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的媒介视角
■隋岩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每一种新的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出现,都丰富了艺术得以呈现的形式,进而引发了艺术本体的变革,即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使艺术本身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艺术的表现及其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其被承载的媒介:钟鼎文的价值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字记载了殷周秦汉时期的文化,甚至更因为这些文字是被铸造在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甲骨文的价值当然在于它保存了史前文化,但更在于使保存流传得以实现的媒介是不易获取的甲骨。关注传播媒介与艺术形态演变之间的历史呼应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传播学视角。
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
首先,媒介与它所承载艺术的形式密切相关。媒介工具形式决定着艺术的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呈现方式又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的形式,是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媒介对艺术形式的意义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媒介决定着艺术形式,媒介即形式。
如此,媒介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就会不同。不同媒介有着不同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即不同的符号系统。媒介不同,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不同,即符号系统不同;符号系统不同,信息则变。如小说和电视剧这两种相关相近的艺术形式就有着两种截然不同恒定联系的抽象系统,有着两种相去甚远的符号系统——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和电视媒介的画面符号。即使是有着相同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乃至细节(如小说和据其改编的电视剧),由媒介不同而导致的符号系统不同决定了二者艺术形式的不同。同样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故事,小说《红楼梦》和电视剧《红楼梦》的存在方式、对受众的影响力、传播效果截然有别。所以,不能脱离媒介工具形式而单纯考察艺术形式,否则电视剧艺术就成为小说艺术的一个简单的延续,而忽略了二者各自独特的媒介特性,及其引发的创作、传播、接受过程。
其次,媒介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艺术的内容(讯息)。正如麦克卢汉断言的:“媒介即讯息。”所谓“媒介即讯息”,其含义是:不仅媒介承载的内容是讯息,决定内容呈现方式的媒介本身也是讯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讯息(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内容如何被传播与被接受,即媒介也决定着内容。换个角度说,内容(讯息)本身只具有势能,势能要通过接受才能转化为动能做功,即只有被接受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讯息,而决定如何被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媒介,什么样的媒介引发什么样的传播与接受。这与洛特曼的思想遥相呼应:洛特曼认为,不仅语言承载着内容,结构也潜在地承载着内容,结构即讯息(内容)。媒介首先是形式,形式与结构密不可分,根据洛特曼的观点,结构承载内容,那么媒介也是内容的组成部分,甚至决定着内容。
媒介不仅是讯息的“容器”,也是内容之所以如此自我生成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媒介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讯息本身)。一句话,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不仅决定着内容呈现方式(形式),也决定着内容本身。
旧金山大学校长早川博士的论文《媒介并非讯息》驳斥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观点,施拉姆在他的名著《传播学概论》中也回应了早川博士的观点,认为讯息是讯息,媒介是媒介,媒介不是讯息,“谁能争辩说判断肯尼迪总统逝世消息的影响主要是看它是由电视、广播、报刊传播的还是由口头传播的,或者争辩说,关于肯尼迪的消息同有关家务的连续片所起的不同影响主要是因为人们是通过报刊得知那条消息而连续片则是通过电视看到的?”其实不然,倘若申奥成功的消息不是全体国人同时通过电视获得,在讯息到达前的那一刻不是全体中国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而是第二天、第三天每个人通过不同渠道分别获得,如施拉姆所说,有人是通过读报纸,有人是听朋友说的,那么这个消息是否还有集束力量?是否还有那么大的震撼力?同样是申奥成功这个讯息,如果它的震撼力减弱,那么讯息本身的存在方式就改变了,2001年7月12日的夜晚就不会成为永志难忘的狂欢之夜了。电视媒介的现场感、声像传播的真实感、直播的即时性,是这个讯息得以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媒介不仅决定着讯息的形式,而且书写着讯息的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施拉姆等人笔下的“讯息”是指消息的内涵,而麦克卢汉的“讯息”则指科技的形式。亦不然,我认为二者的“讯息”概念都是指消息的内涵,否则麦氏的思想就不会石破天惊了。“媒介即讯息”是对内容独尊、内容包打一切的反动,强调的是媒介的科技形式既影响着传播的形式也影响着传播的内容,这从另一面让我们认识到媒介之所以决定着艺术的本体性存在,是因为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
