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600000008

第8章 电视传播艺术:一个学术命题的新的整合(1)

——“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一

■胡智锋

电视传播艺术,存在于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中。它既是一个学术名词,又是一个实践活动领域;既指向电视传媒,又联结着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经过40余年的历史积累,中国电视传播艺术收获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面对“信息时代”各种媒体的竞争角逐,面对加入世贸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生存环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新的变化,如何从技术、社会、思维各个层面上,如何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视角上,来制订、设计出科学、有效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策略与战术,是摆在中国电视理论和电视实践从业者面前的十分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电视传播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将是完成上述任务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力图对“电视传播艺术”这一学术命题进行新的理论梳理与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电视传播艺术”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它所依托的理论与实践根据何在?换言之,我们之所以提出“电视传播艺术”这一学术命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我们探讨“电视传播艺术”的前提。正如许多学者所言,提出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比解决问题也许还要重要。那么,就让我们在展开“电视传播艺术”这一学术命题的全面论述之前,去到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的世界中作一番巡礼扫描,去看一看那里事实上存在着怎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提出,并需要我们去寻求“电视传播艺术”的解释与解决。

1.电视实践:两种传播内容的对立统一

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所有电视观众的面前,这就是:电视荧屏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传播内容——“非虚构”的与“虚构”的。所谓“非虚构”的传播内容,通俗浅白地讲,就是电视荧屏上那些“真”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事情、情形的记录与再现。而所谓“虚构”的传播内容,通俗浅白地讲,就是电视荧屏上那些“假”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世界中并未发生,而是人为编制、编造出来的故事、情节与情形的创作与表现。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传播内容——“非虚构”的、“真”的与“虚构”的、“假”的,也带来了生产这两种内容的电视从业者完全不同的电视实践状态或电视工作状态。“非虚构”的、“真”的传播内容的生产,需要到现实生活世界中即时地、及时地、迅疾地去捕捉并记录、再现;而“虚构”的、“假”的传播内容的生产,则需要从现实生活世界中跳出来,用充满情感的想象,重新构筑出另一个“世界”,这需要创作激情、灵感、想象力,是人为编造的“表现”。

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传播内容、两种不同的电视实践或电视工作状态,相互对立、对峙,但却又有机地被统一在一种电视媒体、一种电视生存环境与生存空间之中,组成统一的“信息传播链”,呈现于同一的电视荧屏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从传播内容自身来看,除了典型的“非虚构”和“虚构”类内容外,是否还存在着中间形态的传播内容,即同时包含着“非虚构”与“虚构”元素的传播内容?

2.从传播方式来看,“非虚构”与“虚构”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传播内容,是遵循着各自的规则在运行,还是遵循着一种统一的规则在运行?

3.如果有一种共同的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能将这两种不同的传播内容和谐地编排在电视传媒之中,并构成统一的“信息传播链”,那么这种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应如何表述?

从电视具体实践来看,除典型的“非虚构”和“虚构”类内容外,的确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的传播内容,如果说电视新闻是典型的“非虚构”类传播内容,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艺术作品是典型的“虚构”类传播内容,即同时包含着“非虚构”与“虚构”元素的传播内容,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如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等大量节目,都应属于中间状态的传播内容。而“非虚构”类内容的“虚构”元素的渗透,和“虚构”类内容的“非虚构”元素的渗透,也日益成为一种现实存在。

正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非虚构”类内容与“虚构”类内容各自有其遵循的一般规则,如素材和题材来源,传播者的生产和创作特征,产品的形态、构成特征,产品的传播形式及特征,电视观众在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特征等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毕竟又是在同一种电视传媒,同一种电视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同一个电视荧屏时空中被传播着,必然会形成二者共同遵循的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等,这不仅是由于传播内容的相互交融,也是由于电视这一传媒自身历史形成的传播规则、思路、方式、方法,在逻辑上的、现实中的统一性、一致性所致。

至此,我们有理由确认这样的事实:在电视具体实践中,存在着“非虚构”和“虚构”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传播内容,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传播内容却又生存在同一种电视传媒之中,在同一种电视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同一个电视荧屏时空中被和谐地编排在一起并被传播着,因此二者必然有着交叉、共融的区间领地,有着共同遵循的规则、思路、方式与方法。如果将典型的“非虚构”的内容归并于“传播”部类,将典型的“虚构”的内容归并于“艺术”部类,那么二者交叉、共融的区间领地,共同遵循的规则、思路、方式与方法则可以被统一表述为“电视传播艺术”。换言之,“电视传播艺术”在电视具体实践中,对应着将“传播”与“艺术”打通的那些内容,对应着使“传播”与“艺术”和谐统一在电视传媒中的那些共同被遵循着的规则、思路、方式与方法。

