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在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唯西方媒体马首是瞻”、“西云亦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外交往日渐频繁,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同时,我国的各种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形下,受众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新闻和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他们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关注度也逐渐增加。如果我国的新闻报道仍照抄照搬西方信息源,一方面对我国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不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民众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信任。面对这些趋势和条件,我国媒体也要更加重视新闻为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服务。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都要坚持以我为主原则,对于国内外发生的事件,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准确资料做出报道,不照抄照搬西方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客观性仍然有待改进。实际上,它们是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这也导致了它们在报道中国问题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倾向性。比如某个时期的“中国环境威胁论”就是西方媒体不断宣扬的。同时,西方媒体还不断要求中国同发达国家一起承担强制性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这一不合理的要求。虽然近几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地位不断提升,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为了能够让西方民众更近一步地了解中国,我们要抓住重点,先声夺人,正面引导,采取推陈出新的报道理念,坚持以我为主原则。
以我为主原则还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对外报道工作。通过我们的对外报道,让受众了解我党和国家的外交活动和对外政策,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进而体现我国的观点和立场。
三、如何在对外报道中坚持以我为主原则
以我为主原则的含义是坚持以我国内容为核心进行对外报道,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运用以我为主原则却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在对外报道中坚持以我为主原则,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国内媒体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
正如19世纪《纽约太阳报》的编辑约翰·B.伯卡特(John B.Bogart)的一句至理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西方媒体报道新闻实际上都是在炒作新闻,通过曝光名人隐私、抢独家报道来制造轰动效果。但是,一些关乎别国利益的问题、敏感的话题和颇具争议的事件,却被轻描淡写地几句话带过。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媒体不能一味跟从或相信西方报道,效仿这种炒作式新闻,而是应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对事件进行分析,报道新闻的核心内容。
(二)国内媒体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立的分析
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即使是对于同一事件,中西方的报道视角也各不相同。于冰在《观察与思考》中就国内报道的独特视角做出了分析,他举例指出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冲突问题成为西方攻击中国的又一个借口,一些西方媒体诬蔑中国纵容了独裁政权。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媒体必须“以我为主”,独立地发现达尔富尔问题的症结。因此,只有坚持以我为主原则,保持国内媒体的独特视角,我们才能不被西方媒体的一些非客观报道所影响,中国媒体报道的新闻才会被更多的西方国家受众所认识和接受。
同时,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或权益而发生冲突或战争,比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种利益关系之争不仅表现在巴以之间,还体现在其他国家之间。因此,各国对待两者冲突的报道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例如,关于巴以冲突的报道,西方媒体提到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制造的爆炸事件时,总是使用“恐怖主义”这一表述。但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我们反对极端暴力行为,但从原则立场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自决的正义事业,因此在报道时从不使用“恐怖主义”而是使用“巴勒斯坦激进组织”这样的表述。因此,当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时,我们就要坚持以我为主原则,不盲目听信别国的媒体报道,要冷静客观,独立分析问题,正确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新闻报道。
(三)以我为主原则就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主
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迁,对外报道要有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正确的思维与工作方法。坚持“以我为主”方针,即以我党、我国人民的利益为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观察世界,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判断是非,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国际事件,宣传不离党和人民的立场,不为现象所迷惑,不为个人某种不切实际的兴趣所左右,报道才能心中有数、有章法,避免片面性和轻重倒置,避免误报、漏报重要新闻的错误。因此,作为对外报道的采编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业务、较好的文字功底,而且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而准确的观察能力以及总揽全局的大局意识。正如孙吴在《我的新闻路》一书中所说:“办报人要讲政治、讲立场,处理国际新闻要有‘以我为主’的政治观点、政策意识,不要忘了咱是党报或党报办的小报,要宣传我们自己,在世界上为中国人长志气,让读者正确了解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不是自卑感、崇洋媚外感,这是起码的认识。”
正面报道为主原则和以我为主原则在我国的对外报道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提供参考准则和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对外新闻报道。但是,即使再有效的原则也都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实现其客观、真实、有效的特点。因此,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做好其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第三节 做好新闻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提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怀特又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认为从新闻事实到稿件见报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决定是否发出新闻稿件的把关人。如今,传播学在不断发展,新闻报道越来越多样化,一些规范制度也影响到新闻稿件的取舍,这要求把关人要有一定的组织性。
