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仅仅只是一位新闻主播
我对新闻播音员不感兴趣,即:演员阅读新闻的风格——它降低了新闻价值,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知道在念着什么,当他们在进行采访时,就只是阅读由别人写好的问题。这是错误的,新闻应该由记者报道——他们更具可信度。
Harry Radliffe,Bureau Chief,CBS NEWS
这一标题,引导我们对“硬新闻”主播的职业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超出只是“新闻播音员”的职业素质又是哪些呢?Andrew Boyd这样解释道:“一位电视新闻播音员通常仅仅是一张好面孔,并且普遍的误解就是,一位新闻播音员仅仅是在一档新闻节目开播的十分钟前走进演播厅,拿起稿件对着摄像机阅读,但这并不能传递进一步的真相。”播音员的这种状态,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大家称之为“肉喇叭”的“播音机器”型。他明确地指出改变这一状态的基本点是“电视新闻主播通常是经验丰富的记者,他们已经在报业或广播经过锤炼,并且经历了作为一位电视记者的洗礼。他们转向主播的状态,就如同他们已经被大家所熟悉的在电视屏幕上报道新闻的感觉一般。”这就非常鲜明地提醒希望担任主播工作的人们,必须具有丰富的记者“现场摸爬滚打”的从业经历的铺垫。因为只有如此的经历作为积累,主播们才会“如同大多数的记者一样,新闻主播被期待沉迷于新闻,天天沉浸在新闻中。他们被要求处于当天事件之中并能够理解其背景,从而在进行时事的直播时就不会形成困难。”
而具有丰富的记者经历后,坐在主播台上时,并不意味着对新闻的采编工作就完全不参与了。相反,主播的记者状态、气质与心态,还是要依靠参与相关的新闻采编程序来保持的。为了更具体地表明这一点,Andrew Boyd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在重要的日子,你试图要很早地到位。你实在是需要参加所有的采编播活动,彻底地投入。参与那些关于他们计划采访谁的讨论会是很重要的。然后,人们提供进行采访的所有理由,并且这一讨论会可帮助你明了你应该准备的部分。
——国际新闻网新闻主播Trevor McDonald
所以,Andrew Boyd建议道:“在那些一天播出好几档新闻节目的电视台里,新闻主播与团队一起更新他们的播报内容,并帮助建立其自身清楚的身份。这一过程,部分涉及对新闻报道的重新写作,以适应他们的个人风格。”经过如此的要求,一位出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主播就会真正做到新闻人本身应做到的事情。这样,Andrew Boyd用以下的文字来总结“硬新闻”主播已不是仅仅“播音机器”的意义所在:
总之,一位主播必须具有可信度。受众必须相信他或她正在说的什么,并且他明白所播报内容具有的意义。人们有这样的印象,一些英国的新闻播音员不太理解他们的报道内容。当人们看见一位新闻主播被一档电视测试竞赛节目邀请参与做着回答“对与错”的事时,对于具有些许志向的大多数美国记者来说,这是那种他们永远不会去做的一类事。那些好的新闻主播首先将他们自己视为记者。
——Paul Cleveland,Assignment Manager,ABC NEWS,London.
显而易见,在收音机里出声的、在电视屏幕上露脸的“硬新闻”主播,既不是如在影视剧中塑造角色的“明星”,也不是参与各类娱乐演出的“艺人”。他们只是庞大的新闻行业里的一个职业位置,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员。是他们的工作特点,使他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但是,并没有演艺人员的“明星”般的“光环”。如果他们有令受众欣赏和尊重的“光环”的话,那只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辛苦工作,把最接近事实的真相传递给信任他们的公众所形成的效果。这是唯一令他们走进公众视野并得到认可和欣赏的原因。
第二节对外英语广播“硬新闻”主播的心理态势——告知新闻事实
坐在新闻主播台上的主播,总体给受众的印象是:他们是新闻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的标志。但是,如何把并不是主播亲自在现场采回的新闻,以“我知道”的可信度、真实度告知给受众,就涉及到了主导其整体状态的心理态势——“告知新闻事实”。
此处的心理态势之所以主导着“硬新闻”主播的状态,是因为它是由“态度”和“语气”构成的。当主播清楚自己的职业特点和责任后,就会以客观的态度播出需要传递的事实,而此时的语气就是自然、中立且坦然的。如果把主播的职业角色理解为:“我得让观众觉得漂亮或英俊、时尚或风潮”的话,那么,受众看到的就是一位想塑造角色的演员“粉墨登场”了。如果再加上使用过于修饰的、话剧演员般的声音播报新闻内容的话,就失去了受众期待的新闻自然属性了。当然,干净的声音,可以使受众听着不费劲,这就足够了。如果声音过于动听,恐怕还会令人觉得是“艺术化的华贵”有余,而少了“朴实自然可信”的真实。
有这样几段在“西方”业界从业多年的“硬新闻”主播的体会,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在广播电台里,洪亮的声音传递权威性。事实上,这样的声音会经常不注意播音员的外形。一位声音形象为宽肩膀、经验丰富的并且是黑肤色英俊的英国新闻主播,现实中却是一位戴着眼镜的、矮胖的人。
广播节目的特点决定了如此的传播效应,但是,今天的广播及电视台已经很普遍地使用集采编播于一身的节目主播了。虽然是在十七八年前笔者有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批这类的主播,但对当时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简称:华广)所秉持的国际视野与前瞻性,在今天看来还是被极为欣赏和效仿的。那一时段的从业积累,真是令笔者受用一生!Andrew Boyd下面介绍的情况,就是笔者当年在“华广”的工作风格:“有些大的电视台雇用主播仅是因为他们阅读新闻的能力;而有的电视台寻找那些在播出中能够很好地阅读新闻的记者,并且能够在播出结束后又可成为到处奔走的记者的双重身份。”他还介绍道:“大多数的广播电台期待他们的新闻主播能够重写新闻社的稿件以及其他更多的工作。英国广播通常坚持广播人是能够处理多样任务的——包括进行采访的、有经历的记者。节目《女性时间》的节目主持人珍妮·默里(Jenni Murray)这样说道:“如果你不写你自己的文字,你就不是广播人。”
