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3300000056

第56章 突发事件报道(5)

三、时效性与准确性兼顾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为了比拼发稿速度,抢“第一时间”、“第一声音”,一些新闻媒体犯了不少错误。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媒体认为错了不要紧,只要后续报道及时更正就好。实际上,公众对初次接受的信息记忆尤为深刻,新闻报道出错后再想澄清是极其困难的。一条虚假信息,不但给媒体自身造成损害,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因此,突发事件报道不仅要快,更要准,决不能错误地把时效性置于真实性之上。

(一)与事发地媒体寻求合作

事发地的媒体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通常比外来的驻地记者或临时的派出记者更熟悉本地情况,渠道更多、网络更广、关系更深。因此,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赶往现场的路上,应尽快与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充分借助它们的采访资源,包括租用采编设备、聘请记者作为临时雇员等。由于共同的新闻追求,当地媒体记者一般不会拒绝合作。有时,由于他们掌握的一些情况不能公开报道,会很乐意提供给外来的新闻同行。

当前,国内一些电视媒体不断加强合作。2008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牵头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员包括中央电视台和34家省级电视台、15家城市电视台,成员单位可以共享直播设备、选题、队伍等资源。

对于在事发地遇到的其他外来记者,不要吝啬向对方提供帮助。新闻同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越是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对极端复杂甚至带有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仅仅依靠一家媒体、几名记者很难成行。记者要建立强大的人脉关系,这次我们帮助他,下次可能是他帮助我们。而与其他媒体记者通过合作或交换的稿件、线索等,也是核实信息的重要渠道。参加海地地震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党琦说:“我们跟前方的央视记者,虽然我们有竞争,但是我们在前方更多的时候是相互帮助,央视的冀老师(冀惠彦)如果出去看到好题目都会特别地提醒我,说新华社这个可以做文字,还把辛苦拍来的视频播放给我看。”

(二)尽快到达新闻现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记者来说,现场就是战场,只有在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发现最生动的事实、最典型的细节,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件真相。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应该成为记者的职业本能,这点至关重要。

识别信息真假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记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现场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在接受采访时,可能因惊慌失措或者个人偏见而夸大新闻事实,这时记者就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防止听信一面之辞,妄下结论。

还要注意“霍桑效应”。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对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发现,当答应给女工以假期、提前下班和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熟食时,她们的产量增加了。后来取消这些待遇后,她们的产量继续增加。研究者后来认识到,这是由于女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霍桑效应”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是,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会引起异常反应,如担心自己的话语会带来某些影响,考虑形象曝光后会影响正常生活等。这就需要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压力,尽可能降低“霍桑效应”的影响,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采访权威人物,多方求证

权威人物是新闻准确性的最大保证。面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首先要判断好谁是权威人物或者权威部门,然后尽可能采访这样的人物或者部门。重要的数据、事实要向权威部门核实确认。还要向多个有关部门了解和核实情况,采访多方当事人,通过多种来源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美国游客在北京市鼓楼遇袭,一些外国媒体担心这是“针对美国人的政治谋杀”。国内媒体援引国际刑警组织认定的结论,明确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不是针对美国人的谋杀,迅速消解了各种无端猜测和炒作。

要注意那些“万金油专家”、“万能博士”。现在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些跨领域的专家。实际上,跨领域后,这些专家的认识水平可能还不及一个普通人。有些专家在本领域也不权威、不专业。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要了解一些领域的学科分类、主要专家情况和联系方式等。比如心理学。在香港,临床心理师要接受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而心理咨询师是社工经过培训就可以担任,这些和心理学专家是非常不同的。心理学专家和精神病学专家在香港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接受不同的训练。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中邀请的心理学专家,其实很不专业。

采访权威人物有一个时间过程。在掌握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可以先对确认的事实进行报道,并动态跟踪最新了解的情况,但报道的事实本身必须准确无误。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报道中,更要注意数据准确、用词严谨,对一些基本概念要有科学的解释,防止受众产生误解。

(四)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时效性和准确性似乎是矛盾的。为了拼抢时效,往往需要牺牲一定的准确性;而要保证准确性,又要丧失宝贵的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是对立的。

1986年11月7日,“金日成遇刺身亡”的惊人消息传遍世界。日本共同社虽然对消息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在抢发独家新闻思想的驱动下,冒险发了快讯。20分钟后,共同社驻北京的记者给总部打电话说,金日成主席健在。共同社只能又发快讯“金日成健在”,这一正一误的消息使共同社的信誉受到影响。

