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圣伟
近年来,传媒业低俗化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突出表现在有的媒体将时政新闻娱乐化、社会新闻庸俗化、文化报道和娱乐节目媚俗化等等。传媒业低俗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宣传主管部门的警觉和业内有识之士的忧虑。低俗化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背后隐藏着什么根源,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抵制目前低俗化倾向的蔓延等等,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呼唤传媒业人文精神的回归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协调的全面发展”,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结合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践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媒体把受众看成接受教化、指挥的芸芸众生,很少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割裂了传媒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其结果是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系统之一的新闻传播业,不得不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利益原则。当新闻传播这种特定的精神生产与市场法则产生交叉和互渗时,传媒必将由高不可及的神坛走向大众化、生活化、世俗化,从教化型转向服务型,从功能的单一性转向多样化。因此,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呼吁传媒业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也就是人文精神的真正回归。
二、当前传媒业低俗化倾向的种种表现
“低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就是“低级庸俗,没有品位,俗不可耐”的意思。把“低俗化”这一名词用到传媒业中,是指某些媒体在新闻宣传、娱乐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低级庸俗化现象。尤其近几年来,有的媒体在新闻宣传和娱乐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经愈演愈烈,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政新闻的娱乐化
近年来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报道中,每年都会有不少代表和委员针对一些传媒和记者在“两会”上追逐文体明星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评。娱乐化倾向体现在采访手段、报道样式和栏目策划等方面,将娱乐和信息这两者合为一体的策划理念,加上电视和网络日益密切的技术渗透,在改变了传统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在消解着时政新闻的严肃性,使“两会”报道虽变得生动立体,但却显得轻飘和浮躁。
此外,有的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客观上也存在着“作秀”或为“作秀”者张目之嫌,使受众认为媒体是在表演、搞形式主义,从而导致了时政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减弱了传媒的公信力。如浙江省绍兴市嵊州一个山区小乡的党委书记想出了一个点子:所有乡干部都要记“民情日记”,每天都要记录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民情民意,省里推广了这一经验。结果是热热闹闹地刮过一阵风之后,此项工作最终不了了之,成为当地的一大笑柄。而全国先后有20多家媒体对这一做法进行过炒作。媒体大量报道这样的新闻,只能说是为这种类似于“政治作秀”的形式主义张目,起到误导和消极的影响。
(二)社会新闻的庸俗化
社会新闻如今已经成为有些媒体的主要“卖点”和“门面”,是某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受众“眼球”的唯一“绝活”。于是,热衷于抢新闻、挖新闻、大揭社会阴暗面,炒作“黄、赌、毒”和“星(影星、球星、歌星)、性(两性关系)、腥(血腥暴力)”等怪招迭出。有的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偏爱事件的冲突、刺激和煽情,过分注重异常怪诞、骇人听闻,从而导致传媒向世人展示的是一个不完整、不真实甚至是扭曲的世界;片面追求人物、事件的显赫和轰动效应,淡忘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对真正影响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却漠不关心;没有更宽广的时空、纵深思维观念,片面追求时效性,争先恐后抢发新闻而无暇作深入的调查、细致的分析,从而使新闻流于肤浅和表层。比如前几年对成都“性爱床”的炒作,对昆明“人体宴”的炒作,对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的炒作,对女演员张钰“潜规则”告导演一事的炒作等,一时热闹非凡。人民网的“社会走笔”栏目刊载的杂文《娱乐压倒一切》在分析这种现象时说:“一个严肃的话题奇异地充满了娱乐性。以媚众和无立场为立场的传播代替了传统成了社会心理的最高权力,多元化最终沦为单一化的不关己事、不正经不负责的社会娱乐,娱乐压倒一切。善与恶的黑白分明于是在事不关己的起哄中让位给色彩斑斓而混乱的——搞笑。”
(三)娱乐节目的媚俗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娱乐、休闲类频道和综艺节目大量涌现。这些节目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另一方面,遍地开花的娱乐节目为抢夺观众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媚俗化:有的节目津津乐道于“两性”关系、个人隐私、追星捧星、绯闻猎奇等等,价值取向不健康,舆论导向不正确;有的节目通过美女主持搔首弄姿来吸引眼球,以语言低俗为特色,以荒诞怪异为能事,文化底蕴不浓厚,品位格调不高雅。这种一味地追求市场“卖点”,迎合大众猎奇心理,把肉麻当有趣,以媚俗为时尚的低俗之风,成为整个娱乐节目的一大“特色”,也使得娱乐节目“当之无愧”地成为传媒业低俗之风的重灾区。
三、传媒业低俗化现象泛滥的根源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媒业低俗化倾向的蔓延,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传媒自身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源:
