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关于媒介安全的写作灵感来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2007年我参加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首届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中一道专业考题是“杯弓蛇影还是确有其事,谈谈你对媒介恐慌的看法”。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表达我的答题思路,我顺手画下了三个模型曲线图,这三张图就是我在本书第九章中媒介安全模型的雏形。当时,我只是想解释媒介恐慌,认为就是大众传媒所反映的社会危机信息大于现实中的危机信息,这么一种状态。为了能进一步说明媒介恐慌,我用另外两个图来比较,其中一个就是媒介与现实中的危机信息变量相等,也就是本书所研究的“媒介安全”。在博士研究生面试时,导师邵培仁教授就要我们写下博士阶段的大致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计划和思路。我想了两个方向,其中一个就是媒介安全(另外一个方向是受亨利·詹金斯的影响,想研究大众传媒与粉丝文化的互动,可惜这个想法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重拾过),得到了邵老师的鼓励和好评。媒介安全是通过大众传媒实现非传统安全,而非传统安全又恰好是浙江大学的研究强项。于是,博士三年我的主要研究精力就放在了“媒介安全”研究上。从2008年1月在《当代传播》上发表《关于媒介安全的若干思考》起,开始了对媒介安全理论的梳理与架构,享受拓荒之旅。本书就是在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媒介安全理论脱胎自对媒介恐慌的研究,而书中另一个概念“媒介失语”,却是我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答辩过程中,邵培仁教授、吴飞教授、邵志择副教授等联合建议的,他们认为“媒介失语也是一种非安全状态,而且更加符合我国在危机中传媒的表现”。之前,我把这一信息传播不足的状态也归入导致恐慌的成因,和媒体传播的危机信息多于真实现状一样,媒体的信息不足也会导致公众恐慌。在仔细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之后,我把信息不足的媒介恐慌重新命名为“媒介失语”。这一建议既完善了我的“媒介安全:在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之间”的理论模型,也为媒介安全体系的全面建成填补了最后一块空缺。
相对于研究思路的成型,研究材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要困难得多。在媒介安全的研究航道中,有一块暗礁是必须从旁小心通行的,那就是媒介管制。媒介安全并不是要加强媒介管制或审查,相反,媒介安全的主体是媒介,相比较于外部审查,媒介安全更接近媒介自律。
同时,我还必须解答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媒介安全不是要掩盖事实,相反,我在书中反复提及,实现媒介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其次就是研究立场,是站在媒体角度还是媒体管理者角度,或者受众角度,我认为我的立场是和大众传媒站在一起的,政府的媒介管理方式方法,各国都不尽相同,但原则和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维护社会安全。第三个问题,如何实现媒介安全?我的建议,始终是法律法规或者自律条例,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那就是合法的。我自以为找到了通向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的大门钥匙,如果有了媒介安全条例,那么就不能再有所谓禁令,也不能再用行政手段干预采访和传播,同时管理大众传媒也有了科学、合理的手段,媒体自律也不再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显然,仅仅通过一本学术书籍还远不能实现我的理想,因此,我想说,这本《媒介安全论》是起点,而非终点。我相信,政府、传媒和公众都可以接受的约束,反而是给予了约束之外的自由和空间。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想尽情地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邵培仁教授,这种感激是难以言表的,感谢邵老师十年来对我的关心、爱护、指导、教育和提携。今年是我们相识十周年,我希望能够用这本学术著作来感谢恩师对我的培养。我始终记得邵老师的话:“要把每一本新著当作自己的学术最高峰。”邵老师严谨治学、因材施教、高风亮节、为人师表,是我心目中的一代宗师和人生楷模。
其次我要感谢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的各位老师们。吴飞教授、李岩教授、李杰教授、范志忠教授、赵晶晶教授、胡晓云副教授、沈爱国副教授、邵志择副教授、韦路副教授等,还有张梦新教授、王哲平教授、卫军英教授、潘知庚教授、余潇枫教授、施旭教授等校内外诸多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同样获益终身。
感谢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的博士同学们,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同门的兄弟姐妹,友谊地久天长。
感谢我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十年成长的关照与支持。今年恰逢建校十周年,作为建校教师之一,倍感荣幸,同时也将此书作为礼物献给学校。
感谢我的学生们,无论是我在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带的硕士研究生乔新玉、林敏芳、李冰玉、傅正科、周骥、李飒等,还是宁波理工学院的本科生们,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和你们在一起让我永远年轻。
感谢浙江省社科规划办、宁波市社科规划办和宁波市社科院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本书也是浙江省规划课题《地方文化产业运营研究(06JDCB004YB)》和宁波市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G11-XK08)的主要成果。
感谢所有帮助过、关心过、支持过,或者怀疑过、打击过、漠视过我的朋友们,没有你们我可能早就停止了前行的脚步。
感谢我的家人,我敬爱的父母何亚雄先生和邵萍女士,他们都是教龄超过30年的教师,从事着和我的爷爷奶奶一样的职业。感谢相濡以沫的爱妻韩雪峰女士和可爱的女儿何沐沐同学,你们永远是我力量的源泉。
感谢传播学的诸位先贤,感谢你们创立了如此生动而让我着迷的学科,以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前辈们,感谢你们提供的学科养分,让我的研究永不满足且更加精彩。
2011年9月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