这就说明,时效性和准确性共同决定成效。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要突出一个“快”字,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放松这个前提要求,就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又是统一的。这就要求记者:

1.擅长用真实的统计数字说话,把突发事件的时事报道透明化,让公众准确知道事件的严重程度。

2.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数字是不断更新的。面对各种顾忌,记者一开始要取比较小和保守的数字,然后在后续报道中进行修正,避免夸大事实的严重程度,这更能让人信服。

3.尽可能公开信息源。如果遭遇信息源欺骗,应让公众明白是什么人设置了陷阱。这既是准确报道的需要,也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第四节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是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公众会对抢先报道的媒体和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这又是成就媒体和名记者的关键。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如何处置、媒体如何报道,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

一、抢先报道的重要性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抢先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最基本常识。不但突发事件报道要抢先,一般性的日常报道也要抢先,即使是时效性不是很强的深度报道也要抢先。在深度报道中,一定要有同时期其他报道所不具备的新信息、新观点、新结论,否则就成了拾人牙慧、陈词滥调,很难引起社会反响。因此,新闻界一直有新闻姓“新”、“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的提法,都说明了抢先报道的极端重要性。

(一)第一时间制造第一印象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发现,人们接受信息具有“优先效应”和“首因效应”: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决定人们的基本认识。在信息接受顺序中,初次接受的信息记忆尤为深刻,比之后接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如同荒芜大地上的第一个建筑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没有更强有力的反向信息很难改变第一印象。

同时,人们对信息的不断接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点,人们更多地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下意识地过滤掉与第一印象相反的信息。在信息理解方面,人们往往根据较早接收的信息对较后信息进行解释,对信息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更倾向于较早信息,而认为较后信息是偶然的、不代表本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不惜一切代价抢夺新闻的首发权,原因就在于此。

(二)争取主动,防止被动

失语就是失职,迟到就是被动。在新闻大战中,新闻媒体要努力抢占第一落点,这既是新闻媒体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的需要。

1.什么是第一落点

第一落点就是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一时间分析评论,在社会舆论中设置第一议题,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第一概念,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势,掌握引导的主动权。从新闻传播角度看,抢占第一落点包含两层含义:

(1)与事件同步或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发出报道,向受众告知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变化,并先于其他媒体到达受众,形成受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基本判断。这里强调的是第一时间。

(2)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洞察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进而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判断。站在领先于其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高度,主动设置议题,引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这里强调的是第一高度,见别人所未见、识别人所未识。

2.第一落点带来二次传播

第一落点的受众是普通民众和新闻媒体。由于财务负担、人员短缺或其他原因,绝大多数新闻媒体无法到达事发地现场。对于它们来说,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媒体往往成为获取后续信息的首选对象。这就是第一落点引发的二次传播现象。

广泛的二次传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某家新闻媒体播发的报道,如果转发率或采用率很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报道主动权,其他新闻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这家媒体的拓展和延伸。由此带来的不仅有社会影响,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阿富汗战争报道中,由于半岛电视台有大量的独家新闻,CNN和BBC不得不花大价钱购买,每分钟的电视画面要价2万美元。在伊拉克战争后仅几天,半岛电视台在欧洲的订户猛增了一倍。

第一落点如果把握得当,则将产生强有力的正面引导作用;反之,产生的危害也将十分巨大。特别是面对复杂局面,在内容选择、时机把握、分析评论上要格外注意。

3.第一落点的把握

(1)第一落点体现在对事实的选择中。在大量可供报道的信息中,选择的事实和角度体现出新闻媒体的立场和倾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基本判断,决定后续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方向。“9·11”事件发生后,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的画面震撼人心。但在一两天之后,这一画面几乎从美国各大媒体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总统的讲话、军方的表态、消防员救人的壮举,这就是事实选择的结果。

(2)第一落点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把握时机实际上是一种全局观,就是要把握哪些热点应该降温,哪些热点应该放大,什么时间推出什么主题的报道,什么时间应该淡化人们对某一类事件的关注。这体现出不同媒体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对社会心理状况的掌握。

(3)第一落点体现在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中。事实的力量是最强有力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最持久的力量。实现第一落点,要向受众告知事件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是什么,通过不断的递进报道,步步深入进行解析,展示事件本质。特别是有些突发事件涉及专业领域,新闻媒体要了解事件的知识背景,对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做出准确解释,避免公众在理解中产生歧义,引发不必要的新问题。

4.第一落点的首发性和滚动性

抢占第一落点是连续的动态过程,不只是抢占一个首发点,而是主导整个事件的舆论进程。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具备持续主导舆论的能力。只抢首发点,不顾后续点,同样等于拱手让出领先优势和主导权。

