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素养
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
1.爱岗敬业
尽管国际传播受众工作十分重要,大多却只体现在经常的、平凡的、琐细的事情中。国际传播受众工作者必须谨记自己的工作关系到中国在海外受众心目中的形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扎实、细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2.求真务实
坚持真实性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国际传播受众工作者必须将真实的受众反馈、舆论倾向,特别是调查的真实情况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坚持报实情、讲真话,不能为了某些功利性目的而弄虚作假;遇到问题应力求全面看待,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努力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如有失实,应勇于纠正错误,及时更正。
3.热心服务
国际传播受众群体的扩大和缩小,是检验国际传播实效的硬指标之一。国际传播受众工作者是联系所在媒体与其受众的纽带,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是其天职。要在工作中做到热心、耐心、细心、真心、用心,把受众当做朋友、亲人一样对待。
4.廉洁奉公
国际传播受众工作有不少要涉及钱、财、物,应自觉保持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作风,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忠于职守、勤勉尽责,不唯情、不唯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三)业务素养
国际传播受众工作涉及传播学、新闻学、舆论学、跨文化传播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多种学科,对受众信息的收集、分析、解释、研究、判断和预测还需要系统论和数理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国际传媒受众工作者应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同时又要术业有专攻,以便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针对各国受众开展工作的国际传媒受众工作者来说,业务上除应尽量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业务素养的培训:
一是要具有相应的外语沟通能力。国际传媒开展对象国(地区)的受众工作,首先需要语言的沟通。精通对象国(地区)受众普遍使用的语言,是与对象国(地区)受众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前提。因此,掌握和熟练使用对象国(地区)的语言,是国际传媒受众工作者的第一修习。
二是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这包括关于对象国(地区)与世界、与中国两方面的人文知识。要开展对对象国(地区)受众的工作,需要了解对象国(地区)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情况、历史、文化、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民俗、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与中国的关系,等等,这已无须赘言。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媒体在与受众展开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一些有关其他国家或全球性的问题与知识,所以,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平时必须注意做好对象国(地区)与世界各国的人文知识储备,工作中才能有所应对。此外,作为中国国际传媒受众工作者,更要对祖国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地理、人口、民族、民俗、与对象国家的关系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特别是要理解和领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治国理念、方针路线等,才能更好地向海外受众介绍中国、阐释中国。
(四)工作能力
国际传播受众工作看似非常简单,但它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1.沟通能力
由于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是和与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甚至年龄都可能有很大差异的人进行交流,首先要具备较快理解对方信息的能力和较快让对方理解自己信息的能力,亦即沟通能力。为了顺利、有效地与对象国(地区)的受众进行沟通,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要仔细琢磨和研究沟通技巧。例如,通过亲切平等的态度和热情的服务与受众建立感情,为顺畅沟通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凭借自己对问题清楚的认识、流畅熟练的语言能力、风趣幽默的表达风格、深入浅出的技巧等,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
2.协调能力
由于开展国际传播受众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与人员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协调能力也是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在开展受众工作的过程中,应善于组织资源、人力,妥善处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人际关系,满足各方面的利益需求,营造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受众工作。
3.分析能力
受众调研在国际传播受众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当面对大量受众及媒体市场的信息、数据和资料时,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应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这除了要求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注意平时各方面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传媒领域和对象国方面的知识,掌握其变化动向,作为正确分析的背景与基础。
4.写作能力
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要有能力综合各方面素材,根据不同需要,撰写调研报告、活动或经验总结、请示报告、消息报道等,并能做到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数据准确,资料翔实,简洁明了,语言通畅,文体格式和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5.创新能力