2.电视理论:两种研究思路的对立统一

与电视实践中事实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传播内容相对应,电视理论事实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与“非虚构”类传播内容相对应的是电视新闻和电视传播学,与“虚构类”传播内容相对应的是电视艺术学。

电视新闻学以“非虚构”的电视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所谓“电视新闻”,目前比较一致的界定为“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传播学则相对宽泛,有人将电视传播学界定为“研究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而电视传播则是“电视从业者使用电子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的活动”。

电视艺术学则是以“虚构”的“电视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所谓“电视艺术”,比较集中地被界定为“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电视新闻学对应着“非虚构”的“电视新闻”,电视艺术对应着“虚构”的“电视艺术”。电视传播学虽然没有明确指涉,但从其基本内容与倾向来看,其所说的“传播信息的活动”中的“信息”基本还是指的是“非虚构”的新闻类传播内容。于是,两种不同的电视研究思路便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既然是“非虚构”的传播内容,那么其基本研究思路必然从“事实”为起点,以“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等为标准追求。

电视艺术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既然是“虚构”的传播内容,那么其基本研究思路必然是从“创作”为起点,以“创造性、独特性、情感性”等为标准追求。

不同的研究起点,不同的标准追求,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则。而且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难以沟通。

但这两种表面对立的研究思路,毕竟又面对同一种传媒,从上述界定中我们看到对于“现代电视传媒手段的运用”是其基本前提。这样,以下一系列问题又被提了出来:

1.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与电视艺术学之间是否存在着中间、交叉地带的研究对象?

2.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与电视艺术学有无共同的研究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

3.如果存在着中间、交叉地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共同的研究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那么这种研究应当如何表述?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与电视艺术学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中间、交叉地带。如在电视新闻学中,有电视新闻的采集、选择、编辑、编排的技巧、技艺,报道的艺术化处理等;电视传播学中有传播符号的采用、传播模式的运用、传播的主体控制、传播的议程设置等;电视艺术学中则有电视声画语言的运用、电视艺术创作的角度、结构、方式等。

简单地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部分是两种不同研究之间交叉、中间的研究对象:其一,技术、技巧、技艺层面:不论是电视新闻、电视传播抑或电视艺术,都要研究如何运用、采用电视独特的视听、声画符号或语言去完成一个电视产品;其二,传播主体层面:不论是电视新闻、传播的“报道者”,还是电视艺术的“创作者”,都要研究传播主体与产品、媒体、社会之关系,包括传播主体的视点、角度、角色及情感态度、思想立场等对产品成果、媒体形象及观众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三,传播效果层面:不论是“非虚构”类内容,还是“虚构”类内容,都要面临借助怎样的传播时机、采用何种传播方式、突出何种传播内容,进而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这类命题。因此,两种不同的研究在以上几个部分应当是有相当交叉、融合、一致的研究对象的。

有了中间、交叉的研究对象,是否应当进而形成关于这一共同研究对象统一的研究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呢?我认为一方面两种研究各有其相对独立、不同的研究规则,但并不妨碍在这一中间、交叉地带,采取相对统一的研究规则及思路、方式、方法。

如果说从电视实践方面来看,“非虚构”类内容——电视传播、“虚构”类内容——电视艺术之间,存在着中间、交叉的地带领域——电视传播艺术的话,那么从电视理论方面来看,在电视新闻学、电视传播学和电视艺术学两种不同的研究之间,存在着的中间、交叉地带领域的研究,则可以被表述为“电视传播艺术学”。

3.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建立在“电视媒介现实”基础之上的中介研究

构架一个完整的“电视传播艺术学”学科框架并非易事,本文只就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上面已经表述的事实,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是与电视实践方面事实上存在着的两种传播内容的对立统一、与电视理论方面事实上存在着的两种研究思路的对立统一紧密相连的。

如果再进一步进行概念的简化,或进行进一步简化的概括,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研究的性质应当如何表述呢?

