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反差
以人物命运见证时代巨变,以两极影像凸现视觉震撼。
江源之上的一滴水,在青藏高原海拔6 621米的格拉丹东冰川淌下,它落下的一瞬便开始了一条大江的万里行程,《重上江源》一集中,圣洁的一滴水与20多年前《话说长江》中《巨川之源》的影像重合在一起,亿万年的岁月因此凝固。一条钢铁之路静默地穿过苍莽的“三江源”地区,在《生命的高原》中“青藏铁路”的通车与藏羚羊保护卓见成效为人迹罕至的长江源头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而《水润锦官城》、《水火山城》又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成都与重庆这巴蜀之地的两种城市性格。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新的直辖市,如同当地戏剧绝技中的“变脸”一样,这座性格火辣的山城也以魔幻般的速度生长、巨变着。
考古发掘将青铜器、彩陶美玉和对先民的猜想带到《青铜岁月》、《古蜀沉浮》等集中来。而先民对宗教和艺术的狂热以及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使得《话说长江》中《峨眉凌云》、《大足石刻》的影像与20年后《再说长江》中《大佛东渐》的影像美轮美奂。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浮现。《再说长江》为观众展现了整个长江流域宏大的社会场景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文化遗产”、“社会生活”、“重大工程”、“历史与地理”、“科学发现”、“考古揭秘”等政治、经济、人文领域,包括近些年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这个长江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长江的范围。
“用望远镜也用显微镜,也就是宏观与微观并举。”我尊敬的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朱羽君教授提到了两个感动她的“微观”细节,一个是真实反映三峡移民复杂情感的代表人物、56岁的船长冉应福,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冉应福的老家就在长江边上,房子正对瞿塘峡口。300年前,冉应福的祖先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来到四川。300年后,冉应福又按照政策,成为数以百万计的三峡移民中的一员。冉应福在安徽新家的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清朝兵乱填山川”,下联:“中华建设移平原”,横批:“反正爱国”。另一个就是讲到上海变化的时候,选取上海李惠英夫妇48年来所记的账本,从4分钱的冰棍到3万块钱的装修,从账本变化看到中国人一种务实的生活精神,和上海人生活的变迁。
三、《再说长江》的影像创新和突破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摄制组:
第一次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最新影像。
第一次用直升机航摄记录了海拔5,800米的大江之源。
第一次飞越万里长江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摄。
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演绎长江文明的源流。
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航摄全景展现长江生命脉络。
20多年的时间,只是历史中的短暂一瞬,那亿万年的时光自然造化而成的地理与风物只是岿然不动地静观这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它以人力造化而成的崭新标志却使得这短暂的一瞬充满了沧海桑田的意味,而长江,仿若一个巨变中国的投影。那些古老与现代、历史与变革、“亘古不变”与“万象更新”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使得《再说长江》中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来的这些“长江的最新影像”拥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1.用高清影像品质呈现最新长江影像
这是一次20年后重新纪录长江影像的历程。所以,最新的高清影像成为《再说长江》最主要的视觉方式和专业品质,影像带领我们忽而天上纵览蜿蜒流动的巨龙,忽而潜入水底细察沉睡了多年的中华古文明,带给我们美的、富有韵律的画面和独特的观照事物的视角,使得本片的影像语言如行云流水,流畅、有节奏感,更具音乐感,富有令人震撼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并使得本片的审美品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充满魅力的长江形象。
电视摄影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高清电视摄像机的使用,无疑是我们的编导和摄影师们感受最深的。它改变了我们的视觉观看方式,改变了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观察并且细细地去品味视觉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和审美享受;我们可以被纯粹的形式美感和优良的画质陶醉。这些,都是我们在《再说长江》中需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给观众提供的是平时或者是正常状态下,观众的视角无法看到的景象,而这些景象只有通过特殊的摄影手段才能达到的。比如:超长焦距镜头和超广角镜头的运用,这种奇异的景象,都是常人很少能体验的。所以,特技摄影的一些表现方法和手段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当然,卫星遥感拍摄、航测飞机拍摄、模型飞机拍摄、水下摄影等等,都为我们提供比较新的技术和这些新技术带来手段的新颖和创新。另外一方面,崭新的拍摄手段,也为我们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去抓取最新的素材、即兴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纵横万里,飞越长江
