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100000025

第25章 伯明翰学派多样性解读的受众理论(2)

二、学术背景:亚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把亚文化列为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亚文化小组(Subculture Group)。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霍尔和华奈尔的《流行艺术》等著作都曾经探讨英国二战以后的亚文化现象。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小组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文化现象,对形形色色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如,无赖青年(teddy boy)、嬉皮士(hippie)、牙买加小混混(Rudd boys)、摩登派(mods)、滚派(rocker)、足球流氓(hooligan)、光头仔(skinheads)、朋克(Punk)、阿飞族(teds)以及他们的语言、音乐、时装、风格做了系统的研究。

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高潮的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76年,亚文化小组出版了论文集《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1976)。该论文集集中反映了小组在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外,中心的多名研究生选择亚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进行相关论文的撰写工作。其中,一些重要的论文已经出版,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例如,保罗·威利斯的《学习劳动》(learning to La 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1977)和《世俗文化》(Profane Culture,1978)、霍尔等人的《监控危机》(Policing the Crisis,the State and the Law and Order,1978)、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的《工人阶级文化》(Working-class Culture:Stud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1979)、迪克·海布迪吉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1979)等。其中,迪克·海布迪吉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自1979年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该著作已经多次再版。

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小组的作品揭示了社会底层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们对亚文化群体和社会弱势阶层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伯明翰学派的媒介研究小组也把研究重点转向了不同阶级、种族、性别、职业、年龄的受众。他们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各个阶层、民族、性别的受众研究。其中,这一时期的研究人员以戴维·莫利、夏洛特·布朗斯顿、多若希·霍布森等人为代表。

第二节多样性解读的民族志受众研究

自伯明翰学派成立之初,民族志一直是研究人员使用的方法。

然而只有当莫利和霍布森等人的受众研究开始进行后,民族志研究才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经过对该方法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而臻于成熟,继而走向高潮阶段,这一过程包括莫利对《全国新闻》和“家庭电视”的受众研究、霍布森对广播节目和肥皂剧的受众研究。

戴维·莫利(David Morley)于1949年生于英国,曾任职于兰切斯特理工学院(Lanchester Pollytechnic)传播学系,现为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大众传播学系教授,从事大众传播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莫利不仅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多次参加媒体的策划和实际调查工作。他曾经参与经营英国第一家互动媒体出版机构,此外,还为第四频道的开播工作出谋划策。1975年到1979年间,莫利参加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媒介研究小组的工作,进行对晚间新闻类电视杂志节目《全国新闻》的受众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后,作为《全国新闻》受众调查的后续工作,莫利于1985年进行了受众“家庭电视”的收视研究,研究收视语境对受众解读的重要影响。

莫利对《全国新闻》的研究成果体现在《每日电视:全国新闻》(Everyday Television:‘Nationwide’,1978)和《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结构与解码》(The‘Nationwide’Audience:Structure and Decoding,1980)

中,其中《每日电视:全国新闻》是莫利和夏洛特·布朗斯顿合著的。

作者用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了《全国新闻》的节目形式、文本组织形式等特点。为了检验受众在何种程度上接受了节目预设的解读立场,莫利在《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结构与解码》(以下简称《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中,以《全国新闻》中的两集节目为播放对象,通过对观看该节目的不同职业的受众进行访谈,探究了受众不同的社会背景对其解读效果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莫利对民族志受众研究方法的使用使他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家庭电视:文化力量和家庭休闲》(Family Television:Cultural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1986)是莫利对家庭成员在家庭观看电视的情况调查的结果。该著作标志着莫利的研究重点从电视文本向收视语境的转移。80年代中期,莫利逐渐成为伯明翰学派受众研究的代表。为了对以上研究进行总结,同时也为了回应众多学者对上述著作的评价,莫利在《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Television,Audience and Cultural Studies,1992)中,重新审视了对《全国新闻》和“家庭电视”的研究状况,对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指出了电视和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联系。

莫利与凯文·罗宾斯(Kevin Robins)在合著的《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Spaces of Identity:Global Media,Electronic Landscapes,and Cultural Boundaries,1995)这一著作中指出,在媒介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子媒介在维系社会群体和构筑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空间和地域概念正在悄然改变,一种全新的电子世界景观正在形成。从而,莫利把受众研究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在莫利2000年的《家庭领地:媒介、流动性和身份认同》(Home Territories:Media,Mobility and Identity,2000)中,作者分析了全球媒介传播中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产生的身份认同问题。

