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8200000001

第1章 绿野上的耕耘——自序

我常常把自己比作一个老农。那绿格稿纸就好比我家乡的田园,我在绿色的土地上进行着辛勤的耕耘。

1941年11月,我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镇田厝村的一个穷苦家庭里。这个小村庄前面临海,后面是一片四季繁花的田野和经年奔流的小河。从小时候起,我就跟着祖母学习种田。春天里播种,秋天里收获,还要除草、耕耘、车水,样样农活,我都尽心竭力去学。祖母有时候还在人们面前夸上两句:“我的大孙子学什么都成,将来准是个种田的好把式。”

我在绿色的田野上成长。我爱田野的绿色。在绿野上,我悟到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都要勤快。在那里,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我都努力地学习每一门课程。一有空闲,我还用笨拙的笔在绿格稿纸上艰难地画着,抒发我对家乡对绿野的一片真情。

我登在小报上的第一首诗是写春播的;我的第一篇小小说是写运粮的……家乡的绿野,给我力量,也给我智慧。

1964年夏天,我从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以后,走进了新闻这个完全陌生的天地。对于我这个连五个“W”都不熟悉的人来说,面前困难重重。但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我认为,没有耕耘的土地,永远是荒芜的。不愿付出辛劳去努力学习的人,肯定也无法在一个崭新的学科天地里驰骋。

我的选择是:刻苦地学习,忘我地奋斗。我很幸运,在首都新闻界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都在我学步的不同时期里,给我指点、鼓励和帮助。

令我特别感到慰藉的是,我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结合工作的需要,扩大我的知识面。

第一步,根据记者工作的特点,补学基础知识。在马列主义基础知识论方面,我着重读原著。对于重点文章,则做卡片,写心得体会。斯大林的一些论著,我往往诵读数遍,因为他那严密的逻辑和鲜明的观点,常常使我豁然开朗。在文史知识方面,我着重补充了文学史的知识。在读史过程中,我每读一章,都要找来代表作结合着读。这样,读一章是一章,不容易忘掉。

第二步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博览群书。来光明日报社以后,头十年我在学校教育部,中间六年在科学部,近六年做机动记者、特派记者。在从事教育宣传报道的时期,我学习过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研究过凯洛夫的教学法,以及中国和苏联的教育发展史。到科学部当记者时,科技的分类很细,无法每门学科都学一点,于是我用整整一年的时间,业余学习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总之,干什么,就学什么;碰到什么,就学什么。脑子里充实了,采访和写作也就自如了。

小时候,当小学老师的父亲常常教诲我:要把书读活。慢慢地,我自己也养成了这个习惯。我特别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也好比种田。比如南方种水田,在没有水泵的时代,是用人工车水灌溉的。先把水车架在小河里,再在水车两旁安上扶手架。然后,人扶着手架用双脚踩踏板。通过踏板的转动,带动水车叶片的运行,把河里的水车到田中。学车水的时候,祖母告诉我:“手要扶住手架。身子要直,眼睛朝前,双脚踩踏板要由慢到快,节奏要好。”开始,我不以为然。心想,这有什么难呢?岂知第一次就砸了锅。当第一脚把踏板踩下去以后,另一脚偏偏踩不着第二个踏板,一下子踩空了,只好把人悬在扶手架上。后来,多学了几次,才适应下来。可见要把车水的要领变成实际的操作,靠的正是实践。读书也情同此理。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不与实践结合,那知识也是死的。要把书读活,离了实践就寸步难行。

请看我刚当记者的头两年,自己安排的时间表:

清早,外出采访;

中午,在办公室看报纸;

下午,或者写作,或者处理部里交给的工作;

晚上,读书或写札记,一直到十二点后才休息。

这样紧凑的安排是很累人的,但它却使读写与采访实践较快地结合起来了。我开始感到学有所得了。尝到这点甜头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读书不怕多,采访不怕苦。

近几年,我常常应邀外出讲学,我总是说:“任何一本新闻学教科书都无法培养出好记者。新闻不管你有没有文凭,只为那些愿意付出劳动代价并肯吃苦的人提供广阔驰骋的天地。而对于懒人,它绝不会施予。”

有一次,我到北京郊区的通州采访一家工厂。本来当天就可以返回报社,但我想多点现场气氛,就决定住在那里。当晚,采访完后我被安排在一个破旧屋子里。半夜风起,我被一阵冰冷的风和嘈杂的玻璃撞击声惊醒。打开电灯一看,天呐,玻璃窗早已破碎,风一个劲地往屋里窜。怎么办呢?我干脆起床,用被子挡住破窗,在床板上摊开了绿格稿纸……

