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800000066

第66章 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1)

■赵玉明

广播电视是20世纪问世的传播工具。中国的广播事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电视事业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对广播电视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经过近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众多教学研究者的悉心钻研,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学已逐步建立起来,成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一、从广播研究的起步到广播电视学的建立

从广播研究的起步到广播电视学的建立,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起步(民国时期对广播的研究)

1923年,上海最早出现了外国人办的广播电台,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广播电视台在哈尔滨诞生。在此期间,1924年8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曹仲渊的《三年来上海无线电话之情形》,是目前见到的中国人写的有关广播的第一篇专文。作者自称该文是“上海播送站之沿革史”。20年代末,国民党中央台编印了我国第一本广播年鉴——《中央广播无线电台年刊》收入了吴道一等有关广播的专文。

在国民党统治区,三四十年代广播事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对广播的研究进展迟缓。其成果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少数专家学者在其无线电史、交通史、新闻史著作中对广播的论述和记载。而关于广播的著作只有《无线电播音》、《广播常识》等几种常识类的小册子,此外,还有一些广播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另一种是国民党广播机构及其负责人(如吴保丰等)对广播事业调查所编印的专刊、专文如《十年来的中国广播事业》、《广播事业》等。第三种是少数作家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对广播节目的评述。1946年胡道静的《新闻史上的新时代》较早地涉及到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

在日伪统治区,40年代初出版了两本伪满《放送年鉴》(1939年版、1940年版)。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在延安诞生。在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温济泽起草的《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工作细则》中即提出语言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的三项任务,第一即研究语言广播,其次才是编写稿件、指导播音。解放区对广播的研究是同如何办好人民广播、总结经验教训以及介绍解放区广播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阶段:曲折前进(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对广播电视的研究)

从50年代初期至“文革”前,中央广播事业局先后召开的9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所形成的文件和有关负责人的报告、讲话、文章,是对广播事业发展的记述和基本经验的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广播电视理论、历史和业务研究的成果。在此期间,对苏联广播工作经验的研究和各种专题研讨会的举办,有助于推动广播研究工作的开展。1955年中央广播局创办《广播业务》,至“文革”前夕先后出版了百期,代表了当时对广播电视研究的成果及水平。1958年,中央广播局成立研究室,开始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广播文件、史料和译介外国广播电视材料,除继续承编《广播业务》外,还编印了《广播工作文献集》(一)和《广播业务译丛》3期。

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广播学院新闻系依照综合大学新闻系设置了新闻理论、广播史、广播业务、播音、文艺和摄影等教研室(组)并开设相关课程,在新闻学的框架内开始了广播电视的教学工作,并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研究工作。前述中央广播局原研究室也并入新闻系,继续编印《广播业务》和《广播电视参考资料》。大学新闻系设有研究室在当时仅此一家,副院长左荧兼新闻系主任和研究室主任。

在康荫、温济泽、高而公等“老广播”的带领下,一批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开始了广播电视的教学研究工作,并得到了中央广播局、中央电台及部分地方台的支持,短短五六年中初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编印成书的有《中国新闻广播文集》(上、下册)、《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大事记》(草稿)、《陕北台范文选》、《广播稿选》(第一集)、《新闻工作与语言》、《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毛泽东同志论宣传工作》、《大跃进广播稿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事业概况》、《社会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事业概况》等,未印成书的有《广播概论》、《中国广播史稿》等。

60年代初期受“左”的思潮影响,曾对一些教材作过错误的批判,影响了对广播电视研究的进展。“文革”前夕,《广播业务》停刊。“文革”初期,广播学院停办。“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泛滥,大批判横行,正常的广播电视研究中断,仅对延安(陕北)台的历史调查取得了新进展。“文革”后期,1973年广播学院恢复,教学研究工作重新启动。

第三阶段:恢复成长(改革开放以来至80年代末对广播电视的研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播电视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景象。1980年举行的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经验。1983年举行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的工作会议提出了立志改革、开创广播电视工作新局面的历史任务。

适应总结历史经验和开创广播电视工作新局面的需要,广播电视研究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以198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为标志,可以作为前后两个阶段。

1986年以前,广播电视研究除广播学院外,广电研究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广电系统外几乎无人专门研究广播电视。

