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题的设置与处理
话题设置对于一档谈话节目的风格来说,有时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比如在一档讨论严肃政治经济问题的节目中,一般不宜于搞笑,除非是想达到某种讽刺或批评效果,像“9·11”或者华航空难这样的巨大灾难,更要有意显得严谨和沉重,以便暗示观众事件的严肃性和相关探讨的权威性。
一般来说,娱乐谈话的话题要轻松或适合用轻松的方式来处理。
轻松的话题使谈话人能够自然地处于放松状态,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即使是对谈话人或被谈及的对象予以嘲讽、挖苦,也不至于对人构成伤害。轻松的话题适宜运用种种谈话和非谈话手段,营造气氛,制造幽默,使谈话变成一个娱乐过程。
但是有些时候,对话题的处理比话题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话题本身是中性的,不能用轻松或严肃这样的定语来限定,而是可以根据节目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情侣或夫妻之间应如何相处才能和谐的话题,可以被当做一个严肃的家庭社会学的问题,请专家进行探讨,最后归纳出几条规律性的意见;但也可以做轻松化处理,找几对情侣或夫妻,通过一些游戏式的问答考察他们的默契程度,讲述他们相处中不和谐的事例。
话题的设置与处理是谈话节目的一个基础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策划。首先,我们要根据栏目的定位确定谈话的风格,是以搞笑为主还是以煽情或猎奇为主,或者兼而有之,由此对话题进行必要的分割、设计。在被划分为几个递进或平行的部分(子话题)中,安排谈话的次序、必要的重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几个谈话的方向,并对这几个可能的方向做出相关应对的准备。其次,就是要设计出若干细节处理的具体方案,使之成为节目中的亮点或高潮。有些亮点是依靠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的灵光一现,但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则更能确保节目的起伏、节奏,便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和兴趣。
在话题类谈话节目中,对话题的设计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但实际上,人物类访谈节目也同样不能缺少。比如在一档以普通人为嘉宾的谈话节目中,故事如何讲述,故事的节奏如何控制,让观众流泪的高潮在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出现之后如何转场——是立即结束节目还是让情绪有一个着陆过程,或者用搞笑来消解观众被压抑的情绪,都需要有精确的安排。以公众人物为嘉宾的节目,是围绕有关他的某个事件展开还是展示他的心路历程,都对话题设计有不同要求。以公众人物为中心的节目,面临着两种相关联的危险,即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讲真话,和公众对他了解多少。为了使节目有新意而不是重复观众已经知道的东西,或使节目沦落为单纯满足公众人物自我宣传的工具(作为工具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如此),就必须事先对嘉宾的情况(包括性格)有充分了解,根据这一点决定采取何种谈话策略,是长驱直入(铺陈式的谈话,直入主题,让嘉宾一开始就了解节目意图)还是迂回包抄(从外围向中心话题层层递进,让嘉宾处于不知重点所在的状态),是冷面震慑(一开始就用关键问题给嘉宾以“下马威”,暗示他没有遮掩、含糊的余地)还是情感打动(将谈话变为朋友式的聊天),不同的策略显然需要不同的话题设计和处理。总之,要通过这些设计将公众人物不为人知的东西展示出来,才能满足大众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理。
话题的设计与处理并不是一个完全前期的工作,还牵涉到嘉宾选择、主持方式、气氛营造等多个方面。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话题的处理方向之后,对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都会进行不同的安排。
2.嘉宾的选择