同类推荐
  •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本书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着手,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理念去认识、了解问题,运用调适技巧,深入内心世界,奔向快乐之路。讲述了长年在乡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老师是如何为生存而奋斗、如何为教育而拼搏的一个个平凡小事。
  • 白话老子·列子

    白话老子·列子

    “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阐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万物的根源。
  •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蒙尘的亲情、变调的《摇篮曲》、背负不起的父志、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网”里花落知多少、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性,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等。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热门推荐
  • 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

    用企业家精神点燃时代引擎

    本书作者站在社会精神转型和民族文化复兴的角度,以跨文明、跨文化、跨制度和跨历史的视野研究企业家精神。着重阐释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及其建构条件。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历史上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建构、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转型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适合关注社会发展转型、企业经营的相关人士阅读。
  • 快穿事务所之攻略不停

    快穿事务所之攻略不停

    没错,温玖年是一个炮灰!但这是一个画风清奇的炮灰,她活的比男女主还要潇洒恣意,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撩完汉子撩妹子,没事再拆几对CP,来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坦。于是,成功逆袭崩了剧情的某人在某一日被一只系统绑定,开始了“艰辛”的逆袭生涯。
  • Hello:我的校草殿下

    Hello:我的校草殿下

    她们回国复仇遇到他们。他们和她们一次次的偶遇。他们对她们产生了兴趣第一次问:“你们到底什么身份”第二次便亲上了。她们的心会被他们融化吗?她们会选择他们吗?
  • 浅浅倾城

    浅浅倾城

    某日,苏浅被娱记逮了一个正着,问她:做厉太太的感觉如何?小姑娘没心眼,捂嘴偷笑:当然好啊,终于嫁给梦寐以求的男神啦!娱记又问:那结婚前和结婚后有没有什么不一样,苏浅先问了句:你们的采访会上电视吗?他会知道吗?娱记也不算睁眼说瞎话,谁都知道厉先生很忙,没时间看这种新闻,苏浅于是睁眼说瞎话:当然有区别,没结婚之前是他管我,结婚之后是我管他。哦,原来厉先生是一个妻管严,而此时的厉先生就坐在电脑面前看直播。没结婚之前,厉先生是这么说的:苏浅,没有我的允许不准谈恋爱,苏浅,接戏不准有任何的亲热戏份,结婚后厉先生是这么说的,厉太太,不准和别人传绯闻,厉太太,你可以吃醋,但是不能让我吃醋,厉太太,请把结婚证交出来,厉先生从结婚之后就见过结婚证一次!
  • 寒灰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寒灰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这正如泰戈尔在谈到文学与我们人类未来的关系时所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 离婚女人:歌尽桃花

    离婚女人:歌尽桃花

    在经过第N次的肢体大战,在第N次离家出走后,在酒店里修养了一个星期的易锦终于决定同季楠离婚。心灰意冷离开酒店的时候遇到了青梅竹马的杜齐恩。带着孩子,一个离婚的女人将何去何从。
  • 第六界:梦想

    第六界:梦想

    这是一个创造梦想的过程,都说梦想与现实相差的很远,但是从未实践过又有什么资格这么说呢!来吧,是时候创造世界了!
  • 微风不语,你我还在

    微风不语,你我还在

    我会一直在,不会一直爱。暗风,爱你真的太累了,所以,我放弃了,在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祝你幸福,祝你和她幸福……严诺,对不起,此生我唯独对不起你了,欠你的,还不了了,愿你找到那个你爱的她……
  • 魔王冥主冷清绝爱

    魔王冥主冷清绝爱

    帝都大街上,一个长相无比可爱犹如瓷娃娃的萝莉被一群人团团围住,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相阴柔的男子色眯眯的盯着眼前的女子“花家小姐花荼蘼,帝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花痴废物,跟爷回家吧,保你一辈子荣华富贵。”男子话音刚落,人群中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茶楼上突然飞下一个紫色的人影,将人群中的女子抱住,熟悉的触感,荼蘼微微一笑,转而泪眼陀娑的看着男子,朱唇轻启“祭,他说我花痴废物。”男子低头轻吻女子朱唇“荼蘼乖,我帮你教训他们好不好。”男子瞬间出手,刚才嚣张的阴柔男子便吐血倒地,待众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人去楼空,茶楼里,女子靠在男子怀里睡着,男子轻摇头,他何尝不知,刚才这人是故意不出手的,那些人不是她的对手。
  • 佛说咒小儿经

    佛说咒小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