那一年,在北京郊区的密云二中的采访就更有趣了。学校很热情,为我专门找了一间住房。当晚休息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抖了抖床上的被褥,用手电筒照了照床底的土墙。我是南方人,担心土墙边有蛇呢。检查完以后没有异常,我才心安理得地上了床。刚躺下不久,一阵沙沙声传来,叫我一愣、一惊。开灯再查一遍,周围万籁俱寂,室内仍无异常。可是灯一关掉,人刚躺下,沙沙声又来了。我只好瞪着眼睛,在暗夜里找寻。啊,原来窗上有个破洞,小麻雀飞到顶棚上做巢了。我整整与这窝小麻雀和平共处了三天三夜,一直到把稿子写成。

在河南许昌的晚秋之夜,我在火车站口挨冻等车;在邢台的一个小村,我们住在四壁透风的房子里,四个人盖了十二床棉被;在冬雪的大兴田野上,我差点迷了路……从报社到中关村科学城,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严寒酷暑,我常常整天奔波于两地。一到中午,冬日里,我就捂着一件旧棉衣钻进小饭铺;夏日里,摘下草帽,靠在树边眯一会儿眼,养一会儿神。

这些年,我编采了不少稿子,仅1976年至今,我就写了数以百计的通讯、专访。如果不学习,不吃苦,怎能有这些收成呢!

我总以为,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记者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常常受到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为记者提供了许多工作上的方便。但是,这优惠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也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能遇到的。在农村的条件,和在城市就不一样了。做一个记者,你想有成就,就得注重实践,就得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吃得万般苦,才能有所成。这是我的第一个结论。

我家乡的农民种水稻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开始种抗病的品种,接着种抗倒伏的品种,或种高产的品种,近几年又推广杂交水稻。因为杂交水稻既可抗病、抗倒伏,又能高产。农民在田野上耕耘,总是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开拓。作为记者,我喜欢思考,也千方百计地去开拓。

当然,要开拓就得打好地基。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沙滩是建不起大厦的。这个道理极浅显,真正做起来却难矣。我刚到报社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我们是眼高手低啊。”我心里一颤,为啥?那时我刚刚22岁,血气方刚,雄心勃勃,哪肯认输。心想,我可不会有这种叹息。我要眼高手也高,还要有所开拓,有所建树。那么,怎么去努力呢?我想来想去,还是四个大字:打好基础。我用头几年的工夫来练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诸如社论、评论、短评、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我都去闯一闯。这一闯不要紧,居然闯出了信心来。一边闯,一边总结,脑袋充实了,笔下也有神了。不是说“文无定格”吗?这话是说写文章并没有一定的格式。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我又补充了后一句,“但也有格式”。概而言之,应叫做“文无定格,但也有一定的格式。”既要随时注意总结一定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又要不被这些规律所约束。有的人感到自己“眼高手低”,那不外乎两条原因:或者由于自己对写作的规律不甚了解,或者虽有了解,但落笔时却被格式所束缚。这都是因为基础打得不扎实所致。你想出手不凡,它偏偏叫你平平庸庸。知道这个道理后,我坚持多写多总结。特别是头几年写消息的时候,我是变着法子写导语,每一个导语都用一种技法来表达,让它不千篇一律。这样做,既不会被格式所拘,又能在一定格式的基础上有所飞跃。我忽然感到写作自由多了。

有了好基础,还得奋力去开拓。要开拓,就得不断地思索。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文字的表现技法,引进新闻作品中来。那一年,我写了一篇通讯——《探索星空的秘密——北京天文台兴隆站参观记》。整篇运用散文的笔法,人在画里,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果然刊登以后反响不错。有一位老同志对我说:“小林,你这篇文章该打五分。”后来,我在采写华罗庚、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王淦昌、汪德昭等科学家的过程中,就更加注意在通讯写作中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贴心人——记数学所五学科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一文发表后,很快被百花出版社收入报告文学集《科学的春天》,这就更坚定了我在这方面开拓的决心。在《孙冶方颂》这组通讯中,我写的《铁肩担正义》《春风春雨》;我与戴煌同志合写的《甘为沧海一滴水——记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介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通讯《探索者的道路》;反映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通讯《他是一棵大树》和反映中青年干部王建功事迹的通讯《有知识的开拓者》,等等,都曾经留下我努力开拓的足迹。其中,《有知识的开拓者》被视为代表作收进《中青年记者经验谈》一书,《他是一棵大树》被收进中国农业银行电视大学的《语文》教材。

这里应该特别指出,一篇好的通讯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但通讯毕竟不是文学。在实践中,为了不使自己盲目,我注意研究文学作品与通讯作品的差异,并归纳出一些规律: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可以在通讯写作中运用,又有哪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不适宜在通讯写作中运用。1985年夏天,我应《健康报》的邀请,在卫生文学讲习班上作题为《试论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的报告,就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引起了同行的重视。这正像土地施肥,碱性肥料施在酸性土壤中,有利于作物生长,而施放在碱性土壤中则适得其反。在新闻领域开拓的过程中,要想成功,就得不断寻找一些新的规律。盲目干下去而不重视总结的人,只能事倍功半。这一点也可算是我在绿野里耕耘的第二个结论。

