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3600000010

第10章 12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生存现状调查——以四川省第一个安置板房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为例(1)

袁月、周昱衡

“五一二”一个浸染着鲜血和悲伤的日子

无数的渴望和梦想,顷刻沉默

高楼夷为平地,生命猝然中断

地壳爆出强达八级的炸裂之声

地震啊,摧毁了秀美山川宝贵生灵

地震啊,激发出十三亿中国人满腔爱心

帐篷、棉被、食品、捐款送来

解放军、医务员赶来,总理赶来……

沙砾里将走出我们更多的同胞兄弟

废墟上将会筑立起我们爱的家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昔日美好的家园瞬间被摧毁,无数生命倏然逝去。灾难之后,党和政府有力地组织起抗震救灾工作,全球的华人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幸存者重建家园。

作为川籍学生,我们在救援行动接近尾声重建工作伊始的7月间,深入到灾区安置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灾民的安置问题上。作为未来的传媒人,我们想看看灾区的乡亲们是否有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得到了较好的安置,我们也有责任帮助我们的乡亲展现四川人民乐观积极的心态,传达四川人民感恩的情怀。我们甚至希望能通过这次调查,管窥蠡测,探寻到更好的安置方法,改善灾民的生活条件。

2008年7月12日,我们来到都江堰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在那里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

研究背景与对象

都江堰市“幸福家园”安置点是四川地震灾区最早建成的安置板房社区。选择这里为调查对象,是因为这里的居民最早得到安置,在安置点的生活时间最长,对安置现状有更成熟的思考;同时作为第一个建成投用的安置板房社区,这里的经验教训都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当属最为切合调查主旨的样本来源。

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紧邻都江堰市二环路,占地面积约150余亩,分A、B、C三个区域,全部建成后可安置灾民1万余人,一期工程已于5月22日投入使用。截至调查结束,幸福家园安置点已安置灾民6800多人,且不断有居民入住。

此次调研我们采取了参与式观察、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2008年7月12日至14日,在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的帮助和安排下,我们住进四川省都江堰市幸福家园安置点,与被安置群众同吃同住,进行开放式观察,同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此次共投放问卷50份,样本数量较小。为使其更有代表性,样本严格按安置点各区域已入住7日以上的户数比例分配,并保证样本性别、年龄分布均衡。考虑到居住临近的住户因交流机会较多,观点可能趋同,每幢板房样本数量不超过1户。

根据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对部分有代表性的被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为降低被访者的心理敏感以获得其真实的主观感受,我们未要求被访者留下姓名。

故在该报告中,多数实例只能落实到住址和年龄而未提及姓名。

我们还走访了食堂、医疗点、商店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并向相关部门反馈了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意见。

钱·分厘饱含民生艰难

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要了解“幸福家园”的居民生活,可以从他们灾后的经济现状入手。

活命钱从何而来?

从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被安置居民现在的生活来源为:1.工作或营业,拥有较为固定的收入;2.靠以前的积蓄或接受亲友扶持;3.依靠国家的补助。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50个样本中这三种情况的居民分布如下:

可见,只有不到一半的居民有一定收入,更多的人在靠积蓄、亲友和国家扶助艰难度日。

我们将结合访谈资料,对这三种收入构成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固定收入·一人难养多张嘴

所谓有固定收入的家庭,其收入形式主要是工资或个体营业收入。

这部分家庭的生活压力似乎较轻一点。事实上,他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个人的收入养活全家老小。

44号问卷的填写者住在B区50幢,是一位62岁的老人。她家有六口人——她,老伴,两个儿子、儿媳。这场灾难带走了她两个孙子,还让家中原本的“顶梁柱”——两个儿子残废。全家6人仅靠她老伴儿每月1200元的退休金艰难度日。

安置点内也有一些人家开起了成本很低的缝纫铺、修鞋摊。即使是“大投入”的小卖部也只有一两排货架,零星摆着酒、零食、洗衣粉等日用品。在B区开店的老两口说,他们震前就做这个生意,这些货物都是从半塌的屋里“抢”出来的。小店的营业额不多,这些货物卖完后也不知能否能借到钱继续经营。

调查样本中还有一户人家一直靠低保维系生计。十分有限的低保金让震后的一家人度日如年。

灾后补助·触手难及

5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通过决议:在三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

温总理承诺的补助对象是“灾区困难群众”,地方政府对于“困难群众”的界定,是“三无”人员。当我们问及“三无”的含义时却鲜有居民能解释清楚。“那些当官的就这么说,反正也没怎么解释清楚,我们就只晓得‘三无’人员才有”,一位妇女这样说道。还有人愤愤不平:“什么‘三无’啊,那些条件比我们还好的人都有,就是跟社区领导关系好。”

“三无”人员的补助发放情况又怎样呢?