一、为什么要做好把关人
媒体要保持其公信力,因为其公信力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信力,还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在对外新闻宣传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确保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正确是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新闻把关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不仅仅依靠广播、电视了解新闻,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这些新媒体由于缺乏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人们通过网络媒体不但可以轻易接触到低俗、虚假、猎奇和色情新闻等不良报道,也更容易接触到国外的新闻报道和媒体信息,这其中自然包括一些针对我国的虚假的、错误的、偏激的报道。如果新闻工作者、新闻单位在对外报道中没有做好把关工作,一些错误的观念或报道可能传播开,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新媒体带来的弊端,也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来向世界展现中国,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对外报道时要做好新闻把关人,牢固树立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意识。
二、如何做好把关人
做好把关人,不仅仅是处理好某个新闻的监督和指导,更需要在庞大的新闻体系中管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起到监督、协调的作用。我们将把关人理论分为五个层面:个人层面、日常新闻活动层面、媒介组织层面、媒介外组织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下面重点介绍前三个层面:
(一)个人层面
不同的记者、编辑具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学识,这些都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甚至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一则新闻报道要经历一系列环节才能完成,其中包括选题及对新闻线索的挖掘,再到新闻素材的采集与编辑,新闻写作角度的把握,最后是对新闻稿件的审核与取舍。所有环节都非常重要,而每个环节又对新闻工作者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做好新闻把关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则是体现自身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在信息过剩的当今社会,如何做好把关人?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丰富的知识修养和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作为记者,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报道领域,要全面了解重点和热点话题,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报道,严把新闻传播的第一关。
(二)日常新闻活动层面
日常新闻活动层面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后,将其应用到新闻实践中去。记者要做好新闻把关,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来完成筛选和加工新闻报道工作。这样,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彼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身也得到历练,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这也成为他们衡量事实信息是否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判断标准。尤其在对外报道方面,新闻工作者从日常的新闻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敏锐地判断国内外新闻的报道价值与报道的侧重点,更好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
(三)媒介组织层面
记者、编辑在履行自己的新闻报道职责的同时,也要受到国家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规定等的制约。因为不同的媒介组织对新闻报道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在中国的报业中有党报、专业报和都市报,它们的侧重点因报纸性质的影响不同,使得新闻报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新闻单位根据自身的新闻特点,要求其麾下的新闻工作者要遵循自己的办报宗旨和编辑方针进行新闻采编活动。因为新闻稿件代表的是媒介组织的立场、态度和观点,所以整个媒介组织,包括其中的编辑、总编都要做好把关工作,对每个报道负责。新闻工作者要了解媒体的政策和纪律,熟悉所在媒介组织的目标受众,认真贯彻执行编辑方针。在对外报道中,新闻报道的主要受众是外国人,因此,媒体更要小心、谨慎,完善把关人的工作和职责。
在科技不断进步、新媒体逐渐发挥优势、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当今社会,新闻把关人的职责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需要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式中做出相应的调整。要积极应对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对可预见的问题及早防范,制定解决方案。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对外报道中认真做好“把关人”,才能够保证我国对外报道的质量,体现对外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第四节 提高我国对外传播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传播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和地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而完善报道的方法和技巧,正是提升传播能力的一个具有基础性意义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在硬实力方面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在软实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差距却仍然很大,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一定要有世界一流的媒体,在国际传播大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影响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友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在影响国际主流舆论方面,中国新闻报道应该抓住涉华国际焦点议题做文章。因为这样的议题受到全球受众的普遍关注,意义重大,即使中国媒体不着力报道,也会成为世界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与其被动跟踪,不如主动出击。从事国际传播的中国对外媒体应该形成涉华焦点议题跟踪和快速反应机制,先声夺人、当仁不让地介入其间,按照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的原则,用我们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去影响国际主流舆论。
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本节中,我们将从政府、媒体和个人三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形象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