电视传播艺术研究既然包括了“非虚构”与“虚构”两类不同的传播内容,那么可以将这两类不同传播内容概括在一起的,便是电视屏幕上所呈现出来的电视的“媒介现实”。

所谓“媒介现实”,正如有学者所言,“是指媒介正日益扩大而不是缩小我们的见闻……媒介带给我们的是经过它转述的世界,而不是现实本身”。英国与美国的传播学者们经过各自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社会现实建构理论”,台湾学者王石番认为,“客观现实反映到媒介上,变成了‘媒介现实’,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了一种与现实差距很大的‘社会现实’,并形成……‘一场戏剧性暴力事件’的舆论”。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在对功能主义的关于媒体的观点进行批评之后,援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提出:“媒体不再被看做不偏不倚的传送信息和思想的工具,现在许多争论涉及到媒体在向公众传播新闻和娱乐活动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变和阐释现实的”。

以上观点角度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就是:媒介制造的现实不等于现实生活中原生形态的真实,而是制造了一种“媒介现实”,而这种“媒介现实”在信息时代却往往担当起比真实、自然状态中的“现实”更具影响力的责任与角色。

本人于1991—1992年间也曾在电视美学的研究中,为电视屏幕真实——生活原生态真实(现实生活本身)——艺术真实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所困扰,后来以“多重假定的真实”和“生活真实感”(介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之间)来予以表述。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的表述与电视的“媒介现实”也是相通的。

而电视屏幕上被编排在连续不断的“信息链”中的传播内容,不管它们是“非虚构”的,还是“虚构”的,抑或介于二者之间的,它们共同构筑起来的,则是电视的“媒介现实”。至于这种“媒介现实”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或与艺术创造的“艺术真实”之间呈现何种关系,作何种评价则是另外的问题了。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中国·电视观众节纪实

    中国·电视观众节纪实

    在这本书里,讲述的是一个电视节庆活动,展示的是一群电视人组织创办的大众娱乐活动。我们汇编它,是因为这里记录了浙江广电集团举办中国电视观众节的生动历程和精彩瞬间以及他们对于推动和创新大众文化的全新认知和不懈追求。我们的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被仰视的。它集国家政治、现代技术和精英文化于一体,登高远播,凌空独步,传入千家万户,引来万人空巷。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它的影响面、渗透力和关注度是以往任何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置身于这种居高临下的精英文化之中,执着辛劳且乐此不疲,沉醉其间而陶然自得。
  •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本书内容: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讲述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 播音主持艺术论

    播音主持艺术论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末世进化之门

    末世进化之门

    末日降临,摆在叶明面前只有两条路,进化或是……死亡!
  • 殊途未归

    殊途未归

    木冉说过你难道就不能不走你难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丢下我你难到不会听我一次对不起我太自作多情对不起是我不好对不起我并不知道对不起我爱你
  • 燕灵

    燕灵

    有时候我经常想,我为了什么在活着,但活着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活着,因为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比你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让你去追求,可以让你去热爱,可以让你去不顾一切到死那天!---借助一首歌曲的读白,由一只小燕子引发的灵异搞怪故事开始啦!
  • 心会告诉你

    心会告诉你

    可能就只有一眼可能就只有一瞬即使我们可能不是同一类人即使我们从未见面但我,就是这么喜欢你
  • 教坊记

    教坊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破空展望

    破空展望

    这个世界本来是没有路的,只不过走的人多了形成了小径,小径渐渐的衍化成了大路。一路斩荆棘、踏白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生存、繁衍。
  • 迷雾传说

    迷雾传说

    身怀玄门五术!山、医、命、相、卜!本以世间称霸无敌!怎想奇闻异士众多!吸血鬼家族!降头师!僵尸旱魃!狼人家族!苗疆巫蛊!东北野仙!正统道家!鬼妖之物!超级特种兵!冷血杀手!吉普赛预言家!雅玛后裔!古武世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50万年前,一支名为“藏象生命体”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它们发现这里是茫茫宇宙中罕有的生命天堂;这个星球的陆地、海洋、天空,充满着美丽、丰富、不可思议的生命。它们决定留下来。时至今日,这些外星生命仍然寄生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它们是经络与灵魂的混合体,它们让人类对宇宙深处的秘密有着神秘的感知——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北冥曾有鱼

    北冥曾有鱼

    人这一生,到底图个什么?为了名、利、权、财、性?还是……只是快乐罢了?亦或者说,是奋斗?疯癫一世,归于尘土。老来,不如闲摆一局棋。静等来人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