我的第三个结论是什么呢?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报纸面临电视、广播等声像新闻的挑战。今日报纸的记者都努力在视觉新闻、有声通讯等方面做尝试。事实证明,这方面的尝试必将带来报纸新闻的崛起。去年,我写了《门诊治癌观察记》《家猪速壮目击记》,都是以记者观察为主的报道。这些观察记、目击记,看起来是“小儿科”的东西,但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来信、来电数以百计……

此时此刻,我仿佛感到春天来临的脚步,家乡的水田里该又是绿意盈盈、碧波荡漾了;仿佛我桌面上一摞又一摞的绿格子稿纸又在召唤我去开拓……我写了上面这些话,希望对自己是一个鞭策,也希望年轻的朋友能从中得到一点儿启迪。如果真是这样,我将感到无限慰藉。

(写于1987年1月)

同类推荐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如何像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大国思维》从具体的故事和新闻案例入手,没有抽象的概念,全是一些实际可感的素材和辩论性话语、直率的谈论,可谓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
  •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典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典教育)

    本书介绍斯宾塞的教育方法。内容包括: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快乐教育拥有神奇的力量、进行快乐教育所需的教具、对孩子实施快乐的教育、找出让孩子不快乐的因素、快乐教育法开发孩子的智力等。
  •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1981年2月-1984年6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 我这一拳下去,你可能会倒下

    我这一拳下去,你可能会倒下

    主角是一个出生时选错天赋点的少年,一个被除魔事业耽误了的暴力格斗狂。主角帅不过坂本大佬,强不过埼玉老师,吐槽也比不过死鱼眼和他的眼镜跟班,周围没有大海当不了海贼,也不想做火影N代目……所以你们就当个泡面废萌卖肉后宫番看着吧,别要求太多了。
  • 龙缘记

    龙缘记

    他叫一夜无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学习不怎么好,但喜欢玩电脑。他对那些奇异事件很感兴趣。龙,他一直坚信有,尽管他没有见过。网上经常流传哪哪有锁龙井,里面有龙。所以他决定长大后一定到锁龙井那里,一探究竟。时间不等人。再一次平常如初的课间早操时间他遇见了“他”......也因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一夜无语的人生......
  • 仙武易天

    仙武易天

    两块大陆人类的不得已融合,武道和魔法与剑的联手,且看一个意外修仙的小子如何搅动三族风云。
  • 回眸一笑胜星华

    回眸一笑胜星华

    佟潇潇一个游戏宅女,磨尽嘴皮,说服好朋友一起共闯游戏世界。初进游戏,一天之内惨遭2次追杀,幸好偶遇大仙出手相救,害她心动、暗自犯花痴。拼命升级、同刷BOSS,游戏是如此欢乐。可现实中,公司竟要举办晚会,宅女只能暂放游戏,为晚会的表演猛做练习。学个跳舞还能遇上游戏里的大仙,一顿新朋友的饭局竟无意中成了网友见面会。大仙教潇潇跳舞、给她打气讲笑话、带她打BOSS...让她乱了阵脚。落花有情流水是否有意?还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是发生呢...
  • 虚生存死

    虚生存死

    一个梦想进入符门的少年,立志追求究极符道。无比激烈的竞争,同辈天才的压制,上辈老怪的阴影,小小少年如何立足?游荡异界,冷酷杀戮,符化世界,立身无敌!从杨家少年开始,最为辉煌,最为惨烈的时代将逐渐揭幕......
  • 中国大企业家的故事

    中国大企业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弃女高嫁

    弃女高嫁

    二十一世纪外科医生穿越成了医学世家的废材嫡小姐,一嫁惊人;霸道高冷的世子新婚夜就要将她处理干净杀人灭口,且看她如何扭转乾坤,一把手术刀闯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蛇沉浮记:午菲中篇小说选

    三蛇沉浮记:午菲中篇小说选

    这本集子以作家从小生活的故乡和上山下乡当知青生活过和体验过的生活背景为原型创作的六篇中篇小说,包括《严仔玉》《名犬》《夭寿之友》、《重现的钧瓷之光》、《回马》和《三蛇沉浮记》。
  • 大梦浮沉

    大梦浮沉

    生活就像海洋,我们在其中沉沉浮浮数十年,有人能够乘风破浪,借势而上;有人只能在一个,两个,无数个浪头中,消磨掉自己,最初那信誓旦旦的,用欲望化成的力量。叶自明是这片海洋中同样不起眼的小人物,唯一不同的是,从出生到成人,他早已习惯了打在他身上的风风浪浪,无非就是疼痛些,那又怎样?这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小人物,头颅却是高高的昂起——只要不死,终会出头。
  • 踏破云霄

    踏破云霄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王者留其名!这是一个废柴少年一步步成长为神境高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