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本书里用了三大部分(即:“硬新闻”、“软新闻”和“综艺类”),对在受众生活里已越来越呈现其存在意义的对外英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进行了分类式、系统化的探讨与分析。
在本书里的有关“硬新闻”掌控的第一部分里,笔者聚焦的是“主播”的工作方法,而没有对“播音员”的掌控方法进行探讨。这是因为,在对外广播里传统意义上、只是照本宣科的“念稿人”角色已经被“播报+讲述”的主播风格所替代。加之在笔者培养运用非母语英语进行英语新闻播报的“主播”的“英播”专业理念里,节目掌控者是集采编播一体的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所以,在当今媒体传播全球化的“新新闻传播生态”里,“硬新闻”主播的“播报+讲述”工作方式,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是符合对外广播的风格定位的。
在本书里的有关“软新闻”掌控的第二部分里,笔者聚焦的还是被冠以“主播”的工作方法上。首先,“软新闻”节目类型是条目化“硬新闻”的深度报道表现形式,所以,对这类节目的掌控者,还是被称为“主播”。但是,这一“主播”的掌控方式就与“硬新闻”主播的方法有了区别。最直观的不同,就是“讲述+评析”。对于如此的掌控方法的驾驭,就要求“软新闻”主播能够最大比例地参与节目的前期实地外采、中期编辑及后期合成制作的全过程。这样,“软新闻”所具有的“深度”,就会通过主播内心的“回味”或“咀嚼”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掌控呈现效果。
在本书的有关“综艺类”掌控的第三部分里,笔者聚焦的是对“综艺类”节目的掌控方法上。这里的节目掌控者被冠以大家熟悉的“主持人”,因为这一称谓可以直接让偏重于“新闻”的掌控者与偏重于“艺术化”的掌控者区分开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区分是按照节目的定位特质来把握的。在这类节目里的掌控者运用的理念是“串词+仪态”,其中“串词”部分要求掌控者具有“魅力化”的呈现,其考验和挑战掌控者的文化审美内在积淀素质,而“仪态”部分,又最直接地要求掌控者具有“艺术工作者”的男“风度”、女“风采”的形体语言的“度”。所以,能够在“综艺类”节目中被镁光灯“照耀”下而“熠熠闪光”的掌控者,就会很容易被受众划归到“演艺”人员的行列中。事实上,即便是这类节目的掌控者,也还是在以更见软化的方式运用“新闻人”的传播原理,只不过是被这类节目的“艺术化”氛围烘托后,而显得与节目表现风格水乳交融了而已。
基于以上三个部分的探讨,笔者在本书的第四部分将所有的分析结果加以提炼和综合,进而建构了“对外英语广播节目主持艺术”的“理论说”。这一提炼和综合,主要将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掌控方法的本质精简化为直截了当的三个关键点,即:“能说”、“善问”和“会议论”。围绕这三个关键点,笔者对在国际上对广播电视,甚至是对媒体传播理念与风格的建立与设计颇具影响的相关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总结,进行了深化分析后而与对外英语广播节目主持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对“情境诠释演播”主持原理的理论化解释与建构。
总而言之,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广播的节目掌控者的、被称之为“主持”的工作方法,只是一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上的运作方式而已。如果说这一掌控方法有“艺术”的成分的话,那也只是广播电视这种传播工具本身具有的被麦克风放大了的“声”,被演播室的聚光灯照耀后又被摄像机镜头聚焦放大形成的“像”的“晕轮化”效果。所有的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果,还是为了最接近真实的、客观的“新闻”传播。一句话,主持,只是这一庞大传播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