1980年,广播学院进行学科调整,原新闻系重新组建为新闻系、播音系、文编系和电视系,并成立新闻研究所。结合教学需要,广播电视的研究开始突破新闻学的框架,向建立广播电视学迈出了第一步。此前,1979年广播学院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创刊,1981年新闻研究所创办《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1—1989)。由新闻系主持的解放区广播史调研工作开始,根据调研结果并经中宣部批准,从1980年开始,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由1945年9月5日更改为1940年12月30日。1983年7月,广电部政策研究室和北京广播学院等在长春联合召开了第一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座谈会,《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写工作启动。1985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年鉴》编纂工作启动。1986年,广播学院、广电部政研室先后在北京、庐山分别召开解放区广播史讨论会和首次广播电视学研讨会。

1986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在北京成立。温济泽在大会发言中建议把广播电视研究从新闻学的框架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的广播电视学,并形象地说,在新闻学母体中孕育的广播电视学已经成熟,欢呼广播电视学婴儿的诞生。

80年代后期,可以说是广播电视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其标志性事件有: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并组建了第一批专业研究委员会(现已增至30多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省级学会并组建若干研究委员会(组);该会主办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于1987年创刊,并主持编写《中国广播电视学》;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由广电部主持编写的《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下册)于1987年3月出版;

——根据国务院决定,由各省级广电厅局主持的本地广播电视志编纂工作启动;

——北京广播学院有关系所主编的第一代原创性广播电视教材(1986年)和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辞典(1989年)问世;

——北京广播学院、广电部政研室主编的首卷《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年版)于1987年出版;

——一些综合大学的新闻院系开始设置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央三台和部分省级广电局、台成立研究室或(广电)史志办公室。

第四阶段: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对广播电视的研究)

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批以中老年为主的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兼职的广播电视研究队伍已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的研究从分散、个体为主逐步走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课题性研究为主;广播电视科研成果已初步构建起广播电视学的框架,学术论著的评奖活动已走向规范化。1992年召开了全国广播电视研究工作会议,2000年国家级高校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在北京广播学院建立,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

第一,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广播与电视”列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范围内与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在“广播与电视”范围内列入了“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包括广播电视采访、写作、编辑等)”、“广播电视播音”和“广播电视其他学科”等三级学科:同时在“文艺学”学科范围内将“广播电视文艺”与戏剧、戏曲、电影等并列为三级学科。

第二,1997年3月出版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其中《新闻学》章节内论及广播电视研究时称:“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进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理论方面还比较薄弱。”(见该书第690-691页)

第三,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在艺术学一级学科的范围内首次列入“广播电视艺术学”。

第四,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本科生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类”内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并列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改称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同时在艺术类内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

第五,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复旦大学将广播电视学列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的学科、专业”之一,该校徐培汀教授主编的《20世纪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已将广电学列为独立学科加以评述。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至此,广播电视有学、无学之争,已告一段落,广播电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地位业已确立。

二、广播电视学的界定、对象和学科体系及其特点

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

就广播电视传播活动来讲,大致包括传者(广播电视台)、传什么(宣传、节目、编采播等)、用什么传(技术设备)、怎么传(管理)以及受者(听众、观众)等诸方面的内容。据此,广义的广播电视学应包括广播电视宣传学(广电新闻学、广电文艺学等)、广播电视技术学、广播电视管理学和广播电视受众学等。

狭义的广播电视学指建立在新闻传播学基础上的广播电视学,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广播电视实务研究、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以及某些交叉性的学科(如广电心理学、广电法学、广电经济学、广电广告学等)。

也有学者将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分为五大分支学科,即广电节目学、广电受众学、广电传播工程学、广电管理学和广电史学等。

还有学者认为,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广电节目为中心,分为五个层次,即:

第一层次广播电视节目研究——广电节目学(采、编、播、导或广电新闻学、广电评论学、广电文艺学、广电播音学、广电广告学);

第二层次节目的制作和接受研究(广电人才学、广电受众学);

第三层次广播电视台研究(广电管理学);

第四层次广播电视系统研究(内部纵横关系、体制、运行机制等也属广电管理学);

第五层次广播电视与外部(国内、国际)环境关系的研究(广电社会学、广电文化学、广电法学等)。

以上五个层次的研究均含有基础理论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历史研究三个方面。

以我从事广电史教学研究工作40多年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广电史的研究既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广电学研究的基础。在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建立过程中,其史学研究往往走在其他分支学科的前列。

衡量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来讲应有三个条件,即:

第一,是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第二,是否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三,是否能与其他学科划清界限。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的广播电视学的特点有三:

第一,时代性,我国的广播电视学形成于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适逢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

