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600000025

第25章 文学与传媒艺术(1)

■张晶、于隽

一、引言

在大众传媒成为社会文化主导因素的今天,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命运究属如何?这是近年来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当美国的希利斯·米勒教授发出了“文学的终结”惊世骇俗之语,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国内一些著名文艺理论家的反驳,却又不能不使我们忧心于文学的命运与未来。视觉图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审美方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流溢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符号美感和浅表华采,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了几欲取代文艺理论的核心观念。于是,“文艺学的边界”也就成了令人争论不已的问题。文学理论队伍中的很多学者,也将“文化研究”当成了自己的主业。文学似乎已经成了被人怜悯的“明日黄花”。但是,如果要坦然地面对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状况,建设和谐的文化体系,内在地、客观地认识文学和传媒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理性出路。

如果以为在当今时代文学扮演了与以往时代截然不同的角色,直白地说是从“骄傲的公主”沦落到了“丑小鸭”,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评价,或是出于对于文学命运的判断,或是出于对文学的怜悯和固守,我们觉得都还停留在“皮相”的层面。宣告文学命运的“终结”或怀疑它存在的合理性,固然是夸张有余;悲壮地坚守文学的原有疆界,为文学今天的风光不再而痛心疾首,其实也是底气不足。我们的看法是: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借传媒艺术的风帆达于天下所能达之处,从未有今日这样传播之广;传媒艺术以文学为内蕴,为运思之具,得到了深刻的滋养。文学不同于传媒艺术,二者自然不可混同,但是互补共济,却有美好的前景,事实上也是如此!

二、文学的属性与其形态变迁

当今电子传媒已成为媒介的主流,更多的人醉心于电视和网络的世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受到强有力的挑战,文学的生存和发展都似乎成了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

雅克·德里达声称:“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这种可怖的预言,已经在我们这些从事文学研究的人的心头罩上了乌云,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学命运的思考。而在我们看来,文学并未因为电子传媒的大行其道而面临灭顶之灾,但却由此而产生了其存在形态的重要变化。

从米勒的方式来看,似乎文学的危机是与其赖以传播的印刷文化让位于视觉文化的产物,并且由此而打破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二分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颇有价值的看法。从我们这个时代回望:文学的传播方式,当然是以印刷业的普遍发达为前提的。在米勒看来,文学似乎是与印刷技术共生的,印刷文化的主导地位让位给电子传媒,文学也就走到了末路。米勒说:“印刷技术使文学、情书、哲学、精神分析,以及民族独立国家的概念成为可能。新的电信时代正在产生新的形式来取代这一切。”如果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是有它的客观依据的。文学作为主要的审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印刷文化而发达的。但是,如果认为因为电子传媒的盛行而终结了文学的命运,并且连同文学研究的时代也成为了过去,这就未免对于文学的本质特征及审美属性理解得过于褊狭与浅表化了。在这里,我们愿意用赞成的立场来引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茵加登的话:“印刷品(被印刷的文本)不属于文学的艺术作品本身的要素,而仅仅构成它的物理基础。”无论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实都是文学的载体而已。

我们所要指出的是,其一,印刷文化并非是电子传媒可以取代的,印刷作为传媒在今天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的产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要以印刷品的方式传播与保存;即便同样是图像,通过印刷或是电子传媒,给人的感觉并非全然相同的;其二,文学的发生远远早于印刷术的发明,其生命也不会因为印刷文化的式微而“寿终正寝”。从文学的基本属性来看,文学是与人类情感的存在相始终的。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在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终结的断言,我们是持明确的否定态度的。如果说电子传媒的广泛运用,使文学的存在形态发生了与传统的文学畛域殊异的变化,文学在当代的传媒中与其他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共生性,这是我们的认识;而如果认为文学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无论如何也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如同童庆炳先生所言:“这里我们必须给出一个个不会终结的过得硬的理由。这理由就在文学自身中。在审美文化中文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场域。这种审美场域是别的审美文化无法取代的。”这种审美场域,童先生的理解是:“文学独特审美场域的奥秘,还在文学语言中。”“这里所说的读者阅读欣赏的时候,所领会到的不是文字内所表达的意义,而是文字之外所流露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意味。”“唯有在文学所独具的这个审美场域中,文学的意义、意味的丰富性和再生性是其他的审美文化无法比拟的。”这也就揭示了文学的语言美感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也使我们悟解文学能够永久存在的理由。

从文学的发生来看,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因为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原有的某些文学样式,在电子传媒时代淡化或边缘化,这是一个事实;但它并不能证明文学的没落与终结,倒是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开宗明义的一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名言,颇能道出当今时代的文学存在状态。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其特殊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描绘客观情境。

茵加登称这种以审美价值为其主要价值的纯文学为“文学的艺术作品”,并说“文学作品首先指美文学作品”而作为“文学的艺术作品”,语言文字的形式美感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和媒介都无法取而代之的。古人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情性”可以泛指人的情感,而“吟咏”则是指通过语言的音韵之美加以抒发和表达。这可以推而广之地表述文学的一般性特征。即便是叙事性的文学创作,也同样是要有语言的美感的。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便是对语言的美感要求。