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及接受过程
媒介对艺术的决定性影响,还表现在媒介改变着艺术的创作过程、传播过程及接受过程。艺术的创作过程、传播过程及接受过程又影响着艺术本身的存在方式,即媒介的传播与接受方式是以该媒介为载体的该种艺术形态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多年前已被宣判为夕阳工业的广播近年来在北京地区的快速发展,就是由于广播媒介的传播方式非常适应于在交通高度拥堵的城市中开车时以听为主的接受方式。
张艺谋拍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拍到一半胶卷用完了,全体摄制人员只好停下工作等待从县城里送胶片来。如果当时张艺谋是用数码摄像机在拍摄,就不用等赶着送来的胶片,媒介就会改变创作过程。当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过程创作方式或传播与接受过程时,也必然改变艺术的呈现方式。不是因为足球比赛本身的好看使电视传播的收视率得以节节攀升,恰恰是因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接受特性成就了足球比赛——将临门一脚的精彩、进球后的狂喜、失球时的掩面而泣、球迷虔诚的热泪、教练失态的懊恼等等画面,通过近景、中景、远景、长镜头、变焦、蒙太奇、慢动作、催人泪下的音乐等等手段,把无数美妙瞬间组合在一起,造成直观感、现场感、多人同时接受等。当我们慵懒地半躺半坐在客厅沙发里一边做着其他事情,一边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电视时,我们已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艺术的接受方式与我们蜷缩在书房的沙发里静静地捧读长卷的那种接受方式截然不同。看电视似乎可以更随意些,可以多人同时收看,可以边聊天边看;而很难想象几个人同时读一本小说的热闹场面。北京东直门内簋街餐厅的火爆,正是得益于众人可以聚在一起吃着喝着同时观看电视足球比赛。有学者认为,电影美学是静观美学,电视美学是评议美学,网络美学是互动美学。这种区分首先是因为承载三种“美学形态”的媒介各有其不同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接收特性不同。
这种区分方法无疑也是以媒介的传播及接受过程为出发点。新媒介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艺术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使其原有的样式、风格、类型乃至整个形态和传播活动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亦即艺术的创作过程和传播接受过程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又改变了艺术自身的存在方式,使其获得独特的传播魅力。
媒介决定艺术魅力
正因为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正因为传播与接受过程的优势,使得以新媒介为载体的艺术较之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艺术,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力量,抑或说,媒介的力量决定甚至超越着艺术本身的魅力。名著改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电视剧《红楼梦》比小说《红楼梦》更凄婉动人吗?电视剧《水浒传》比小说《水浒传》更引人入胜吗?支持电视剧收视率的是媒介的力量。小说比电视剧显然更富于审美蕴含,报纸新闻也往往比电视新闻更具有深度,但是,当我们无奈地屈从于“世界是电视的反映”时,并非意味着电视承载的艺术内容绝对优越于文字、广播等其他媒介承载的艺术内容,而我们却很难相信“世界是报纸的反映”或是“世界是广播的反映”。对于“世界是电视的反映”这种颠覆传统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多个学术侧面予以阐释、评价,但其中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这句话形象而准确地描述了电视这种媒介本身的力量。小说《红楼梦》可以凭借文字产生的想象而使读者生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但是如果对世界杯足球赛的描述也单凭文字,让读者通过文字去想象比赛现场激烈拼杀的火热、千钧一发的危急,当然远不如电视图像带给观众的如临其境的直观感现场感。解说员的解说再精彩,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的目的和原因,正常的足球迷不可能关闭电视而打开收音机。文字媒介的魅力是引发联想,回味无穷;电视媒介的力量却是直观感、在场感。“杨柳细腰,樱桃小口”不过引导着我们对昔日美女的想象,而电视画面中的美女主持人、美女演员、美女歌星,却直观真实地展现着当代女性的风姿。正如詹姆逊所指出的:“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他媒介中所含有达到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