话题的设置和处理与嘉宾的选择始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甚至会出现多次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一个话题,尤其是如何处理这一话题以及要选择什么样的嘉宾、让嘉宾谈什么不谈什么,常常要经过很多次微调甚至大的变动,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并非任何一个人都适合当谈话节目的嘉宾,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娱乐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当主持人等节目要素是一个定数的时候,嘉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期节目的成败(当然,在谈话过程中,好的嘉宾可以激发主持人有上佳的表现,好的主持人也善于调动嘉宾的谈话欲望),所以对嘉宾的挑选应该十分慎重。有的节目,策划人员甚至与嘉宾保持长时间的接触,从嘉宾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了解其习性,以便确定他是否适合做嘉宾,并找出一些可供谈话的点。
娱乐类谈话节目的嘉宾选择通常包括主嘉宾和辅助嘉宾。主嘉宾又分为不可替代嘉宾和可替代嘉宾两类。
有些话题一旦确定,嘉宾也就随之确定,没有人可以替代。如果这个嘉宾不合适或不能到场,则这期节目也就随之胎死腹中。这类嘉宾往往是该期话题所涉事件的当事人,或者嘉宾本人就是话题的中心,具有唯一性。比如《朋友》、《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小燕有约》等节目的嘉宾都是这种情况。
《小燕有约》的主持人张小燕常常能在闲聊的过程中挖掘出嘉宾的内心世界,展示出嘉宾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台湾Much TV一档由董至成主持的节目《同学大不同》,每期请来一位艺人和他的一些同学或朋友,进行听声辨人的游戏,并做关于同学往事的谈话,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节目。东森国际台(现东森卫视)每晚11∶00播出的《费玉清时间》,每期拟定一个话题(如怀旧歌曲),然后请来一位对该话题有权威见证意义的艺人,就该话题展开谈话并穿插现场演唱,是话题与嘉宾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典型。
对于大部分以话题为中心的娱乐类谈话节目来说,可替代嘉宾占的比重会更大一些。在这些嘉宾里,有一部分是明星。节目里愿意用明星做嘉宾,在于明星比普通人更善于作秀,会确保节目的成功,同时明星也是提高收视率的一种武器。相比较而言,用普通人做嘉宾,对嘉宾的选择就更重要一些。对一档搞笑的娱乐类谈话节目来说,选择普通人嘉宾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具有节目话题所需要的故事、经历做谈资;
②是否具有包括幽默感在内的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
③是否具有对挖苦、嘲弄、曝露隐私的承受力。
比如台湾东森Jacky台的《Jacky Show》,2001年5月曾播出一期节目,话题是探讨年轻女子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个题目完全可以请李燕杰当嘉宾,做成一档教育节目,但制作方选择了做成综艺类节目。主嘉宾是两个具有不一般经历和想法的年轻女孩,一个是在学生时代曾被富翁包养,后来转而包养男生的广告公司文员,一个是立志要与12个星座的男生都交朋友,已经交了11个的大学女生。这两个女生不但有故事、有观点,而且还承受住了主持人吴宗宪、康康的挖苦和现场一位女性专家的严厉斥责,并且在遭受斥责的时候还能坚持己见,为自己辩护。尽管我们可以对这档节目的猎奇和哗众取宠持否定意见,但从嘉宾的挑选和收视效果来看,节目无疑是成功的。
对于普通嘉宾来说,要求他们具有丰富曲折的相关经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能在表达方面不及专业人士,这时候丰富的经历就会使他们有话可说,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表达的自信,忘记镜头的存在。
挑选嘉宾并非一个完全幕后的、封闭的工作,而是越来越开放和公开。比如事先公布要在某时某地挑选嘉宾,然后在人流聚集的地方或在网上公开招募。这样做的好处是,那些自认为符合条件而又主动来报名的候选人,往往更符合当嘉宾的条件,会有更强烈的表现欲,从而保证节目更为精彩。
有的节目,比如台湾的《非常男女》做得更进一步,干脆将挑选嘉宾的过程做成节目的一个板块。这样就更充分地利用了节目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当然,挑选嘉宾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些设计,以便保证它的精彩程度。《非常男女》的方法是,在一个事先通过节目公布的公共场所,将那些愿意参加节目的情侣或夫妻用一张屏风隔开,然后由主持人胡瓜或高怡平向他们提问。情侣中的一人先将答案写在题板上,另一人口答,比较答案的默契程度。问题设置得都比较搞笑或让人尴尬,回答也千奇百怪,甚至主持人会现场设套,有意造成出人意料的搞笑效果。这样,嘉宾有了,挑选嘉宾的过程也成了很好看的一个节目板块,同时这种公开招募的形式也加强了观众的参与,增强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
