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9日黄昏,一架波音707客机飞抵我国国境上空,方向:往北,往北……
坐在机舱靠窗地方的,是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此刻,他那张黝黑的脸孔贴近窗玻璃,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眺望着色彩斑斓的晚霞,不时俯视着机下祖国的大地,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是他第三次出国工作回来。下午,他刚刚离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他要赶回北京去。
袁隆平原来是湖南省黔阳农业学校的教师。从一个中专的教师,成长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他走过了多少路程呢?……渐渐地,夜幕拉开了。他清清楚楚地看到地上闪耀的灯光,就像黑色绒布上镶嵌的一块块宝石一样:那是江上的点点渔火,那是山间小径上的火把,那是城市、乡村……他熟悉那里的一切,那里有过他的足迹,也曾流下他跋涉的汗水。现在,他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公里的路程。他只知道,他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又是在这片土地上呼啸着前进的!
从零开始
湖南省黔阳农校坐落在安江镇上。四周是被雪峰山脉环抱的一个小平原,后面有一条轻轻地唱着歌儿的沅水流过。这是一个现实和幻想巧妙结合、幽静而又美丽的地方。
50年代初期,23岁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生袁隆平,被分配到农校教书。他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山村学校。他虽生长在城市,但从小就爱山、爱水、爱农村。在重庆解放前夕,他自愿报考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希望大学毕业之后,投入到他孩童时代日思夜盼的山林田园中去,为祖国和人民做一些贡献。
袁隆平脚踏在扎实的大地上,开始了教学和科研的生活。
在农校里,他教过俄语、植物学,不久又教遗传学。变化万千的自然界繁衍着千奇百怪的植物,它们是怎样传宗接代的呢?玄妙的遗传学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年轻人。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开始纠缠着他:在我国南方,几乎都种植水稻。大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能不能找到一个水稻品种,使水稻大幅度地增产呢?他思考着,探索着,就像摸着黑走路一般。
1960年春天,他开始早稻常规育种的试验,希望培育出一种高产的水稻品种来。有一天,他发现一棵性状优异、穗大粒饱的水稻植株。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发现上。第二年春天,他仔细地把收藏的种子播在试验田里。不久,秧苗绿了,长高了,但是高矮参差不齐;后来,稻苗扬花、灌浆、抽穗了,但是没有一棵植株的性状能超过它们的前代。
看到这种情况,袁隆平明白了:从遗传学的观点来讲,纯种的水稻,它的第二代几乎和第一代相似;只有杂种的水稻,它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和退化的现象。他所发现的那棵特别优异的植株,原来是一棵水稻的天然杂种啊!
这一发现,给袁隆平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天然杂交水稻具有第一代的优势,我们应该让这一优势为生产服务啊!
这在当时是个“标新立异”的念头,袁隆平却相信这个念头有科学的道理:我们在生产中已经成功地利用了玉米和高粱的杂交优势,现在水稻也表现出这一优势,那杂交优势就是禾本作物的共同的规律。水稻杂交优势的规律,我们迟早要发现它。科学研究之所以宝贵,全在于探索。是的,我国现在还没有人研究杂交水稻。他决心从自己开始,从零开始……
科学的预言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植物。同一朵花上有雄蕊和雌蕊,雌蕊受孕后,一朵花只结一粒谷子。扬花季节,一亩稻田里盛开着千万朵淡黄色的花儿,如果你想用人工使水稻杂交,那么就必须一朵花一朵花地进行。该有多么困难。
袁隆平想,绝对不能走这条路子。这时,他的想象展开了欢乐的翅膀:
第一步,应该找到水稻雄性不育的植株,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稻种;
第二步,要找到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它们的后代也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这就是保持系稻种;
第三步,还要寻找一种稻种和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的后代恢复生育能力,这种稻种叫做恢复系稻种。
恢复系和不育系杂交的后代,恢复了自交生育能力,人们就可以利用它们的第一代优势了。
从念头变为现实,这中间有着十分遥远的距离。不愿意从零开始的人,永远在原地踏步。决心从零开始的袁隆平,却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1964年6月,农校周围的地里,水稻扬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沉醉在稻海之中。每天上午10点钟左右,他头戴草帽,手握放大镜,一朵花一朵花地给水稻“检查身体”,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要检查数以万计的花,他往往要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有时都忘记吃午饭。
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稻芒刺得他两臂发疼,时间一天又一天地流逝着。
第一天,他没有发现雄性不育株;
第二天,照旧;
第三天……
7月5日,这是他坚持工作的第14个日子。在波浪起伏的稻海之中,他惊喜地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翼翼地把它移栽到试验盆里,并用别的稻花和它杂交,使它留下种子,成功地繁殖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稻种。
第二年,他已经对水稻雄性不育的性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不十分费劲就又发现了四株雄性不育株。
他把这些收获视为宝贝,在试验地里繁殖了两代。他亲自耕田,播种,亲手给它们浇水灌溉,经常给它们做观察记录。果然,他有了收获。这一年冬天,他把实验的数据整理成文章《水稻雄性不孕性》,寄给了《科学通报》。在1966年的第4期上,他的文章被刊登了。他用科学的实践证明,水稻具有雄性不育性,同时预言,利用杂交水稻的第一代优势,将给水稻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长。
他的预言,引起了国家科委一个局的领导同志的重视。一封信寄到了湖南省科委,要求支持袁隆平的工作!“零”已经被打破了,袁隆平的研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祸”从天降
当十年动乱开始的那阵急风暴雨袭击这个小镇的时候,袁隆平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了。第二年春天,他的研究才得到重视。领导拨给他四百元科研经费,还允许他聘请两名学生当助手。
以往积存的雄性不育种子又被翻了出来,已经荒芜的试验田重新被整理出四分多的地面。3月下旬,袁隆平和李必湖、尹华奇师生三人脚踩烂泥播种;4月底,他们顶着烈日插秧;每天,他们都要轮番到地里去看上几遍。那时候,袁隆平刚刚结婚不久,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男孩。他的爱人邓哲在距学校10多里的县城工作,每个星期六他才能回去看望一次。他的心挂在稻田里,他对稻苗的感情似乎比对自己的儿子还亲。
5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黄昏,日落西山,鸦雀归林。袁隆平荷锄来到试验地边,再一次察看水情。把一切都安排利索以后,他才骑上自行车赶回家去。草草地吃罢晚饭,他就掏出那本早已把四边磨烂了的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试验记录,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妻子温存地对丈夫说:“你啊,快把这个家当过路的客店了,什么事都不顾了!”他嘿嘿地笑了两声又只管干自己的事。
第二天清晨天刚微亮,袁隆平就赶回了农校。他先来到试验田边,面对眼前的景象,他惊呆了:
试验田里布满狼藉的脚印,秧苗全被拔光了。天呀,这可怎么办呢?
他要哭!然而,他没有眼泪,他一向是个倔强的人。他要控诉!但是他喊不出声来,只有愤怒的火焰烧红他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