一、民族志受众研究的尝试——莫利对《全国新闻》的受众研究霍尔提出的霸权式、协商式、抵抗式三种不同的解码立场主要是基于理论上的假设,并没有经过事实的检验。为了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了解不同的受众对相同节目如何进行解码,1975年至1979年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媒介研究小组对BBC的晚间新闻节目《全国新闻》的受众进行了调查研究,莫利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这项工作。

《全国新闻》属于电视杂志类节目,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杂志类形式以及娱乐内容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该节目制作人起初认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避开政治这样的严肃话题,然而媒介研究小组却发现,“那些强调多元化以及偏离生活常规的内容,事实上很可能通过其通俗易懂而又不失严肃性的表述传播了另一套明确而又浓厚的政治价值观念”。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媒介研究小组除了对《全国新闻》这个节目的内容、形式进行研究之外,主要探讨了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受众是如何对节目进行解读的,以及受众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了受众对节目的解读。《每日电视:全国新闻》和《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在莫利和夏洛特·布朗斯顿合著的《每日电视:全国新闻》中,作者用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了《全国新闻》的节目形式、文本组织结构等特点,包括“各个话题是如何被连接的、背景和解释框架是如何通过视像和语言展开的;专家的评论是如何被插入的;讨论和采访是如何被监控与操作的”等。1980年,莫利的《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问世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菲斯克、特纳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中,莫利就这项研究的目标、步骤、方法等问题做了详尽的阐释:

构建解码范围的类型;分析解码因何不同,有何不同;揭示不同的诠释是如何产生的;把这些变异结合到文化因素上:阶级与社会—经济,教育程度与文化或诠释素养/话语/符码之间相互“吻合”的本质是什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研究小组主要采用了焦点访谈、小组访谈的方法,然后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具体来说,研究小组把29个小组的访谈对象按照职业归纳为4种主要类型:经理、学生、学徒工和工会成员。经理大都为男性、白人,属于中产阶级,成员包括正在接受培训的银行经理和印刷部门经理。学生的种类较广泛,包括大学文科学生、师范院校学生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有黑人、白人,有男性、女性,有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学徒工大都为年轻的白人男性,工会成员多为男性工人阶级。研究小组把被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一起,并选取了两集《全国新闻》的节目让他们一起观看,然后对他们进行现场访问,并把访问结果记录下来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莫利发现具有相似社会背景的受众有时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而社会背景差异较大的受众也会做出相似的解读。例如,学徒工、银行经理和接受培训的印刷部门经理在主控符码的范围内进行解码;工会官员、大学文科学生和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的是协商式解码;店员和继续教育学院黑人学生进行的是抵抗式解码。事实上,黑人学生完全拒绝对文本做出反应,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对于这种反映,莫利认为没有哪一种解码立场可以对其进行解释。

因此,电视文本中的意义并没有事先存在于文本当中,“只有嵌入文本中的符码与不同受众群体所具有的符码发生互动时,‘意义’才能够产生”;研究受众的符码要从受众的社会语境入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受众的社会语境可以决定受众的解码,也就是说,阶级和解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由“社会位置”所决定的“话语位置”的确可以影响解码过程。研究还发现,相同社会地位的受众的解码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莫利认为霍尔的解码模式不能涵盖具体的解读行为,还需要对其进行细化。

莫利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菲斯克称赞《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将民族志确立为研究电视和受众的有效方法:人种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对我们来说,其价值在于:它的研究重点从文本和意识形态结构的主体转向了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人。这一研究为菲斯克提出的强调受众具有创造意义的“生产者式文本”做了有利的注脚。英国传播学者利萨·泰勒和安德鲁·威利斯这样评价莫利受众研究的前瞻性:

莫利的作品开创了对文本和受众之间动态话语关系的经验研究,而这个时期其他的学派仍旧相信文本形式上的特点替受众决定了他们能够解读出来的意义。他的研究为这个领域中的其他受众研究奠定了基础。莫利对《全国新闻》的受众研究方法也招致不少批评意见。马丁·阿洛认为这种研究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先天不足:第一,研究关注新闻和公共事件等节目,最明显地涉及社会秩序表达的符号系统;第二,研究很机械地按照阶级和教育/职业等决定因素划分了亚文化群体。特纳也对这一研究提出了质疑。首先,每一小组成员背景的相似性能否影响他们的解读效果?特纳认为,似乎在每一受测小组中已经存在一种解读模式,测试的目的只是为了对这一模式进行检验而已,或者莫利的安排已经使受测人员预先产生了固定的解读模式。

造成这一理解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测人员离开了日常的收视语境——家庭。这一偏离对受众与电视文本的关系造成了影响。电视文本应该由受众自己选择,不应该事先由测试人员安排好。在研究中,莫利精心挑选的受众也许从来没有收看这一节目,或对这一节目根本不感兴趣。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测试结果能否代表受众的真实感受?

