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受众,必然涉及对于电视剧的“接受”原则与规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有过一些思考,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愿就教于方家。
一部电视剧需要被受众认同和接受,这是它的价值的根本所在。而怎样才能够被受众认同和接受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把握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这样说可能有点远,但我觉得这是很本质的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一再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他把二者比作一个铜板的两面。这个比喻既简明又深刻,非常朴素,但是反复想来会觉得非常有道理。我们能不能这样去概括认识:科学和艺术是有共同特点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特质。其本质的不同大体上可以认为,科学揭示的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而艺术更重要的是揭示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那么如果致力于把对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和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的把握进行一种有机的融合,是否将有利于电视剧的生产和推出,并使之进入到受众的内心,发生一定的作用,并从而产生艺术的审美魅力呢?因为,人的情感固然是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但是人的情感总体上离不开喜怒哀乐,这里面就有它的必然性,由必然性而产生它的典型性、规律性。电视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情感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就越有普遍性,就越能够应和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其艺术的生命价值就会越加久远。这能不能看做优秀电视剧作的一种标识呢?
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文章《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我已学习过十几遍,如今依然在学。他指出:“人类第一流作家的文学或艺术,多半是所谓‘雅俗共赏’的。”
他又进一步用一句话作出解释,“不但是在文艺价值方面是属于第一流,就在读者及鉴赏者的数量方面也是数一数二的,为其他文艺作品所莫能及。”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质量与审美者的接受数量,这两条是缺一不可的。宗老还举出例证,国外的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以及歌德的诗歌、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等等;中国的李白、杜甫的诗歌,施耐庵、曹雪芹的小说等等。由此他认为这样的一流具有相当的通俗性;但这样的通俗性并不妨碍本身价值的伟大、风格的高尚、境界的深邃和思想的精微;其奇特之处在于它们不拒绝通俗。宗老的论述使我联想到李政道先生所讲的科学与艺术之不可分割的关系。受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人间性、普遍性;这种人间性和普遍性,构成了人类文艺作品的典型性。宗白华先生还告诉我们,一切所谓典型的文艺,都下意识地有几分适合于一般人,即“俗人”和“常人”。我想,我们的电视剧受众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俗人和常人;他们对艺术的欣赏有自己的要求,这种要求便是艺术的普遍性和人间性。这里涉及创作电视剧根本性的定位问题。我们的受众正是一批“常人”,是最广大的常人。如宗老所说,这样的常人是天生朴素的,没有受到过艺术教育与理论的、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义与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当然,这些普通人、常人并不等于外行,他们抱着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但不一定浅薄的口味来欣赏艺术。
他们正是古往今来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接受者,一切文艺创作家的作品得以传播与保存,也还得靠着这些无名的常人。因此,我们的电视剧创作首要的便是符合于他们生活的、审美的需求与趣味。在我们的受众调查中,关于“您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数据显示:选择率(可选多项)由高到低依次为娱乐占53.8%、消磨时间占45.1%、获取资讯占36%、掌握时尚潮流占25.5%、宣泄增进情感占18.4%、满足好奇心占17.2%、增加聊天话题占9.4%、解决生活难题占4.5%。其中明显的选择是前三项。这些数据大体上可以代表或反映着广大受众的收视取向,因而将有助于我们对电视剧生产的规划和策划。关于“哪些因素对您收看电视有影响”,数据显示影响因素(可多选)由大到小依次为:随意选择见好就看占48.3%、因习惯收看占34.9%、因偏爱收看占31.2%、因推荐收看占26.7%、因电视预告收看占24.6%、因报纸评介收看占23.8%、因名剧精品必看占23.7%、因片名或片头吸引收看占22.6%。这8项之中最多是见好就看,数量将近一半;习惯与偏爱皆超过1/3;其他则相差不大。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数据表明18-24岁者因名剧精品必看占48.8%,这将是我们电视剧生产面对的今日和未来最重要的受众群落,因此在选题策划时尤其需要着力关注。同时,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受众年龄越低,越凭感性收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则趋于理性,直至养成一种收视习惯。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一个重要依据。想来有趣的是,宗白华先生的理论文字涉及到了各个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舞蹈、雕塑、园林、建筑等等,却把电影电视空下了,我曾玩笑说:老人家给我们留了口饭吃。用宗老简明理念给予我们的启示和面向1000余位不同层面受众进行的调查数据,来思考我们的电视剧生产和传播,我想也是合适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常人的宇宙观是一切宇宙观的基础,常人的艺术观是一切艺术观的基本形式。如果可以这样看,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一个观点:我们要“以常人为本”来策划、创作、生产我们的电视剧,传播我们的电视剧,推动我们的电视剧,发展我们的电视剧。