截至2008年7月13日,距离地震已是两个月零一天,据了解,“幸福家园”安置点所有被划入救济范围的居民都只拿到了第一个月的300元补助金和30斤大米的补助粮。显然,300元钱和30斤大米是“三无”人员全部生活来源。但第二个月的“救命钱”却仍旧延付。灾后百废待兴,补助金发放的短时间延迟可以理解。

但是人们一次次催问却连一个详尽解释都没有,更别提承诺。

实际上,除了中央承诺的救灾物资之外,各个社区居委会经常收到好心人捐助的糖、米、肉等慰问品。但很多居民反映说这些物品的发放,从来不通知他们。如果谁运气好,刚好去居委会撞上了,就赶紧回来通知周围的邻居去领。如果不知道或“下手”太慢则“过期不候”。B26幢一位40岁的男子告诉我们,他的弟弟在地震中腿被废墟压住,救出后因伤口感染被转移到成都华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截肢。

在此期间,政府对一些符合特定条件的灾民进行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并进行了救灾物资的发放。然而因为他弟弟在外治疗,也未有人通知他们(实际上也不许代领),待出院后再去领取时却被告知发放工作早已结束,只能失望而归。“你说政府发钱凭什么不通知?自己不通知还要怪别人不按时领取,哪儿有这样的理?”说起这些,这位居民很是愤愤不平。

积蓄·坐吃山空

“坐吃山空”——很多靠积蓄和亲友救助生活的居民用这样一个词表达他们内心的忧虑。

采访中,我们见到一位单身的母亲。她今年43岁,独自带着17岁的儿子生活。要上高三的孩子即将为自己的前程而战,母亲却不知自己的路在何方。家里存款所剩无几,娘俩要吃饭,孩子要念书,而自己身无所长。她说:“现在每吃一顿饭,我就要担心还能不能有下一顿。”站在旁边孩子听到这话,深深地埋下了头。

再就业·人人能赴的盛宴?

很多居民都希望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国家,渐渐得靠自己了。”

都江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幸福家园安置点A1幢设置了“就业训练中心”、“职业介绍中心”。当有新的职位时,工作人员会通过广播通知,让感兴趣的居民来报名。职业介绍中心会统计有就业意向的居民信息,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招聘会。而就业训练中心则对居民提供就业培训。培训内容比较广泛,建筑、厨师、焊工等都有,报名达到一定人数便开班免费授课。

工作人员向我们提供了截至2008年7月7日的已安排就业和培训人数:此外,市财政还给予一定补助,在安置点内推行“以工代赈”。安置点内的日常事务,如清扫保洁、治安管理都从居民中选择合适的人员承担。只要年龄在18岁至50岁,身体健康,均可报名。而只要有营业执照,居民便可以在安置点内进行商业经营,并享受免除一切税收等优惠条件。

吃·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吃”是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对安置点居民的就餐方式做了调查,50位问卷填写人中有14位通常在食堂就餐,其余36位通常利用公共厨房自己做饭。

食堂·价格争议不断

6月20日,都江堰各安置点取消免费伙食,建起了“平价食堂”,受灾群众需用现金就餐。截至我们采访之时,安置点的平价食堂已运行了20多天。从粗略的抽样调查显示仅有近三成的居民在食堂就餐。

我们针对食堂伙食的质量和价格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您觉得安置点食堂提供的食物如何?

A.质量较好,价格低廉20人

B.质量较好,但价格较贵9人

C.质量较差,价格低廉8人

D.质量较差,价格较贵11人

E.没吃过,不知道2人

由此可以看出,在平价食堂饭菜的质量和价格上,居民的评价并不统一。

调查中有四成居民觉得“平价”食堂并不平价。

以下是安置点平价食堂7月13日三餐食物价格清单:

从我们在食堂吃的几顿饭看,每份菜的大致分量为勺口直径10cm,径深4cm的菜勺一勺。依据当时的物价来看,菜价应该不算贵。

但居民有自己的计算:

外边早餐店的鸡蛋也卖七毛,这个食堂卖七毛就不能说是“平价”;三块五一份的荤菜没有什么肉,这个价格看似合理实则偏贵。甚至还有居民端来自家熬的稀饭,说“这碗稀饭用的米都当食堂的两倍了,那里的稀饭像米汤一样。”