文学创作不是人们的自然语言,而是语言的审美化。无论是叙事性的语言,还是抒情性的语言,都是通过语言的修饰,使之产生美感。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认为“文”作为“道”的外显,与“天文”、“地文”之美一样,是以语言美感而成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的。刘勰的《原道》篇,是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深刻阐明,也揭示了文学是以语言美感来抒写情性的性质。《原道》篇又说:“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炳耀,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才,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也是从史的意义上指出文学是语言美感的自觉。由此来看文学,则文学并无“终结”的理由。无论大众传媒如何盛行,视觉图像成为人们的普遍审美对象,语言美感的追求,并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弭,恰恰是因文化发展而深化。即便是今天这样的视觉文化成为主要的文化类型,文学也没有失去它的魅力,而是以更多的新样式展示着生命的光韵。

文学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途径并非只是阅读,而是通过阅读,而产生视觉和听觉的两类意象。这一点,恰恰又在传媒艺术中得到了最为现实的搬演。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为欣赏者创造出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视像,无论叙事或抒情者皆然。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称之为“表演”。他所说的“表演”,其实就是根据作品的语言文字基础而在头脑中形成视听的审美意象的过程。杜夫海纳说:“作品正是要求表演才能把自己呈现为审美对象。所以我们这里讲的是真实性,而不是现实性。作品的现实性是指它根据表演与否而所是的东西;作品的真实性是指它想要成为而通过表演恰恰成为的东西:即审美对象。”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视听美感是综合在一起的。刘勰在论“情采”时指出文学意象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形文”和“声文”,都可以视为文学作品内在审美意象物质性的审美要素。“形文”主要构成视觉美感,“声文”主要构成听觉美感;“情文”,乃是指交织着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精神性机理。在刘勰看起来,意象的物化,不仅是以文字构形,将心中的视像传写出来,同时,还应该有和谐悦耳的声律,这是意象审美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换言之,刘勰认为意象的审美要素不是一维的,至少是形、声二维的。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正是揭示了意象的视、听二维性质。我们今天的传媒艺术是声画的综合体,视觉图像必须配合以声音美感。文学中的语言美感,对于传媒的视听美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大众传媒艺术难道是扼杀文学命运的罪魁?因为大众传媒的盛行而使文学放逐于无家可归?我们当然不作如是观!但问题是对于文学在今天的存在形态要有一个新的观念。如果仅以传统的文学样式是否还是大受人们青睐作为尺度,那就只有慨叹文学的式微了。而如果以语言美感作为文学的根本属性,就不难看到文学在今天的文化舞台上大展身手。其实,问题不应该是这样的提法,因为文学压根儿就不存在终结的问题。但是,文学在以电子科技为技术条件的大众传媒时代变换了很多“身形”,也许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形态了。其实,这对文学来说并非是“第一次”,自然也非“最后一次”。以中国古代而论,古近体诗曾经是人们最主要的审美方式,而从近代以来,它们早就退居其次了。小说在其初起被视为“旁门左道”,现在谁又能否认小说作为文学的主要样式的地位呢?传媒艺术的盛行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文学的存在形态较之以往大有不同,传统的文学样式有些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淡出了,而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又凸显出来,这些新的文学样式基本上都是与传媒艺术融合在一起的,但又不可以忽略它们的文学属性。如电视剧本、综艺晚会的解说词等等,都可以视为新的文学样式。

三、传媒艺术与文学的审美运思

传媒艺术,指大众传媒系统中以电视传播方式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创作、作品与接受的总称。它所包括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视剧、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戏曲、电视散文、小品、综艺晚会、MTV,甚至广告也可以进入此列。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借大众传媒以传播之,却由此而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该样式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效果的新质。比如MTV,传统的音乐主要是以旋律之美诉诸听觉,而MTV则是通过画面来表现那些美妙的歌声和乐曲所供人想象的内容。

电视舞蹈,突出了电视传播适合于舞蹈的某些方面,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传媒艺术是以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为其基本元素的,各种艺术形式进入大众传媒系统,一方面得到了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必然产生与原来的效果不尽相同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统一于传媒艺术的总体性质的。大众传媒成为当今时代最具能量的传播载体,同时,又有着整合统领其他艺术样式的重要功能。

大众传媒无疑是以通过视觉直观来取得其最大化的审美诱惑的,当然与视觉图像相配合的音响也是其重要因素。视觉文化在当今的文化格局中占据了首屈一指的王者地位,以电子技术乃至数字化技术为其基础的大众传媒,自然是始作俑者。但是真正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图像,却不可能是纯然感性的和表层的,必然有着内在的意蕴和灵思,有着叙事的逻辑,也有着语言美感的框定。大众传媒不可能只是依靠无逻辑的图像来获得受众的,而是要以内在的灵思和叙事逻辑来结构图像。从这个方面来说,文学对于传媒艺术而言是须臾不可离开的。文学是必须运思的,而这种运思是以内在视像作为基本元素的。大众传媒在很多时候是以直观的图像来传达这种运思的,或者说大众传媒的图像表现是以文学的运思为其联结方式的。尽管时隔千余年,刘勰关于“神思”的论述,仍然是非常能够说明文学的运思性质的,其云:“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同类推荐
  •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初中生”?什么是“初二现象”?“面对压力,家长该走出哪些误区”? …… 张凤兰与其教育团队将通过八中初中部十余年的教育探索为您自己作答。本书不仅体现了北京八中初中部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了现今初等教育的发展。本书可以视作学生初中三年学习与生活的指南性读物,对于广大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旅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旅