1.西方、港台传媒观念的侵蚀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传媒业与西方和港、澳、台传媒业交流工作的开展,西方的传媒观念、文化理念和媒体经营思想大量涌入大陆,被某些人奉为“圭臬”。有的媒体社会新闻的运作深受西方“人咬狗”新闻选择观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文化娱乐报道方面,西方特别是港、澳、台原殖民地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许多电视娱乐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到表达方式,基本都是照搬港、澳、台的那一套,报道娱乐新闻的做法也基本上是香港“狗仔队”的那一套。
2.传媒市场不良竞争的恶果。中国究竟有多少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最新的统计是:报纸2137家,电视频道2058套,电台频率1933套。无论依哪种数字统计,中国传媒业的数量都是世界第一。
中国传媒业的数字如此庞大,种类如此繁多,而且都是齐步走向市场,经营的手段却如此单一,全国媒体95%左右的收入都是来自广告。这就使得广告僧多粥少,竞争异常激烈。而传媒业在目前的中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一方面属于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如其他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它头顶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这道耀眼的光芒,所受到的管理和制约又比较松散,行业内的竞争常常呈现出无序和不良状态。美国的低俗小报发明了一个公式:女人+金钱+血腥=新闻。这一曾经遭到我们痛批的资本主义新闻法则,如今却被有的媒体重新拾起作为市场竞争的法宝。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为了抢得更多的收视率,刺激受众就成了最佳选择。就在这些凭空捏造、以讹传讹、添油加醋、小题大做、耸人听闻的疯狂炒作中,几千年前的木乃伊怀孕,活人换头这样荒唐的故事被当做新闻正儿八经地刊登上了报纸,并且还被几十家媒体转载。传媒业的低俗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传媒部分从业者素质不高。目前传媒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媒体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到处都在招兵买马,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另一方面,部分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有的甚至还在下滑。记者编辑甚至个别媒体的负责人有的理论修养不够,把关不严,不能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有的渴望一夜成名,急功近利,一心想走捷径;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而不惜炮制、炒作虚假新闻。最典型的莫过于北京电视台的“纸包子”报道事件,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凡此种种,对传媒业的低俗化现象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抵制传媒业低俗化倾向
首先,认真开展“三项教学”活动,提高对传媒业低俗化倾向及其危害的认识。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每天提供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天天接触一些低俗的社会新闻和文化娱乐节目,那么他们长大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会被这些打上深深的印记,这对他们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传媒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提高对传媒业低俗化倾向及其危害的认识。
2004年以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们要通过学习,教育记者、编辑自尊、自重、自爱,树立浩然正气,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杜绝虚假新闻、无聊新闻和低俗新闻。要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对文化娱乐报道的认识,坚持用责任引导文化娱乐报道、用品牌创新文化娱乐报道、用品位提升文化娱乐报道,做到不传播谣言、不炒作绯闻、不渲染色情暴力。
其次,忠实践行“三贴近”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创造者,是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新闻源泉的提供者。新闻传播忠实践行“三贴近”原则,不仅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事实,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营养,拓宽自己的视野,发掘事物的本质,把握真相,确保事实的真实性。只有真正贴近改革开放的实际,贴近火热丰富的生活,贴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积极向上需求的群众,才能抵制低俗化倾向的蔓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氛围。要从思想深处真正解决“新闻报道讲导向,文化娱乐无导向”的认识误区,无论新闻、娱乐节目,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抵制传媒业低俗化的倾向。
最后,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和事业的发展,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传媒业必须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做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目前的现状是,有的传媒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并且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损害社会效益,以至于为了片面追求阅读率、收视率而什么东西都敢炒作,什么低俗化的东西都敢刊播。因此,传媒业只有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牢记社会责任,彰显人文精神,才能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抵制低俗化倾向。
(作者单位:株洲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