除了主嘉宾,辅助嘉宾也很重要。辅助嘉宾一般是在节目中担当评论角色的专家或明星,有时候现场观众也部分地充当了辅助嘉宾的角色。
内地节目中的辅助嘉宾通常有两个毛病:一是专家太专业,二是明星太无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主持人请专家就节目中某个问题进行评析的时候,专家马上摆出一种研讨会或课堂上的专业姿态,用一些尽量专业的词语开始长篇大论,而且往往语速极慢,这时候就是观众换台的时候。而明星则相反,对点评的事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说出一堆外行话,结果是明星露怯,节目蒙羞。有时候,明星嘉宾也极力摆出专家的姿态,言谈缺乏幽默,使节目减色。
在大众化的娱乐谈话节目里,种种专业性的探讨并非目的。尽管有些节目所讨论的题目确实有助于观众廓清认识,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注意,但充其量那只是节目的一个副产品,或者是节目为获得受众而使用的一种诉求手段。比如上面提到的《Jacky Show》的那期节目。节目的确使观众看到一个个生活的反面典型,让为人父母者注意对子女的教育,但恰恰是那两个具有丰富故事性的反面个案——而不是专家的斥责或教诲——才构成了节目最好看的部分。
所以,内地节目中出现的专家嘉宾的问题,实际上是专家作为嘉宾的定位不准或曰失位问题,他们错把演播室当成讲坛或研讨会了。总体来说,内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家明星”队伍,即使是郑也夫、周孝正这样参与过电视策划、深谙电视属性的专家,一旦上场,也还是难免露出专家本色,更不用说其他很少与电视接触的人了。
那么电视中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专家呢?一是具备深入浅出的功力,能用浅白简短、形象生动的话语将道理讲出来;二是要有明星般的作秀能力,如果这个专家还能拿自己打比方、举例子,就更加难得了。这后一点一般是对明星作为辅助嘉宾时的要求,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明星像专家那样能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而用自己举例说明则是明星擅长和可以做到的。
在台湾的很多娱乐谈话节目中,一些星象学家、心理学家、作家等经常出现。他们的话一般较为集中而精练,语速普遍偏快,他们本人也常常被主持人拿来取笑。这样的设置使节目在专家这个环节不显得枯燥,相反,多了一个可看的元素。由于经常出任嘉宾,很多专家成了电视明星,像李敖这样的少数人甚至像在报纸上开专栏一样当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
除了专家和明星,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辅助嘉宾。对他们的使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较常用的方式是现场观众部分地充当嘉宾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可以向主嘉宾提出主持人不便提出的尖锐问题,或对主嘉宾做出批评性评价。节目还可以专门招募与谈话话题有关联的普通人,在节目中既充当评价主嘉宾的角色,又可以讲述自己与话题有关的故事或经历。
当辅助嘉宾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他就从一个评论者转变为叙述者,与主嘉宾一起完成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将他的描述作为对主嘉宾的补充或反驳。在央视的《朋友》中,围绕中心朋友的其他人,即充当了这种角色。
3.气氛营造
对于进到演播室的嘉宾,尤其是普通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来说,灯光一打,摄像机一开,出现紧张感是很正常的。就像初进考场的学生一样,紧张会使经过精心准备的答案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气氛就显得十分重要。
营造气氛的方法很多,一个常用的办法是热场——在节目正式录制之前,主持人或助理主持人、导演站在场内,给大家讲一些段子,或做一些喜剧表演,让场内热闹起来,从而使嘉宾放松下来。还有一些主持人干脆就与嘉宾和现场观众瞎聊,然后自然地将话题转入正题。往往节目已经开始录制很长时间了,现场嘉宾和观众还没有意识到。
营造气氛是贯穿整个节目始终都要做的事,而不单单是节目开场。总之,对于一档娱乐谈话节目来说,使嘉宾和现场观众得到某种暗示,即这个节目是一个大家一起逗乐的场所,这对嘉宾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上面所提到的专家嘉宾之所以容易犯失位的错误,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得到这种暗示,因而没有转换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