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视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电视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上不断探索着新的可能。在内容生产上,实现了从以节目为核心到以栏目为核心,再到以频道为核心的逐步升级,同时也完成了从以制作人核心到以制片人为核心的改革。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经营体制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创新。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内部的体制改革,打破了延续十几年的部门分割状态,尝试着以重大新闻报道为中心的大编辑部管理体制。这一改革在业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而此次大地震的发生,恰恰印证了这一改革的及时、正确与重要。正是由于这一体制的支持,才使得央视新闻中心在大灾面前从容调度,顺畅组织,如果还是处于以往部门分割的状态,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调度如此多的人员和技术设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入、到位是此次直播报道得以顺利进行的极为关键的前提条件。
3.大型直播经验的积淀
中国电视从初创以来,原始直播持续了若干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逐渐进入了录播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新的制作、发射平台的完善,现代电视直播技术逐渐成熟。1997年中央电视台在长江三峡大江截流、黄河小浪底工程、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中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此后央视有组织地进行了不少较大规模的电视直播。但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直播报道方面,由于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做到及时、即时、公开,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实践中,电视从业者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利用现代直播手段进行日常化的电视直播,特别是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直播,对电视媒体来说意义重大。美国“9·11”事件发生时,央视与境外的凤凰卫视相比,滞后了很长一段时间;伊拉克战争央视国际频道与凤凰卫视几乎同步进行了直播;而此次大地震特别报道,央视尽管在直播的时间上比凤凰卫视稍有迟缓,但直播启动后,不论是前方记者的规模,还是发出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权威性等都远远超过了凤凰卫视,显现出国家电视台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直播报道方面当之无愧的“国家队”的实力和水准。回溯起来,多年直播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春节前后“抗击暴风雪”大型直播的历练,都是保证此次特别直播报道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此次特别直播报道存在的问题
此次大地震的特别直播报道尽管取得了成功,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进行电视直播的组织和展开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是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完善,理应与其内容相呼应,在沟通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等方面应具有相应的预案设计。同时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又应当体现电视媒体的特点,在人员调派、后勤保障、技术支持、节目协调等各个方面形成富有电视特色的独特内容。在此次特别直播的组织展开过程中,尽管我们也看到以节目中心和频道为单位的应急相当迅即且富于效率,但是跨部门、跨频道,集结全台的力量,进行资源调配方面尚有一些差距,全台的资源调配还不够充分,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2.记者新闻伦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此次特别直播报道中,大多记者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爱岗敬业,忘我工作。如刚刚从珠峰完成奥运火炬圣火点燃直播工作未及休整就直接赶赴灾区现场的记者们,以他们高质量的报道令亿万观众信服而感动。许多记者与受灾群众同甘共苦,既参与报道,又参与救灾,为广大百姓交相称赞。但我们也看到,个别记者在大灾面前有违职业道德,没能坚守震灾报道现场;少数记者为了抢拍新闻现场而干扰了救援队的紧急救援行动;也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缺乏足够的尊重与关怀,“逼迫”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谈”所谓感受;还有的记者面对刚刚被救出亟须医治的重病伤员纠缠不休,接连采访,等等。这些都令观众感到不解,甚至不满。上述种种现象尽管是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的极少数,但却使我们看到当代记者面对此类灾难时的新闻伦理问题:在抢新闻与救灾之间,在满足观众知情权与保护被采访者隐私权之间,在纪实需求与被采访者情感需求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底线?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这些都值得我们予以反思。
3.记者报道的专业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次特别直播,记者大多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观众发出及时、准确而富有信息含量的报道。但我们也看到,有的记者面对现场,面对被采访者存在着若干水准不高的报道。如有的报道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的报道重复描述电视画面上已有的信息内容,缺乏足够的深度挖掘;有的报道只顾记者的自我表现,缺乏对观众所亟须了解问题的回答;有的报道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未知的、新的资讯的挖掘;有的报道语词陈旧、提问平平,缺乏基本的信息量。而在前方报道与演播室的互动之间,在不同的采访对象的设计方面,以及在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士的调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令人不满足、不解渴的问题。
出现上述问题,在如此大规模的特别直播报道中不可避免。从整体上看,央视的特别直播报道瑕不掩瑜,不会影响全局的成功。尽管如此,提出这些问题并予以反思也相当必要,只有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不断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五、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第一阶段的任务已圆满完成。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这一特别直播报道必然会转入新的阶段。总结第一阶段的直播报道,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坚定不移地加大开放度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最为国内外观众叫好的就是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前一阶段报道的成功充分证明:信息越开放越会获得安全。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进入第一现场,并完整全面地予以报道,既可以保证事实的准确,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有利于救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获得国内外观众的信任和信服,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流言、谣言的散布,有效地阻止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猜测,有效地回击恶意、敌意的诋毁。尽管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但毕竟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并不见得让所有国家都表示欢迎,来自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来自于文化的冲突,都使我们面临着并不乐观的国际舆论环境。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组织有效的信息传播,对我们将是一个长期的考验。此次央视特别直播报道以极其开放的姿态,向全世界报道了四川大地震的真相,不回避、不躲避、不封闭,全面开放,全方位报道,这不仅没有使我们陷于尴尬,反而使我们赢得了主动,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极大地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因此,坚定不移地加大开放度,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能够及时、透明、公开地予以报道,必将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2.自觉地增强媒体主体性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面对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各大媒体在报道内容、形式、视角等方面,如百舸争流,风格各异。中央电视台的稳健、持重、大气,彰显了国家级电视台的大台风范;凤凰卫视则秉持其面向全球海外华人的一贯追求,呈现出较强的国际化特点;上海东方卫视则以其地方大台的气度,呈现出前沿性和敏锐性;而四川卫视则因其身在灾区,而呈现出贴近性、亲切性的特点。电视媒体的主体性呈现,使电视观众可以多视角、多层面地观察、参与赈灾过程,同时也可以发挥不同媒体独特的功能与作用。而每一家媒体所拥有的不同特质的节目、栏目,不同特点的记者、主持人,也同样可以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围绕其特长、特点与特质,组织有特色的报道。主体性的增强,可以使媒体面对同样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呈现出鲜明个性,从而可以满足观众不同层面和视角的关注与需求。
3.不断地提高传播艺术水平
电视传播艺术,意味着电视传播主体对内容的创造性处理,要达到创造性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每个媒体的开放,另一方面也需要电视人的智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和提高品格。提高效率,意味着电视媒体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更应做到组织、运作快速、有效、有力;提高品格,则意味着电视媒体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应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何实现提高效率,这需要电视人克服重重困难,善于化解危机,变被动为主动,尤其在人财物的调配、节目的调配、时间的安排、报道时机的捕捉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处理;如何提高品格,则需要电视人拥有高超的专业素养,真诚质朴的情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此次特别直播中,不少记者、主持人眼含热泪地进行报道和评说,令观众深深感动,他们真诚的情感流露,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传达出电视媒体高贵的人文主义品格,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报道的感染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这场大地震,已夺走了我们数万个同胞的生命,成为空前的大灾难,以此载入史册。而几乎同步地关于此次地震的电视特别直播报道,也将因其空前的及时、公开,空前的规模和影响载入中国电视史册。大灾难令我们无比悲痛,但也激发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而此次电视特别直播报道令我们赞叹,令我们骄傲,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特色本土电视未来新的发展空间的探索与思考。在此次特别直播报道中,中国电视人以空前的责任感和激情,为尊严而战,为中国电视50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相信也期待着他们必将在中国电视崛起的未来的岁月里,为我们再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