另外,安置点内老人偏多,而食堂的饭硬菜咸,老人口感不适。

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意见反馈给食堂。第四次到食堂后厨时终于见到了承包人刘明清。他表示由于成本限制,价格难以下调。但对于食堂口味不适合老人的意见,他表示将通过开设特殊窗口等形式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平价食堂厨房很整洁,桌面、地面都冲洗得干干净净,胜过很多餐馆的后厨。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没有被访者提出关于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异议。

厨房·方便安全皆难求

当被问及生活中的不便时,很多居民首先反映的就是厨房问题。

安置点平均五户人家能分到一间约12㎡的厨房轮流做饭。虽然厨房采取就近原则分配,但因不和住房混设,有的居民从住所到厨房往返路程近200米。居民抱怨来往很“麻烦”:“要是冬天,估计菜都得凉了。”

2008年6月6日,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受灾群众安置房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规定“严禁在房内使用液化气罐和蜂窝煤炉具”。

但由于厨房的电压并不足以使用电炒锅等电器,为了能自己做饭一些居民还是将液化气罐搬入了厨房。尽管是无奈之举,人们还是忧虑:“五家人,五个液化气罐,天气那么热,要是哪家哪户没关好气,那就是五个不定时的炸弹。”“我们要在这里住三年,不能老被这么个定时炸弹威胁着。那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很多居民忿忿地说:“我们已经多次向上面反映,但还没有看出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迹象。”

厨房内还设有五个并排的电闸。很多居民认为这样的布局极易短路引发火灾。由于安置点的板房特殊材质,燃点较低,一旦出现火险后果不堪设想。

住·安得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置点的“住”是一个大问题。50位被访者中,没有人选择“不满意”,却也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很满意”。很多受访者表示,现在的条件和以前肯定没法比,但政府已经尽力了,全国人民也都关心着自己,自己不能太挑剔。

感恩·幸得广厦千万间

地震使得很多家庭一无所有。但据我们观察,每户人家都不缺床、柜子等必备家具。居民说,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好心人捐献的,“被子床单也都是发的”。一个居民向我们介绍着情况,旁边几个居民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

“现在比震前的条件差远了,但比帐篷好太多了。人要知足,感谢所有的好心人,谢谢他们。”

高温·小电扇送来大清凉

安置点还没来得及开展绿化工作,光秃秃的水泥地被阳光炙烤得火辣辣的。

板房里通风较差,温度往往会比室外高几度,有时甚至会高于40度。很多居民闲暇时只能在门口扇着蒲扇聊天,很有几分“有家不能回”的悲哀。

前不久每家每户都领到了一台电风扇。虽然电扇很小,风力不大,但很多居民都不住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想得周到。”

质量·风雨不摧民心安

B区50幢的一位老婆婆很高兴在不长的等待之后就从帐篷搬到板房里,可没住多久就发现了板房的一些问题。

老婆婆居住的板房房顶和侧墙已有修补过的痕迹,“每次漏了又补补,可如果雨太大,还是会再漏。”房前的水泥地质量也不太好,刮风就会卷起地上的沙粒。

老婆婆的眼睛红红的,“都是给这些沙子折磨的,滴了眼药水,可是一刮风眼睛进了沙子又会肿。”此外有居民指出,偌大的安置点没有安装避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没能找到相关负责人核实,但四处望望还真没有看到避雷针。

群居·邻里家人都尴尬

每间安置房仅有20㎡,并且房屋间距特别小。几乎所有居民都未曾体验过那么高密度的群居。

B区61幢的一家住户向告诉我们:“板房的隔音效果很差,尤其夜深人静时,能听清隔壁的一举一动。有的邻居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以致我们难以入睡;很多老人起床很早,他们去洗漱时,穿着拖鞋‘啪啪’地走,我们又早早地被吵醒,上班精神状态都不太好。”有位三代同堂的老婆婆不好意思地说:“拥挤和吵闹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有的方面很不方便啊。我儿子儿媳妇挺年轻,他们需要正常的夫妻生活。可是现在跟我老太婆和小孙子挤在一块儿,不好意思啊,他们不说我也知道。”

安置点A、B两区都设计搭建了澡堂,但B区的澡堂迟迟没有开放。安置点已入住的近7000人都到A区澡堂洗澡。A区只有8个浴室,每个浴室10个喷头,想洗澡的居民往往要排很久队。

