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播媒体的权威性
母语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来自受众印象的综合评估。媒体权威性的打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因素,特别与媒体的实力、职业操守以及传播内容密切相关。首先,媒体的实力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传播效果,媒体背景实力雄厚、传播资源丰富、传播手段先进,便容易赢得受众的关注和尊重。母语传播一般为国家行为,其实力与一个国家的实力、国际地位及其对母语传播的投入密切相关。其次,媒体的职业操守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道德和行业规范,如坚持准确的原则,坚持报道事实的真相,力求报道的公正与观点的多样性,强调编辑的诚信度与独立性,服务公共利益,坚持公平原则,保护个人隐私权、儿童和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等等。对于母语传播来说,能否严守准确、及时、客观、中立的传播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传播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也对塑造传播主体的权威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资讯信息、高质量的视听节目、普遍认同的新闻价值以及清晰精确的语言等等,都是受众评判传播主体权威与否的重要标准。
媒体的权威性直接关系到它的公信力(可信性),即赢得目标受众普遍信任的特质和能力。一般情况下,媒体平台越权威,其公信力便越强,传播效果越明显。例如,如果一家不知名的网站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基地”组织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的同一段讲话录音,由于两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着天壤之别,传播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网站报道的真实性将遭到受众的质疑,而受众对半岛电视台相关报道的真实性则有可能深信不疑。
3.议程设置的针对性和贴近性
“议程设置”理论对传播效果做出了比较中肯的定位,是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之一。但是,现实生活中,“议程设置”理论并不是每次都能灵验,即媒体报道什么,并不一定就能让受众关注什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报道内容是否吸引受众、报道形式是否能让受众喜闻乐见。特别是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受众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调整“媒体印象”“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理论认为,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这些需求由特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因素所决定;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对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现实需求的评价,这种印象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接触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接触行为有可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可能不能满足其需求。无论怎样,这一结果将对他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影响,他们会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与其他国际传播方式相比,母语传播的议程设置必须兼具针对性和贴近性,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确保媒体的竞争优势,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针对性是指针对一个相对明确的受众群体进行议程设置,这样既可以避免传播资源的浪费,又可以避免因受众定位不清而做无用功。母语传播的受众群体是目标国母语受众群体,媒体的报道内容与这一群体关联度越大,便越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越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简言之,母语传播的针对性重在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即首先必须对受众群体事先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针对性传播还需要掌握目标受众的媒介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议程设置,以便迅速吸引他们的关注。
针对性是提升母语传播效果的一种策略,是以针对性的议程设置来整合有限的传播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赢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性传播是以竞争为前提结合传播内容的价值进行的,特别是在资讯泛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时代,针对性传播内容贵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因此,传播理念的创新和传播内容的质量在针对性传播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另外,传播主体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众的媒介需求不是静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因此,针对性传播也应是一个变量。
例如,法国国家广播电台(RFI)目前用法语和19种外语对外传播,其战略定位包括三个方向,即法语广播、外语广播和多媒体。全世界每天大约有4600万人通过各种手段收听RFI的节目,其中非洲听众占一半以上。RFI十分重视节目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受众的特性和需求量身定制了两套编播节目,即“非洲广播”和“世界广播”,一套主要面向非洲,另一套面向全球更广泛更分散的受众群体。两套节目中有大量共用的文化节目、健康节目等内容,但为了强化节目的针对性,对非广播中的新闻节目明显向非洲地区倾斜,在晨间新闻板块(共三个半小时)中有四档“非洲新闻”,占据了两个半小时的节目量。另外,在午间、晚间和深夜,也都安排了时长为半小时的“非洲新闻”节目。
贴近性是指贴近受众群体进行议程设置,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突出传播内容的服务意识。贴近性不仅有助于赢得受众的好感,而且可以有效防止他们对传播内容产生疑虑、反感甚至厌恶,进而避免使传播主体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理所当然,一个国家投巨资进行母语传播,不仅仅为了满足目标国受众的媒介需求,还有其特定的战略意图的,或树立国家形象,或就国际或国内问题表明立场,或为其外交活动鸣锣开道,或推销其核心价值观等等,因此,传播主体的议程设置并不一定总能与受众的媒介需求合拍,一旦发生冲突,寻找一个贴近受众的切入点进行传播,往往能够收到比“填鸭式”传播更好的效果。因此,贴近性重在解决“如何传播”的问题,它要求传播主体全方位了解受众群体的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等等,从中搜寻有利用价值的线索,并为我所用,把传播主体自己想说的话,最终包装成贴近目标国受众的话题予以推销,从而顺利实现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