第二,实践性,广播电视学应是源于实际,高于实践,而又能指导实践,办好节目,吸引受众,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综合性,广播电视学的研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如: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文艺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以及某些自然科学如传播科技等的诸多方面。它的研究过程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的结果。

同类推荐
  • 教师礼仪修养

    教师礼仪修养

    本书主要包括礼仪基础知识、教师仪容礼仪、教师仪态礼仪、教师服饰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教学教育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内容。
  •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师职业素养阅读丛书:教育政策与法规》中穿插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及延伸性思考和阅读,对于教师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很有帮助。
  • 中国生存启示录

    中国生存启示录

    这是一本面对现实如何生存的启示录,一本发现人生智慧、追寻幸福生活的指南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培育健康价值观”为专题的心灵励志书。作家、教授梁晓声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钱学森之问,使得教育的问题更加凸显。如何站在历史、人生和全球的高度,找准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作者基于大量教育教学实践和案例,结合我国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措施和普遍认识,结合自身理工科学术背景,采用工程过程、方法,结合人从婴幼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提出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教育工程设计的核心原则、主要目标、体系框架、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在教育工程中的作用,并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热门推荐
  • 三生三世锁画狐妃

    三生三世锁画狐妃

    一朝穿越成狐狸,被拐婚,遇大神,抱大腿,求包养,尼玛为么不早告诉她大神其实就是披着仙服的人渣。在大神的“悉心教导”下,某女练成了‘节操没底线,无耻没下限’的绝世武功。某天,她拿着一个结实的金栗对卿谨墨说:“小卿卿帮我咬开。”卿谨墨拿过金栗咬开给她,她高兴的抱了他一下:“还是你厉害!丸丸(她养的灵宠)咬了半天都没咬开。”说完一边跑一边喊丸丸:“丸丸快来吃,给你弄开啦。”……白小狸!!!
  • 心神剑

    心神剑

    究竟要强到什么地步,才能天下无敌?究竟要强到什么地步,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究竟要强到什么地步,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剧情大改动中···)
  • 不断红尘

    不断红尘

    如果成仙需要斩断情根,那么我不成仙又如何,我王云一生为爱修仙,到了最后却要斩断情根,既然如此,我就走出一条我自己的路,踏破这天地规则,做红尘之仙。不断世间烦琐事,红尘之路悟人生……
  • 替我妹妹娶老婆
  • 变身在校园

    变身在校园

    大学校园内尴尬变身生活,各种古怪时间,羞死了羞死了
  • 圣缨学院之美好的时光遇见你

    圣缨学院之美好的时光遇见你

    她是A市某集团董事长的千金,在C市却要在冰淇淋店当服务员,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本书里揭晓)别人恶搞她,她用同样的方式还击。她考试成绩好,长得美,多才多艺,还聪明,有点小腹黑,不过内心很脆弱,她一举成为学校的大明星(一开始是被人损,后来才名副其实),还获得了珍贵的友谊......
  • 我的桃花劫

    我的桃花劫

    深山走出来的纯洁少年,为了适应都市生活,开始打工的生涯,可怜的纯洁英俊少年很快便被各种女神纷纷来骚扰,是桃花运还是桃花劫呢?敬请期待……
  • 养蒙金鉴

    养蒙金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邪君盛宠刁蛮女

    邪君盛宠刁蛮女

    一朝穿越某女见某妖艳男子,惊叹之余说道:“祸害,真是祸害,为了避免天下少女相互残杀,我收了你吧!以解救众生。”某男,听完,脸色难看至极,看着某女说道:“丑女想的美,本邪君可是天下第一美男子,其是你想收就收。”片段二,某妖艳男子,当众人的面看着某丑女宠溺地说道:“娘子,天色已晚,我门回去休息可好?”某女微微一笑,说道:“你是谁啊!我一丑女怎么呢过配你天下美男,我看你是认错人了。”某女话音未落,某男直接伸手抱起某女,离开。留下众人一脸惊愕。
  • 佣金王

    佣金王

    “小子,这个世界妖兽异族都快被杀绝了,古墓遗迹都快被盗空了,天材地宝都快被挖光了,我劝你别当修炼者了,学点别的不好吗,比如……珠宝炼化,怎么样?”“也行,但是你还是得教我点防身的手段!我可是主角,我光靠鼓动宝石可闯不了世界!”“你不知道自己骨骼惊奇,练什么都没天份吗?”“你是作者,随便给我开个挂不就行了?”“嘘!小点声……让路人甲他们知道了多不好。你让我考虑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