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000000066

第66章 做泥土,还是做尘土?

——忆韦素园

曹瑞涛

韦素园,安徽霍邱人,生于1902年6月18日,逝于1932年8月1日,生前系未名社主要成员,译有果戈理中篇小说《外套》、俄罗斯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等,他的英年早逝,为中国文化界留下一段深深的遗憾。

在韦素园的墓记上,鲁迅先生写道:“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也许短短几行文字还不足以表达先生心中的惋惜之情,于是在1934年10月上海的《文学》月刊第三卷第四号上先生又专门撰文纪念,以排忧思。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散着惆怅情绪的文章,我们今天才能于脑海中形成一个依然有些模糊的韦素园的形象。

鲁迅先生与韦素园相见得缘于翻译,当时先生正编印两套小丛书:《乌合丛书》和《未名丛刊》,前者专收创作,后者专收翻译,二者都由北新书局出版。然而时风偏爱创作不喜翻译,所以《未名丛刊》显得格外冷落,偏偏韦素园愿做这寂寞之事,希望把国外文学介绍到中国来。于是,李霁野将韦素园推荐给鲁迅先生,哪想到韦素园的“野心”其实大得很,他居然一接此任就私下和李小峰商量要把《未名丛刊》从北新书局移出,自己组织一批人马建社单干,此事最后竟也成了,于是社名就袭了丛刊的名字,称为“未名社”。

在鲁迅先生最初的记忆里,未名社不过是破寨中一间窄窄的陋室,而韦素园则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与未名社其他成员一样,他的笑影也是少的,往往给人留下很难交往的坏印象。不过真正和韦素园接触过,便会发现他绝不是一个恃才傲物、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所谓他的“冷漠”,不过是因为终日埋头于艰巨的事业之中,便顾不上交际中的客套,加之又生活在一个百忧并至的时代里,有志气青年多是有些火气的,况且韦素园也走得也太早了,远没有活到应当豁达些的年龄。

笑影少,不讨人喜欢还是小事,关键韦素园还有个致命的缺陷:“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故而“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1925年8月因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闹学潮,北洋政府下令停办该校,易名为“北京女子学院师范部”,9月新校长林素园带着军警走马上任,韦素园对此厌恶之极,甚至在给鲁迅先生的信上说:“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与此同时,在未名社的编稿工作中,他又因压了向培良的稿子与高长虹吵得不可开交,此事在阅历丰富的鲁迅先生眼里未免有些太激动了,因为“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希罕”。

然而韦素园却很认真,不但写信给鲁迅先生详述原委,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想到这份“愚”来,先生不禁会长叹一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拚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

果不其然,扛着如此多的忧患,人很快就垮了,只留下一些作为先驱的译作。因为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同时也不愿装扮成大家的模样,所以“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然而,他一生却贯彻了未名社成员之根本精神,这精神并非什么雄心和大志,只是愿意切实、点滴地做些实事,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自新尽一份力量。犹如一个普通的铺路人,虽然不如工程师般高瞻远瞩,却专心挥锤砸石,于路的每寸延伸处洒下辛勤汗水。正如鲁迅先生所评,韦素园虽“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韦素园的本性属于未有天才之前的泥土,用来铺成长道,等未来的天才踩着他们,登堂入室。

在许多人眼里,作为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是尽人可为的易事,然而真要做起泥土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要把人身上的“土性”变成泥,就得和上水,水之性“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之谓“上善若水”。因此,若是想成为未有英雄之前的泥土,便“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

再者做“泥土”除了要求一个人具有不求闻达、默默奉献的精神外,也须大环境为人们营造些安定、平和之境,消解掉急不可耐的功利气氛。如若世风急躁,便有可能蒸干人身上的“水性”,把那份“土性”烤得越来越燥、越来越轻,最后飘飘然飞起来,成为一粒尘埃。如果一国人心都是如此,那么整个社会就如积着厚厚尘埃的田野,任何一阵轻风拂过,都能令满原尘土飞扬、迷人眼目。尤其大片尘土旋起之时,野马飘风,气象壮观,不明底细者怕会猜烟尘后面藏有何等庞然大物,其实不过阵风罢了。若无这尘土,阵风吹过,本可以沁人心脾,令人抖擞,可现在却迷了人的眼,脏了人的脸,吸到肺里伤了人的身体。

由此说来,韦素园实为不幸,那个时代的中国早失了古唐的壮健、从容,甚至“同治中兴”时那点残剩的沾沾自喜都消散无迹。时运不济,民情低迷,谈何大国风度!