为了让所有观众能够从天空中俯瞰这条养育了无数子民的大江的全貌,《再说长江》摄制组万里长江的航摄之路,就是从长江之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开始的,此后的8个多月,历经250多航时,我们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对长江全流域的干流和支流进行大规模的航空拍摄,从空中记录下这条中华民族生命之河的完整影像。
《再说长江》在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使用高原型黑鹰直升机,在海拔5 800米的长江源头进行航空拍摄,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生生不息的大江之源和76条巨大现代冰川的壮丽影像。
第一次使用中央电视台自有的直11机型,对长江全流域的干流和支流进行大规模的航空拍摄。
第一次使用A109机型,对长江入海口和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进行航空拍摄,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下长江口最新陆地的壮观影像。
然而,要给万里长江拍一张“全身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我们乘坐“黑鹰”直升机终于展翅翱翔在海拔5 800米的长江源头之上,此刻,眼前壮美的景色令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几十条巨大的冰川从山谷中如巨兽的利爪般探出,汇聚成一条蜿蜒的通天河,这就是哺育了半个中国的长江最初的源头。而这也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采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新影像。
对于航拍摄影师来说,老天爷是最大的作梗者。在川江段的拍摄就让人十分头疼。这里一年365天,万里晴空的日子简直是屈指可数,机组和编导们只能无奈地盼望太阳能展露一下芳容,有时竟然一连二十多天都等不来一个晴天,大家等得心里直冒火,但却是无可奈何。
我们第一次像鸟儿一样从空中俯瞰长江,从姜根迪如冰川一路走来的长江,它的水或灵动温婉,或澎湃汹涌,它的气息或激扬清澈,或深沉莫测。经过了万里征程,长江在入海口展示出了它最为成熟豁达的一面,宽阔、平静、携裹着百川之水,投入大海的怀抱。在这里,它还留下了最后一份礼物——冲击岛。上游的泥土与养分被长江慷慨地赠予了这里的子民。当看到这幅壮观的景象时,作为一个出生并生长在长江边的人,我所能想到的,是对长江深深的崇敬和感恩,同时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位博大的母亲做点什么,让她永远健康地流淌下去。
3.高清三维动画展现长江脉络
为了全景展现长江生命的巨大脉络,《再说长江》摄制组在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取得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卫星遥感图。央视数码的制作人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结合高清动画技术,把一幅幅特殊的中国山水图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些高清山水图中,所有的山峰丘陵,都是根据卫星遥感数据的实际比例用三维动画绘制的,而滔滔江水则在其间奔腾穿行,在诗情画意中描绘出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长江流域的地理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片中还大量采用了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的方式,重现了古蜀文化中的三星堆的文明,武当山建筑建设的场景以及长江文明的源流。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播出,在社会上以及海内外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并在众多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热评,引发了全社会新一轮的“关注长江、关心长江、关爱长江”的“长江热”。
面对来自海内外的各种赞扬褒奖以及批评和不满,我们正在仔细地反思。
回想两年多来摄制组的兄弟姐妹们用身体付出的代价而成就的一部《再说长江》,我想,一直以来他们的付出,既不是为了看不到的名誉,也不是为了这一份并不高的报酬,而是为了一份长江情感的投入,一种人文精神传承,一种理想信念的坚守,一个电视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这些曾经在长江源头体验过生死之间的人们来说,《再说长江》能重新唤起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关注,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情感,给当今充斥浮躁奢靡的电视节目的荧屏带来一种大气、一种精神,就是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2004年8月至2006年7月,这是《再说长江》摄制组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的艰辛岁月,这是一群为了记录长江的热血电视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给予我的精神震撼和情感共鸣,我将永生铭记。
我们祝愿,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江依然生生不息,依然健康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