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效性与准确性兼顾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为了比拼发稿速度,抢“第一时间”、“第一声音”,一些新闻媒体犯了不少错误。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媒体认为错了不要紧,只要后续报道及时更正就好。实际上,公众对初次接受的信息记忆尤为深刻,新闻报道出错后再想澄清是极其困难的。一条虚假信息,不但给媒体自身造成损害,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危害。因此,突发事件报道不仅要快,更要准,决不能错误地把时效性置于真实性之上。
(一)与事发地媒体寻求合作
事发地的媒体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们通常比外来的驻地记者或临时的派出记者更熟悉本地情况,渠道更多、网络更广、关系更深。因此,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赶往现场的路上,应尽快与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充分借助它们的采访资源,包括租用采编设备、聘请记者作为临时雇员等。由于共同的新闻追求,当地媒体记者一般不会拒绝合作。有时,由于他们掌握的一些情况不能公开报道,会很乐意提供给外来的新闻同行。
当前,国内一些电视媒体不断加强合作。2008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牵头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员包括中央电视台和34家省级电视台、15家城市电视台,成员单位可以共享直播设备、选题、队伍等资源。
对于在事发地遇到的其他外来记者,不要吝啬向对方提供帮助。新闻同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越是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对极端复杂甚至带有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仅仅依靠一家媒体、几名记者很难成行。记者要建立强大的人脉关系,这次我们帮助他,下次可能是他帮助我们。而与其他媒体记者通过合作或交换的稿件、线索等,也是核实信息的重要渠道。参加海地地震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党琦说:“我们跟前方的央视记者,虽然我们有竞争,但是我们在前方更多的时候是相互帮助,央视的冀老师(冀惠彦)如果出去看到好题目都会特别地提醒我,说新华社这个可以做文字,还把辛苦拍来的视频播放给我看。”
(二)尽快到达新闻现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记者来说,现场就是战场,只有在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发现最生动的事实、最典型的细节,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件真相。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应该成为记者的职业本能,这点至关重要。
识别信息真假是一项高强度、高压力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记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现场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在接受采访时,可能因惊慌失措或者个人偏见而夸大新闻事实,这时记者就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防止听信一面之辞,妄下结论。
还要注意“霍桑效应”。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对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发现,当答应给女工以假期、提前下班和在工作期间供应一餐熟食时,她们的产量增加了。后来取消这些待遇后,她们的产量继续增加。研究者后来认识到,这是由于女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霍桑效应”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是,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会引起异常反应,如担心自己的话语会带来某些影响,考虑形象曝光后会影响正常生活等。这就需要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压力,尽可能降低“霍桑效应”的影响,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采访权威人物,多方求证
权威人物是新闻准确性的最大保证。面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首先要判断好谁是权威人物或者权威部门,然后尽可能采访这样的人物或者部门。重要的数据、事实要向权威部门核实确认。还要向多个有关部门了解和核实情况,采访多方当事人,通过多种来源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美国游客在北京市鼓楼遇袭,一些外国媒体担心这是“针对美国人的政治谋杀”。国内媒体援引国际刑警组织认定的结论,明确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不是针对美国人的谋杀,迅速消解了各种无端猜测和炒作。
要注意那些“万金油专家”、“万能博士”。现在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些跨领域的专家。实际上,跨领域后,这些专家的认识水平可能还不及一个普通人。有些专家在本领域也不权威、不专业。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要了解一些领域的学科分类、主要专家情况和联系方式等。比如心理学。在香港,临床心理师要接受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而心理咨询师是社工经过培训就可以担任,这些和心理学专家是非常不同的。心理学专家和精神病学专家在香港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接受不同的训练。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中邀请的心理学专家,其实很不专业。
采访权威人物有一个时间过程。在掌握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可以先对确认的事实进行报道,并动态跟踪最新了解的情况,但报道的事实本身必须准确无误。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报道中,更要注意数据准确、用词严谨,对一些基本概念要有科学的解释,防止受众产生误解。
(四)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时效性和准确性似乎是矛盾的。为了拼抢时效,往往需要牺牲一定的准确性;而要保证准确性,又要丧失宝贵的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是对立的。
1986年11月7日,“金日成遇刺身亡”的惊人消息传遍世界。日本共同社虽然对消息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在抢发独家新闻思想的驱动下,冒险发了快讯。20分钟后,共同社驻北京的记者给总部打电话说,金日成主席健在。共同社只能又发快讯“金日成健在”,这一正一误的消息使共同社的信誉受到影响。
这就说明,时效性和准确性共同决定成效。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要突出一个“快”字,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放松这个前提要求,就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二者又是统一的。这就要求记者:
1.擅长用真实的统计数字说话,把突发事件的时事报道透明化,让公众准确知道事件的严重程度。