社会上下,唱响一出戏,踢进一粒球,下赢一盘棋,赚上一点钱……再加上一句洋人的夸奖(大抵也是礼貌性的),便足以引来掌声一片,让人沸沸扬扬地兴奋好一阵子。每件小事都被吹得神乎其神,仿佛民族振兴就得靠这些东西。像韦素园般主动“打湿”了自己,沉在路面上的“泥土”并不多见,甚至做“泥土”还要付出比寂寞自守更大的代价。当时未名社被军阀忽封忽启,里面的社员忽捕忽放,甚至连阅历颇丰的鲁迅先生都搞不懂“这是怎么的一个玩意”。除此之外,未名社的工作也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内部财务屡陷困境,最终勉强支持亦不可能,只好无形解体。一群优秀的青年,欲默做实事而不得,反而飞扬的尘土风光八面,引人眼目,也难怪好激动又疾病缠身的韦素园会悲愤难平、抑郁而去了。

鲁迅痛惜韦素园的早逝,多年来他亲眼看着许多甘愿牺牲的民族健儿真就被那黑暗的长夜、躁动的世风给冷酷无情地吞噬掉!死在枪管下的,还能唤起几个人的觉醒;死在一片争名夺利的喧嚣下的,则被人忘记、忽视,甚至被人嘲笑为不通事务,活该倒霉!鲁迅断言:“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

韦素园君逝世至今,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少能在哪个书店里找到他译的《外套》,然而若没有他,没有未名社里那一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可能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今天。当我们重新捧读鲁迅纪念韦素园的文章,追念斯人,总是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也引起一阵阵伤怀,但愿追思的泪水能打湿不安的心,让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平静地化成未有天才之前路面上一片实在的泥土。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张鸣杂文集。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观察、分析中国政治体制与官僚制度,评论当前官场风气与时事风气,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
  • 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

    法学教育价值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走向

    在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世人所瞩目。这种现象的发生源于法学教育自身的巨大价值的存在。本书以法学教育价值为研究视界,以高素质法律人的培养为线索,集中地探讨了法学教育传授、整合与创新法学知识,训练和提升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培育法律职业道德,培植法律信仰等方面的价值。
  •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本书是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人文社科项目和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本书尽量做到有理论有实际,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希望能在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童兵自选集

    童兵自选集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热门推荐
  • 嚣张宝宝:总裁爹地不好惹

    嚣张宝宝:总裁爹地不好惹

    红粉雕玉琢,肤如凝脂,天真烂漫,可爱无比,圆圆大眼一眨,谁能抵挡?机场中,两个六岁粉雕玉琢的娃儿,故作不小心撞进一群看似黑道人物群中,只为目睹亲生爹地的庐山真面目。顺手从男人身上摸走手枪一把,钱包一个。她,神偷门专门培养出来的神偷之一——乔沫沫,七年前十八岁刚出道便偷回了两件大宝贝,今年六岁的乔贝儿与乔小楠。
  • 太一御道

    太一御道

    天地开,太一成。战神轮回,混沌重归!看谁能执掌诸天,御道太一!
  • 白雪一枝梅

    白雪一枝梅

    江湖.武侠.风起时.雪也住.几度风雪.几度情.江湖上的奇事怪事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 妖后倾城,素手执天下

    妖后倾城,素手执天下

    她一生三嫁,灭了三个国家。她是一代妖孽,素手翻云覆雨,然,她的心却在风雨中飘荡……他们给她万千宠爱,然而,她最终花落谁家?
  • 琉璃漫影

    琉璃漫影

    任务限时?不服抹杀?穿越强制?No,no,no!这么严肃干嘛,生活这么美好,干嘛冒出来个杀神指挥者系统?无限穿越嘛,就该轻轻松松的。当然,这些,主角们可是不知道的。……次元的乱入,各种力量的疯狂碰撞,那宇宙之上爆破之后诞生的,究竟是极度的光芒还是永恒的暗夜?无形齿轮缓慢转动之下,牵引而出的漫影又将去向何方?(唔…对外这么说就好啦。)
  • 万里红妆待君归

    万里红妆待君归

    迷离的是谁的眼眶,恍惚间看见你,你是从亘古走来,还是?从未离开……
  • 异世重生:独宠

    异世重生:独宠

    他后宫佳丽三千,却为他抛弃这后宫,他为人冷漠,却独独宠爱他。他不惜背上昏君骂名,也不放开他,只为博他一笑,他曾说一生一世只宠他一个。他从21世纪穿越过去,女友的背叛让他不在相信感情,他决定以后不再动情,却还是被他攻破防线。他说你不要背叛我,也不能不要我,我一旦爱上了,就不会放手,除非你不要我。他说这一生只爱你。
  • 灵育

    灵育

    虚空古树,由千年之前的虚空灵帝栽种而下,没有人知道古树的用处,更没有人知道为何虚空灵帝要种下此树。但自古树长成的那一刻,古树的枝干竟将原本只有到达灵帝境才能跨越的各个世界相互连接,使得原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千万种族有了联系。虚空古树也成了世界中心,成了万族相争之地……一名少年,出身在与古树相连的某一世界,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人为的指引,踏上了修炼者的道路。面对世间的无数强者与可怕的森林法则,他决心要打倒眼前一切敌人成为主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寻找传说中的‘原罪’……
  • 天轨

    天轨

    命运之手会将怯懦的人永远镇压在人生的低谷,也会将坚毅的人推上人生的巅峰,我要苍穹由我审判,我要风云为我而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