有线网,全天24小时播放来自中国的英文节目,顺利落地美国。[31]这些合作都是很好的案例,标志着我国对外报道与对外传播开始走向国际合作领域。
[1]参见万京华:《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创建始末》,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5/17/content_4561982.htm。
[2]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3]戴延年、陈日浓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一),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4]郭选:《中国外文局历史概况》,《对外大传播》,1999年第1期,第22页。
[5]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41页。
[6]郭选:《中国外文局历史概况》,《对外大传播》,1999年第1期,第23~24页。
[7]中央电视台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8]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9]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4页。
[10]以上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页:http://www.scio.gov.cn/#Menu=ChildMenu1。
[11]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224页。
[12]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8页。
[13]引自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网站,http://www.cipg.org.cn/jjgl/zzjg/。
[14]卢迎新:《新华社对外报道优化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13页。
[15]表中数据资料系根据各对外报道媒体网站整理而成。
[16]传媒咨询网http://marketinfo.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18632。
[17]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18]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第98~104页。
[19]参见贺伟:《新华社对外宣传报道影响力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16页。
[20]数据引自新华社营销总平台2005年用户采用和意见反馈统计。
[21]参见贺伟:《新华社对外宣传报道影响力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17页。
[22]中央电视台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23]臧树清,周金华:《海外见闻录——中央电视台记者海外采访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24]参见魏艺:《多语传播与国际融合:从中央电视台多语频道探讨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2007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6页。
[25]参见杨远:《信息社会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国际频道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21页。
[26]参见杨远:《信息社会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国际频道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28页。
[27]选自丁俊杰、黄升民:《中国广播产业报告——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28]参见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网站http://www.amb-chine.fr/chn/zgzfg/zfmbzggjt。
[29]以上材料转引自《我国媒体对外宣传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中国记者》2002年第2期。
[30]刘毅:《从我国英语新闻网站看对外报道的现状与发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源自中国期刊网,第48~49页。
[31]刘丹:《论我国对外传播中的媒体形象》,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