四
常人——受众要看的艺术作品里面需要有些什么内涵呢?以我的理解,其一,他们要求的是生活和生命,是真切的生活与生命体验。大量描写现代生活的优秀电视剧,固然具有贴近普通受众的特点,使他们感到亲切而感动,并由此做出收视选择;即使古装戏,其实仍然在切合着常人的生活体验。不论是描写康熙还是雍正,受众要看的还是符合于他的体验的内涵。同时,仅仅只有切身体验的生活范围还不够,他们更需要生活体验范围以内的生命表现。为什么常人相信花能解语?为什么常人相信西风会在树林里叹息?花朵本是大自然的一种生命现象,如何能解语?而西风又哪里会在树林里叹息呢?正是常人赋予它们以生命的意识,是他们对于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生发了生命的感悟,才会这样地去接受、去认同,以人性的内蕴赋予万物。我想,我们的电视剧也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审美特质。在我们的受众调查中,关于“怎样的电视画面使您在频繁调台过程中停留”,数据显示“事件现场直播”选择率最高,占52%。这证明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在最真实的现场、以最鲜活的传播手段——直播出现,因其距离观众最近,而最受观众的关注。这也说明受众需要与自身生命体验最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因素。
其二,常人——受众要求艺术作品具有独特性。也可以说,失去了独特性,作品就失去了基本的艺术品格。当然,独特性将展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前些时观看由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导弹旅长》。这部电视剧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我仍认为它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正在于它的独特性。它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了在高科技条件下“科技强军”的时代特征、新型高科技装备的训练方式、未来战争的状态。它不仅是军事题材的新突破,而且包含着故事情节与叙事手段的新突破,人物形象塑造的新突破;它以具有独特光彩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智商的现代军人群体,面对丰富复杂的矛盾冲突展开剧情,构成了色彩斑斓又正气凛然的军营独特景观,因而让观者为之动容。
在我们的受众调查中也有相应的数据显示:关于“您对某部电视剧感兴趣的原因”中“情节比较吸引人”居第一位,占76.3%;以下为有明星者,占40.9%;画面造型漂亮占31.1%,与《导弹旅长》给予我们的感受可以相互印证。当我们对于部分受到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作进行分析时,便会发现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既要求现实、要求贴近,同时,还要求奇特、要求奇迹。人们在看一部作品的时候,既要求这部作品能够和他的生活体验勾连起来,同时,还要求有奇妙的审美愉悦。为什么好莱坞号称“梦幻工厂”,为什么它能具有占领全球影视票房的垄断性?在它那里观众常常能够感受到幻想的瑰丽奇特。那种充满幻想与憧憬的瑰丽、奇特的神光,是人们想象之中的、却又不能达到的。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引起了广大受众的热切关注。看过后有人问我:你有什么感受?我说:由于其中非常强烈的、突出的视觉冲击力而获得了审美愉悦;但是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其中到底有多少内容,故事到底有多少层面,这些就另说了。个人的体验,也可以印证常人对于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既贴近他的生活,又有奇迹的发生。由此也说明独特性是一部电视剧获得广泛认同的一个必要前提。
其三,常人——受众的艺术欣赏还要求一种极致性。这里的极致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品要力求深刻,要通过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够开掘出常人生活里带有普遍性的、被常人认同的典型境界;二是作品要足够“尽情”,特别是在重要段落或关键时刻,创作者要不吝笔墨、生气贯注,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使高潮部分真正能够引领全篇,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充分满足受众的欣赏欲望。在调查问卷中,受众观剧的选择数据:“特级制作的视觉奇观”占32%、偷拍镜头占29.1%、天灾人祸情节占29%、角逐格斗场面占23%;而男女亲密画面仅占19.3%、温馨家庭场景仅占16.9%。这些数字亦可说明一定的问题。在这方面,好莱坞影片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往往在不需要铺排的地方一笔带过,而在关键部位大书特书。在观众觉得无计可施之时,它却一波三折、闯关夺将,把戏做足而绝不凑合,赢得受众的喜爱自在预料之中。反观我们的电视剧作,有的开头好,结尾弱;有的开头弱,结尾好;还有的中段差,出现“塌腰”现象。从这些地方就看出了编剧、导演艺术水准的高下,节奏把握的优劣,剪裁手法的得失,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关键时刻达到淋漓尽致的“极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探寻的正是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与科学在于对自然宇宙普遍规律的探寻,实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