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新闻传播,而根据国内学者的意见,“所谓国际新闻,就是新闻事实和新闻受众被国家界线所割断并受国家因素所影响的新闻”。国际新闻包括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一是面向本国受众,由本国媒体报道的外国消息或外国媒体报道的各种新闻;其二是面向国外受众、由本国媒体对外报道的各种新闻;其三是面向国际社会受众、由全球化媒体报道的具有高度全球关联性的新闻。我们可以把第一种新闻称为国际报道,把第二种新闻称为对外新闻传播,把第三种新闻称为世界/全球新闻传播。或者用比较流行的话说,第一种形态是“向中国说明世界”,第二种形态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而第三种形态是“向世界说明世界”。本书主要是研究第二种形态的新闻,探讨如何向外部世界传递关于中国的事实信息,即我们怎样“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事实上,对外新闻报道在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在甘惜分教授1992年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中,就把“对外报道”界定为“一个国家(地区)向外界进行的有关本国(地区)情况的新闻报道”。段连城的《对外传播学初探》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对外传播学研究著作。该书被评价为指导中国对外传播的“基础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绪论、我国国际形象的历史演变、得来不易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与对外传播、传播技巧、对象研究的方法论等,是有效地开展我国对外传播及研究的佳作。沈苏儒的《对外传播学概要》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又一努力。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开始加快。是对外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此书是作者“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所完成的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对外传播与中国、英语强势和我国英语媒体、英语媒体的传播效果、国家形象与中国、媒体国家形象与涉华国际报道、国际舆论与国际受众、对外传播战略。尽管本书仍有改进的余地,但是作为一本专著,作者从英语媒体的角度来谈我国的对外传播,视角新颖,论述独到。2004年是我国对外传播研究成果突出的一年。除了段连城的著作再版外,多年从事对外传播工作的沈苏儒又出版了《对外报道教程》和《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两本专著。前者共八章,逐一介绍了对外报道的特性、对外报道的选材与结构、对外报道的文辞与表述、对外报道的组稿与采访、对外报道的图片工作、对海外华人的报道等。后者共七章,包括绪论、传播的一般原理、对外传播的特殊性、对外传播的对象和渠道、对外传播的基本原则、对外传播的效果、对外传播的案例评析等。如果说前者注重实践,那么后者则注重理论,二者相益得彰。另外,甘险峰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对我国一百多年中各类媒体的对外新闻传播历史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
对外报道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更是一个实践的领域。我国自主进行对外报道的历史,最早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1927年在汉口出版的《中央日报》,每天出版中英文版各一张。同年,向外国记者提供中国官方消息的国民新闻社也在上海成立。1928年,中央广播电台也在南京出现,对外报道的体系初步建立。从此之后,中国的对外报道先后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前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外报道,新中国成立后至“****”时期的对外报道,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报道等几个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对外报道开始了从宣传型到宣传新闻型及新闻宣传型的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对外报道的规模、水平、重要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鲜素材。
本书就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几年我国在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进展所做的一次新的研究尝试。
概括而言,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的重点是探讨“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对外新闻传播包括许多方面,但是中国新闻——在中国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国际涉华事件的报道,是我们对外新闻传播中的关键。近年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新闻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中国已经处于世界的聚光灯下。2005年,“财富论坛”在北京举办,各国知名媒体如英国BBC,美国的CNN、《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时代》等都进行了中国专题报道,标志着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进入了深度和主动策划的阶段。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8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同时出席,西方媒体评价“这是在联合国的会议上都难得一见的场面”。2009年新华社组织的世界媒体峰会,世界媒体领袖悉数到场,默多克甚至在会上说出了“报纸要畅销,就把中国放在头条”这样的话。中国从来没有被世界如此关注,中国新闻的重要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但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许多方面依然是不客观和充满偏见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的同时,矛盾和磨擦也开始增多。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努力提高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水平和能力。本书以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做好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本书的结构相对比较完整,视野比较开阔。围绕着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本书设计了十章内容,其中前四章带有总论性质,分别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历史与现状,各国媒体对外报道的特点,对外报道的意义、宗旨及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采编原则。其余六章则围绕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具体问题而展开,包括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主题、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方法、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传播渠道、重大敏感问题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评论性报道。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并掌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基本理论、常识和报道技巧。
第三,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尽可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写作力求简洁、明快、平实,适于阅读。新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本书所追求的目标,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本书还采用了大量新鲜的新闻报道案例,并且对案例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另外,本书在写作上也力求通俗、明快、易懂,作为教材,不采用诘屈聱牙的语言,把语言简练和事实准确作为我们编写此书的基本要求,在每章的结尾都留有思考题,以方便读者进一步学习与研究。
当然,由于时间紧张和编写人员的水平限制,本书的缺点也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带上自己的思考。
本书是一个集体协作的产物,参加本书写作的成员既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资深新闻从业人员,也有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著名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萨义德在其成名作《东方学》一书的开头,就引用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描述殖民主义者心态的传神之语,用来描述东方和西方的不平等关系。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国际传播方面。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不仅无法在国际舆论中获得发言权,甚至还被剥夺了关于本国问题的表述权。关于中国的新闻议题,许多情况下就是由西方媒体所设计的。现在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时候了。我们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中国故事”,参与世界议题的设置,建立起与我们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地位相匹配的舆论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让我们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