2.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数字是不断更新的。面对各种顾忌,记者一开始要取比较小和保守的数字,然后在后续报道中进行修正,避免夸大事实的严重程度,这更能让人信服。
3.尽可能公开信息源。如果遭遇信息源欺骗,应让公众明白是什么人设置了陷阱。这既是准确报道的需要,也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第四节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积极主动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是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所在。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公众会对抢先报道的媒体和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这又是成就媒体和名记者的关键。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如何处置、媒体如何报道,则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
一、抢先报道的重要性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抢先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最基本常识。不但突发事件报道要抢先,一般性的日常报道也要抢先,即使是时效性不是很强的深度报道也要抢先。在深度报道中,一定要有同时期其他报道所不具备的新信息、新观点、新结论,否则就成了拾人牙慧、陈词滥调,很难引起社会反响。因此,新闻界一直有新闻姓“新”、“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的提法,都说明了抢先报道的极端重要性。
(一)第一时间制造第一印象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发现,人们接受信息具有“优先效应”和“首因效应”: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决定人们的基本认识。在信息接受顺序中,初次接受的信息记忆尤为深刻,比之后接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如同荒芜大地上的第一个建筑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没有更强有力的反向信息很难改变第一印象。
同时,人们对信息的不断接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点,人们更多地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下意识地过滤掉与第一印象相反的信息。在信息理解方面,人们往往根据较早接收的信息对较后信息进行解释,对信息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更倾向于较早信息,而认为较后信息是偶然的、不代表本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不惜一切代价抢夺新闻的首发权,原因就在于此。
(二)争取主动,防止被动
失语就是失职,迟到就是被动。在新闻大战中,新闻媒体要努力抢占第一落点,这既是新闻媒体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的需要。
1.什么是第一落点
第一落点就是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一时间分析评论,在社会舆论中设置第一议题,在公众头脑中形成第一概念,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势,掌握引导的主动权。从新闻传播角度看,抢占第一落点包含两层含义:
(1)与事件同步或在事件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发出报道,向受众告知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变化,并先于其他媒体到达受众,形成受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基本判断。这里强调的是第一时间。
(2)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洞察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进而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判断。站在领先于其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高度,主动设置议题,引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这里强调的是第一高度,见别人所未见、识别人所未识。
2.第一落点带来二次传播
第一落点的受众是普通民众和新闻媒体。由于财务负担、人员短缺或其他原因,绝大多数新闻媒体无法到达事发地现场。对于它们来说,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媒体往往成为获取后续信息的首选对象。这就是第一落点引发的二次传播现象。
广泛的二次传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某家新闻媒体播发的报道,如果转发率或采用率很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报道主动权,其他新闻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这家媒体的拓展和延伸。由此带来的不仅有社会影响,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阿富汗战争报道中,由于半岛电视台有大量的独家新闻,CNN和BBC不得不花大价钱购买,每分钟的电视画面要价2万美元。在伊拉克战争后仅几天,半岛电视台在欧洲的订户猛增了一倍。
第一落点如果把握得当,则将产生强有力的正面引导作用;反之,产生的危害也将十分巨大。特别是面对复杂局面,在内容选择、时机把握、分析评论上要格外注意。
3.第一落点的把握
(1)第一落点体现在对事实的选择中。在大量可供报道的信息中,选择的事实和角度体现出新闻媒体的立场和倾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基本判断,决定后续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方向。“9·11”事件发生后,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的画面震撼人心。但在一两天之后,这一画面几乎从美国各大媒体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总统的讲话、军方的表态、消防员救人的壮举,这就是事实选择的结果。
(2)第一落点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把握时机实际上是一种全局观,就是要把握哪些热点应该降温,哪些热点应该放大,什么时间推出什么主题的报道,什么时间应该淡化人们对某一类事件的关注。这体现出不同媒体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对社会心理状况的掌握。
(3)第一落点体现在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中。事实的力量是最强有力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最持久的力量。实现第一落点,要向受众告知事件是什么、为什么,结果是什么,通过不断的递进报道,步步深入进行解析,展示事件本质。特别是有些突发事件涉及专业领域,新闻媒体要了解事件的知识背景,对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做出准确解释,避免公众在理解中产生歧义,引发不必要的新问题。
4.第一落点的首发性和滚动性
抢占第一落点是连续的动态过程,不只是抢占一个首发点,而是主导整个事件的舆论进程。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具备持续主导舆论的能力。只抢首发点,不顾后续点,同样等于拱手让出领先优势和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