国际传播受众较之普通受众是一个模糊不清、难以确定、不断变化的群体,因此,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者要想不断扩大所在媒体的受众队伍,就不能仅满足于前人已走过的道路和既有的经验,而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注意观察与研究新事物,努力探索新方法,大胆提出新创见,从而开辟国际传播受众工作的新领域,打开新局面。
第二节 国外主要国际传媒受众工作发展概况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洲、欧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尤其是一些传媒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均已开办对外广播电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主要以广播听众为对象展开。“二战”后,随着国际广播事业进入鼎盛时期,听众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不仅电视成为国际传播媒体,互联网也迅速崛起,国际传播变得异常便捷,国际传播的受众类型越来越多样,受众工作也变得愈加复杂。确立受众工作目标,丰富工作手段,转变工作方式,以更好地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和赢得受众,成为许多国际传媒的主要目标。
国外主要国际传媒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传媒机构,普遍设有受众工作部门,只是组织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受众工作由一个部门负责,有的则分散在不同部门。比如,BBC设有专门机构“市场营销、传播与受众部”,专业从事受众调研和联系受众工作;“美国之音”有自己的听众联系部,后由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负责受众调研和推广等工作;“德国之声”没有组建全台统一的受众工作机构,而是由媒体研究部、播出监控部和客户服务部三个独立的部门分别负责受众调研、聘请监听员、服务受众等方面的工作,另外,“德国之声”的各个对外广播语言部还设有工作组处理受众来信。
以下我们对国外主要国际传媒机构的受众工作的发展概况和特点进行简单梳理和归纳。
一、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结束)
国际广播是各类国际传媒中发轫最早、开展受众工作时间最长的传媒。从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结束,这一时期的主要国际传媒就是国际广播,国际传媒的受众工作主要指听众工作。这一时期,仅有少数电台以电台提问、听众竞答的节目形式吸引听众参与。如前苏联莫斯科电台在30年代初就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听众,1933年,又开办了“听众信箱”一类节目,将听众来信内容作为节目内容传播,激发听众收听国际广播的兴趣。
BBC是最早设立专门听众工作机构的国际传媒,1936年,BBC听众调研部成立,开始调查听众对电台节目的反映。1939年,听众调研部设立信箱统计听众人数;之后又设立了一个收音调查网,在境外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听众对BBC节目的评价。同年,BBC配合为海外听众开办的《英语讲座》节目出版了节目报,并通过向海外报社提供稿件、发送图片,在海外举办展览会和讲座等形式,吸引听众,扩大影响。
这一时期,国际广播听众工作处于萌芽阶段,各国国际广播电台尚无具体的听众统计数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广播听众工作更是陷入停顿状态。如莫斯科电台尽管在“二战”期间开办了20多种语言的广播,但是只能收到英国和美国的听众来信,平均每年仅有50封,也无法与听众取得联系。
二、迅速成长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
“二战”后,国际广播事业经过短暂的停滞期后,很快迎来新一轮勃兴,听众工作也随之得以迅速发展。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讯卫星、直播卫星得到广泛应用,电视也逐渐成为跨越国界的国际传播媒体,但是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国际广播依然是国际传播的最主要手段,国际传媒开展受众工作的重点也依然是听众工作。其特征如下:
(一)处理听众来信工作逐步规范
“二战”后,处理听众来信这一基础性工作,受到各国际传媒机构的普遍重视,一些主要国际广播电台的听众来信数量也逐年增加。为鼓励听众来信,BBC从1946年起就开始在国外开设听众信箱,此后,各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也都相继在对象国(地区)设立了听众信箱。
(二)普遍开办信箱类节目
随着听众来信数量的增多,许多国际广播电台都陆续开办了“听众信箱”类节目。这一类节目直接呼应听众诉求,与听众对话,引起了听众的收听兴趣,大大激发了听众收听广播的热情。到20世纪80年代,这类节目得到普遍发展。
“美国之音”的《听众信箱》节目于每周六播出15分钟,由主持人解答听众提出的有关美国的问题,或通过采访相关人士回答听众提问。提问被节目采用后,主持人会亲笔写信将播出时间通知听众,并赠送纪念品。此外,“美国之音”还开办了《国际谈话》节目,把一些美国名人请到播音室直接回答听众的问题。BBC世界电台也办有《听众信箱》、《听众选播》等节目,其中《听众信箱》主要是播出听众来信中表达的对节目的感想、意见或提问,节目由“回答听众提问”、“选播听众来稿”和“介绍笔友”三个专栏组成。日本广播电台对华广播的信箱节目叫《波短情长》,由主持人介绍听众来信并予以回答,还会讲述一些日本和亚洲的民间故事,内容亲切,富有人情味。
(三)听众调研工作迅速成长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海外听众的调研。具体表现在:第一,听众调研的组织机构逐渐完善。除BBC世界电台设有专门的听众调研部外,日本广播协会也于1956年成立了广播电视文化研究所,从事包括海外受众调研在内的各种广播电视研究工作。原来并不重视受众工作的“美国之音”也于80年代初成立了听众联系部,进行听众调查,宣传“美国之音”及其节目。第二,调研方法和方式日趋多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受众调研,包括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和面访等方式。有些国际传媒机构还采用了一些定性调查方法,如焦点小组法(包括听众小组讨论听众小组讨论是指由国际传媒机构在受众中物色一定数量的热心受众,经常与他们取得联系,随时提出问题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和专家小组讨论专家小组讨论主要是指由国际传媒机构选择一些对对象国(地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专家,让他们收听一段时期对对象国(地区)的广播节目,然后判断听众会有什么反应。)。比如,“美国之音”曾经在某国开展过两个听众小组讨论,一个由收听“美国之音”的听众组成,另一个由不收听“美国之音”但收听其他国家电台的听众组成,然后组织他们讨论收听外国电台的动机、各家电台的特色、新闻可信度的比较等,以了解自己的受众特征和传播效果。第三,调查不再是由国际传媒机构独立完成,增加了委托调查和联合调查等方式。比如,BBC早在1944年就曾经委托一家市场调查机构对非洲、欧洲听众进行调查;美国新闻署(USIA)和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BBG)也多次委托盖洛普等公司进行受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