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朗诵的技巧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四种技巧的基本概念在第五单元中已有详细的讲述。这里再强调几点:
一是关于语气。张颂教授在《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中指出:“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对表现不同感情色彩时,气息、声音、口腔状态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概括:
感情色彩 声音形式
爱的感情 气徐声柔:口腔宽松,气息深长。
憎的感情 气足声硬:口腔紧窄,气息猛塞。
悲的感情 气沉声缓:口腔如负重,气息如尽竭。
喜的感情 气满声高:口腔似千里轻舟,气息似不绝清流。
惧的感情 气提声凝:口腔像冰封,气息像倒流。
欲的感情 气多声放:口腔积极敞开,气息力求畅达。
急的感情 气短声促:口腔似弓箭,飞剑流星;气息如穿梭。
冷的感情 气少声平:口腔松软,气息微弱。
怒的感情 气粗声重:口腔如鼓,气息如椽。
疑的感情 气细声黏: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
二是关于节奏。有声语言中声音高低、强弱、快慢、断连等方面是组成播音节奏的基本要素。它们的承续、主次、分合、对比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变化,形成有序的律动,形成了朗诵节奏的存在形式。一般而言,节奏分为六种类型: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第五单元已有详述)。声音的高低、轻重、疾徐三方面不同的对比组合关系,构成朗诵节奏的基本转换形式: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在实际运用时,有时用一种转换形式,更多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转换形式交织在一起综合运用。
三是关于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音高的高低升降。而句调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气声等,因作品、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鸭妈妈找蛋》的朗诵分析:
鸭妈妈找蛋
鸭妈妈生鸭蛋,谁见了都说:“啊!多么可爱的鸭蛋!”可是鸭妈妈有个毛病:不在窝里生蛋,走到哪里就生在哪里,所以常常找不到自己生的蛋。
一天傍晚,鸭妈妈又忘了在哪儿生的蛋了,就问母鸡:“鸡大姐,您看见我的蛋了吗?您拾过我的蛋吗?”母鸡说:“我没看见呀!”
鸭妈妈跑去问老山羊:“羊大叔,您看见我的蛋了吗?您拾过我的蛋吗?”老山羊说:“我没拾过你的蛋呀!你到池塘边找找看。”
鸭妈妈在池塘边找了一阵子,还是没找着。
鸭妈妈又回到院子里,看见黄牛,就问:“牛大伯,您看见我的蛋了吗?您拾过我的蛋吗?”黄牛说:“我可没看见你的蛋。你老是丢三落四的,这可不好啊!”
鸭妈妈叹了口气说:“唉,我忙得很哪!要游水,要捉小鱼小虾,一忙就记不清蛋生在哪儿了。”
黄牛说:“你说你忙,我要耕地、拉车、磨面,可不像你那样丢三落四的。”母鸡说:“我也生蛋呀,我都生在窝里,可不像你天天要找蛋。”山羊说:“你呀,做事不用脑子!”
鸭妈妈拍了拍脑袋,说:“一定是我脑袋有毛病!”山羊、黄牛、母鸡一起劝鸭妈妈说:“你别着急,想一想,你今天都到过哪些地方?”
鸭妈妈想:池塘边?没生过蛋。草地上?也没生过蛋。小树林?根本没去过。“啊!”鸭妈妈想起来了,她难为情地低着头说:“今天,今天,我还没生过蛋呢!”朗诵分析:小主持人在处理这篇故事的叙述语言时,用声既要自然、平稳,又要表现讲故事者进行劝诫的感情态度,基本语气是富有风趣、带有善意讽刺的。在处理重复的对话时,要仔细体会她在不同阶段的内心活动,通过语调、音量、速度等的明显变化,表达出鸭妈妈的心理状态。在讲述其他动物的对话时,可以运用不同的音色、语调、语气和语速来表现,用声音造型赋予各种角色以活力,使得故事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这篇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颈骨,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却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朗诵分析:这则寓言通过对种田人偶然得兔、坐等野兔、结果荒了田地三方面情境的生动描述,来显露深刻的寓意。第一自然段叙述故事的起因,朗读时可用一般叙述的语气来读,速度要平缓,声音要适中。第二自然段,写种田人偶然得兔的行动和心理。读种田人捡野兔的行动,声音可以明亮一些,速度可以加快,“急忙”要读得快而重些,以把种田人偶见野兔后急着拾兔的行动特点表现出来。“白捡”、“乐滋滋”则应读得慢一点,轻一点,以显示种田人捡到野兔是偶然的没花气力的。种田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轻声轻气地读,语速应该放慢,语气可以带上沾沾自喜的味道。要把种田人希望以后还有偶然机会拾兔的心态表达出来。第三自然段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丢”、“坐”、“再”三个字可作为重音强调。这部分要读出种田人坐等野兔那种死板愚昧的情态。寓言的最后写种田人待兔的结果“荒了田地”可用低沉的声调、郑重的语气来读。这样,听众就可从小主持人的朗诵中,悟出故事中寄托的深刻道理。
总而言之,朗诵是一种语言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要求小主持人通过原作,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观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大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