当然,考虑到对外英语广播的覆盖面,就对“英播”学生的培养而言,笔者还是坚持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决定自己的风格,但是,不能游离于母语为英语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播的基本状态太远。即便我们是中国人的外形,但也要在工作状态上符合国际化的标准。所以,笔者认为Andrew Boyd在英美间的对比介绍是很值得借鉴的:
简而言之,英式新闻播音员被视为从来不允许他们的个性赋予新闻报道以色彩的,而是严肃的并有些距离化的权威人物。尽管美式主播是严肃的,但却是那种既评论也主持介绍新闻的、友好的权威化人物。
即便是有了以上的对比,Andrew Boyd还是更清楚地告诫道:“新闻播音员”没有太多的个人隐含意义,聚焦点不在个体身上而是新闻上。这意味着一种和善的、能够提供可靠信息的人——一位具有可以任意支配内部信息特权的权威,他将和善地把其传递给那些坐在他的脚边来接受的人们。在个性方面,新闻播报员处在新闻播音员一步之前,但仍是处于新闻主播很多步之后。”可见,从传统的新闻播音员到播报员的转变,已经是需要新的积累了,而从新闻播报员到新闻主播的转化,就更需要谨慎,以防成为“电视明星”般的“不伦不类”的“明星”了。目前,我们中国内地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但是,作为“英播”的培养教程里,还是高度注意到“新闻人”与“艺人”的区别。能够找到Andrew Boyd并持同样观点的文字,对坚持“英播”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鼓舞。他采用的引语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主持人约翰·弗莱斯,作为广播4波段最重要的新闻节目《今天》的主播,是一位瘦高的、满头银发的、态度谦逊的人,他反对将新闻主播变成明星的整个理念。”他说道:
对一位新闻主播来说,将其变成新闻般的名人是很难的。当人们正看着你的播报去观察你是如何将自己的眉毛画弯时,你就变成了一位低效率的新闻播音员。我不喜欢那种整个的个性崇拜。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平常的、试图胜任播报新闻而不允许我的个性干扰它的家伙。
因此,笔者认为,做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记者型新闻主播,首先要对新闻的分类了如指掌,也就是对国际传媒领域秉持的新闻采集标准和内容掌握的问题。其次,是新闻主播要具有自己是新闻传播链条这一环的职业意识,而非通过对新闻的传播把自己的形象加以人为的美化和凸显。最后,新闻主播如果在主播台上具有些许的个人魅力的话,那就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闻内容清晰而又准确可信地传递给受众的能力。总之,“硬新闻”主播是确切地把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的新闻人,仅此而已。
1“硬新闻”主播所明了的对外广播里的
新闻分类及掌控要点由于是运用非母语英语向处于本土及本土外的受众传播新闻,所以,新闻在采集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就是令非本土受众接受新闻的分类及内容的聚焦视角。就是因为对外英语广播使用的传播语言是英语,我们所需了解的就是国际传媒领域所界定和使用的新闻分类。
Andrew Boyd(2004,第19页)首先集中罗列了一些典型的解释:
被报道的各类消息、新的或有趣的、刚发生的各类事件。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粗略草稿。
——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
新闻是已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那些最近的,重要的事宜。
——弗雷达·莫里斯(Freda Morris,NBC)
当一条狗咬一个人的时候,那不是新闻;但是,当一个人咬一条狗的时候,那就是新闻。
——查尔斯·达纳(Charles Dana)
新闻是令读者说“嘿……!”的任何事宜。
——阿瑟·麦克尤恩(Arthur mcewan)
毕竟目前对“新闻”的定义及涉及范畴的讨论和分析还是存在着多样化的视角,也就使得具有所谓“独一无二”或“权威性”的结论难以形成。这样,Andrew Boyd(2004,同上)以较为客观的态度解释道:“不论新闻可能是什么,比从前有太多有关它的东西——在网络、在日益增多的无数电视频道里,以及在厨房的角落里那小小的喇叭发出的惊叫声。一份接一份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舍弃了他们的报纸而转向电视,去发现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现在有百分之七十的人说,电视已经成为他们获取有关国内外事务信息的主要来源,并且电视终于超过报纸而成为当地新闻的主要提供者(独立电视委员会调查,1998)。”
可见,简单地以所谓科学化的方法将每时每刻发生在人们生活里的事件进行分类,还是可以引导受众来梳理事件的“轻重缓急”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处于忙碌生活中的人们以最简单的方式了解重要的信息,更可以使数不清的信息得到过滤和筛选,起到“删繁就简”的传播效果。更何况,目前的媒体传播网里“广播电视新闻支配一切”的状况,就更要求新闻主播担当起有效传播的最后环节。然而,除了完成新闻的有效传播外,还要求新闻的采集团队明了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例管理着新闻呢?”Andrew Boyd引导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将其研究后的结论提供给了我们:
绝大多数的新闻编辑会同意这样的总结:新闻的采集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但是,如果要求他们同意今天的头条新闻报道的话,很多就会变成详细报道了。选择新闻报道以令既定的受众满意,你会被说成是需要一只新闻“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