特纳对此表示怀疑。然而,无论如何,“《掖全国新闻业的受众》通过具体实验为我们提供了证据,证明了电视文本的多义性不仅是理论的假设,而且是有效的、可查证的、确定的特征”。因此,该著作仍然是受众研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的确,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媒介研究小组对《全国新闻》的受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推动了受众研究的转向。然而,不难看出这项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适用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人员只是对《全国新闻》这一特定节目中的两个片段进行了调查研究,由于选取的文本极其有限,难免会使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其次,研究人员组织特定的受众到特定的场合观看特定的节目,这一研究方法偏离了受众日常生活中的收视语境——家庭,因而,其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未免令人质疑。因此,在随后的“家庭电视”研究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在家庭收视语境中人们是如何收看电视的,莫利以家庭为单位访问家庭成员对电视节目的解读。同时,这项调查的方式决定了调查节目种类和节目素材的多样性和家庭成员对节目在日常生活语境进行解读的客观性。

同类推荐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

    给知识分子、人民大众以道德信仰和人生价值指引是徐贲的一贯特色,不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个人政治参与,徐贲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都是发人深思的,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本书中,徐贲从人的良心的角度阐述公民知识和道理的启蒙,倡导私德和开启公德,从人性和人心开始的心智启蒙,到宪政引导民德,逐步达到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
热门推荐
  • 如何说客户才会听 怎样听客户才肯说

    如何说客户才会听 怎样听客户才肯说

    要成为业绩冠军,靠的不是每天把腿脚跑断,把汗水流干,把客户纠缠得不厌其烦,而是懂得“如何说”与“怎样听”!如何说?——跟客户说得天花乱坠,就能拿下订单吗?能否拿下订单,卖出东西,并不在于销售人员能否把话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在于能否把死人说活,关键在于客户是否信任你!如果你能说得客户信任你,客户就会买你的东西!怎样听?——客户的话是一张藏宝图,顺着它可以找到宝藏!出色的销售人员往往善于聆听客户的抱怨、异议和投诉,善于倾听客户的需要、渴望和理想,善于听出客户没有表达的意思——没说出来的需求。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都市之传奇小道士

    都市之传奇小道士

    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道士,无意中被改变了大脑,看小道士在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中如何成就属于他的传奇之路。
  • 九转紫凌决

    九转紫凌决

    百年轮回终成空,妖紫现世洛天乱!辽阔虚空苍穹,灵魂肉体分离。他,能否重生?异世大陆纷争,天才纵横天下。他,能否争霸?究竟沦落替身,还是翻身崛起。他,能否传奇?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仙妃妖娆

    仙妃妖娆

    她刚刚修炼成仙,就被无良师傅丢下人间历练。这一丢,就把她丢到了妖孽跟前。“师傅,我要回去。”“徒儿,你待得不是挺好的吗?”“可是这有妖孽!”某妖孽:“娆儿,过来!”某女:“呜呜呜~师傅救我!妖孽要吃我。”“徒儿,你是仙,收妖是天经地义”“呜~可是...这妖孽太冷,会把我冻伤。”看妖孽冷王如何收服小仙妃。“妖娆,不管你是仙还是妖,我都要定了!”
  • 资源掠夺系统

    资源掠夺系统

    得系统相助,既然来到异界,周阳就发誓,一定要有所为!
  • 绝色全能师:逆天小魔女

    绝色全能师:逆天小魔女

    她,古灵精怪,腹黑毒舌,原本是24世纪的天才神偷,却因爆炸穿越到女婴身上,安然度过五年的她因突如其来的精灵族打破了平静……夺神器,闯天下,且看她如何玩转强者世界。他,霸道毒舌,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柔的心,不曾表露。属性相克,相生,的他们又会有一段怎样的故事。
  • 药神山

    药神山

    总觉得有些事能让你流下泪来,哪怕你再怎么伪装,受伤的心上总有一个缺口,你不把它填上,它就永远愈合不了。
  • 被梦境

    被梦境

    梦境是沟通诸天的灯塔。上一秒是玉树临风的谋士,运筹帷幄。下一秒是路旁的乞丐,生死不知。剑侠,将军,皇帝,画家,医生。无数精彩纷呈的人生降临在楚逍的梦境里,带给他自己生前的才能。接受着众人恩赐,身临其境。超凡入圣“不要嘲笑一个精神病人,他只是和你的世界观不同而已。”
  • 三国杀传奇之最强争霸赛

    三国杀传奇之最强争霸赛

    古装打扮的小萝莉还没开口,陈俊就一脸严肃地抢先开口了:“试问,你就是我的Servant吗?”“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