    以文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南北文化之差异,用思想的方式探触当下人群内心之秘境。一个新疆人向南方的生活转变及再扎根的现实遭际,一个诗人离别空旷边疆进入喧嚣沿海的精神疼痛史。本书系作家丁燕汇聚两年南方生活经历,倾情写作而成的一部真实鲜活的非虚构佳作。
  •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家庭研究

    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
  • 泉州湾大讲堂

    泉州湾大讲堂

    内容包括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的“民间信仰与两岸交流”、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的“两岸关系纵横谈”、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的“‘三规划两方案’与福建经济发展愿景”、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斌的“微博与生活”、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莹的“企业用人的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泉州师范学院原院长黄子杰的“领袖素质——卓越人才应当具备的潜质”、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的“国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参与两次南极科考的戴聪杰教授的“南极科考和海洋文化”等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了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
热门推荐
  • TFBOYS公主王子邂逅

    TFBOYS公主王子邂逅

    3个天才MM,臭味相同,建立黑白双道灵魄宫。她们有智商,有身手,有容貌。从韩国到中国她们叱咤风云,自此认识几个帅到人神共愤的GG后,就是有些人偏偏和她们作对。不就是跳街舞赢了,却被人迷晕威胁毁容。在酒吧里逗留一下,又突然冒出一个人拿着枪指着她们,口口声声说要报复!最郁闷的是,她们连吃个午饭都会被人袭击........
  • 重生黄金年代

    重生黄金年代

    一场醉酒,让陈风回到了98年,98年的世界网络才刚刚兴起不久,摆在陈风面前的一切网络就像没有开发过的处女地一样,让陈风沉迷。人们可以说我狂,那是因为我有狂的底气,我有狂的资本。——取自《陈风自传》
  • 闲云遇鹤

    闲云遇鹤

    君本闲云一朵,奈何偏遇野鹤!妾乃异世孤魂,闲云岂能牵绊。一步步,被逼着从深山到江湖,从乡下到京城,鹤本独行,喜高空有云,从此.......
  • 三年义务兵

    三年义务兵

    我是最后的一批三年义务兵,从农村中走出来,投入到部队的大熔炉,认识了山南海北的兄弟,同吃一锅饭,同扛一面旗,流血流汗不流泪,嬉笑怒骂见真情,从新兵到老兵,从老兵道别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别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只想说,我当的这三年兵,很平凡,很平淡,但很有意义······
  • 沙上的真理

    沙上的真理

    爱惜每一个来到你生命中的万物尘埃。沉淀下来,像一粒沙子那样沉淀,直至听到海洋的呼吸和咆哮。诗歌一直跟着我,尾随我,我们是尘世间最大的爱和被爱。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贵妻难求

    贵妻难求

    莫轻舟是新进三流小演员,大多数时候是温顺好欺的绵羊一只,其实心里很有主见,诸事清明。睡得不好的时候有起床气,谁的帐也不买;童山,新晋偶像明星。因为合作拍戏,对莫轻舟一见倾心,再见衷情。拍完戏,两人就被自家粉丝组了CP,他们干脆顺势而为,经常在公众场合出双入对。反而激起了莫轻舟亲如长兄的竹马---陆远航的嫉妒之心。他混沌多年,直至如今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轻舟根本就不是什么兄妹情谊,而是爱火滔滔。然后,咱们的陆大总裁就开始了一段艰难又纠结的追妻之路。
  • 大内保镖

    大内保镖

    学的一身好武艺,卖于帝王家。警校学生张钦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本古拳残章,从此便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
  • 千年孤城待雪纷飞

    千年孤城待雪纷飞

    幼时相遇,他10岁,她5岁,她在雪地里发现了重伤昏迷的他,便施手救了他。长大后再次相遇,他20岁,她15岁,他在雪山上偶遇遭到雪豹围杀的她,本不愿多管闲事的他被她到坚毅和不屈所折服,出手救了她,可惜,他们彼此都没有认出对方。当他们真正认清各自的内心,却因身份的束缚而被迫分离。萧寒醉:画儿,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放开你的手,永远不会。奚堇画:上穷碧落下黄泉,你若不弃,我定不离。只可惜,这一次,我要食言了。
  • 圣道主宰

    圣道主宰

    万圣大陆,圣道为尊;圣人之下,皆为蝼蚁;儒道、琴道、剑道、魔道,持圣之道,四道争锋;少年古天剑道之灭族遗徒,得万圣图,习万道精法,世界暴走;剑道峥嵘,儒学浩荡;圣道之中,我为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