同类推荐
  • 春苑论史

    春苑论史

    本书收集了作者散布在杂志、论文集里的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人物及著名的历史运动等方面。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财政干部应用文写作

    为全面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的阅读理解应用文书的能力、沟通讲话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建构应用文写作知识体系,使财政干部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提升财政公务活动的执行力,以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根据《财政部2010年关于开展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财预[2010]58号)精神和《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岗位培训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财政干部的认知规律、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和基层财政工作实际编写本教材。
  •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本书对“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组织管理、成效、作用、影响等内容作了研究,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做出了客观评价。具有史料价值及研究的创新性。
  • 童兵自选集

    童兵自选集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热门推荐
  • 夏末微凉,爱未凉

    夏末微凉,爱未凉

    这是一部写校园的爱情小说,男主角是一个看起来像个纨绔子弟的帅气校草,女主角是一个放不下前男友的高冷的女学霸。男主角是女主角眼里最讨厌的人,而且女主角认为自己会一直爱着前男友,但却未曾想在再后来跟男主角的一系列的接触中既然发现了男主角的好并且爱上了他,从此两个互相看不惯的人就这样开始着幸福之路。慕宸:“林以希,你怎么笨,我怎么就会爱上你呢?”林以希:“因为本小姐有魅力所以让你不能罢手啊。”慕宸笑笑说:“我这辈子是栽在你手里了我都没打算离开了。”林以希听着这句话幸福的跟慕宸抱在了一起,开心的笑着。有一天,林以希突然收到一封信慕宸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慕宸曾经的海誓山盟你都忘了吗?你到底在哪,你知不知道我想你,我在等你回来呀?
  • 剑皇之战

    剑皇之战

    一个为了保护自己爱人而踏上了一条剑皇之路,剑皇一剑破天。
  • 绝望的高中生活

    绝望的高中生活

    根据作者生活改编,每周末抽空更新。一个叫做鸿宇千的高一孩子,将要面临着重重规矩的重点高中学校。以擦边差等生录取的他,要承受学习,差生,生存三大压力考研,究竟鸿宇千能否坚持毕业呢?
  • 大地的谎言

    大地的谎言

    《大地的谎言》是一部心理悬疑小说。被冤入狱的普通都市白领曾通被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密闭世界,与行为古怪另类的新来狱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然而监狱里古怪的事情不断发生。传说中可怕的莽扑,奇怪老头的不祥手势,人人都回避的话题,谁也没过却畏如蛇蝎的老舜,唯一的好友囚犯却神秘失踪,所有人矢口否认这个人曾经存在每个人似乎都在说谎,而每个谎言遮盖的真相竟又似乎相互矛盾,曾通将作出怎样的抉择。
  • 涌灵

    涌灵

    被母亲抛弃的石磊,沦为乞丐,成为杀手,受尽万般悲苦,只为再见母亲一面!内容实际为何,读者自行摸索,喜欢就看,不喜勿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女配的花样作死

    女配的花样作死

    【本文全文免费,已完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作者菌的新书《地府微信群:我的老公是冥王》:莫名加入了地府微信群,还摇到了冥王做好友?】别人穿成女配,分分钟逆袭女主,翻身成功。而林夏穿成自己书中的女配,因被女配的怨念所诅咒,甚至连寿终正寝都不敢奢望——林夏:老娘只是个想要早死早超生的恶毒女配!男主大人,求不精分,给我一条死路吧!本文已完结,作者菌坑品棒棒哒。
  • 他的智商九十多

    他的智商九十多

    物质界中,存在着平行空间。每个平行空间,都极其的相似,历史走向大致相同,但是又不完全相同。在这些平行空间之中,时间流速也是存在着差异,有的快上几十年,有的慢上几年。张遇闲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了一个平行空间之中,这个平行空间的时间,比他生活的世界晚了二十五年。对于张遇闲来说,他可以预见这个世界未来二十五年的大致走向,无数的机会在等待着他,他的人生到底会有多么的辉煌。
  • 黑堪舆师

    黑堪舆师

    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俗称风水学。但真正的堪舆源于风水高于风水。“我”意外地找到家谱,惊讶地得知一世祖乃刘伯温家臣,精通堪舆术,之后世代皆为堪舆师,共传明清两朝二十四世,却从爷爷那代开始失传,只因我们是不能被人知道的“黑堪舆师”。什么是黑堪舆师?一言难尽,还是让我说说那些故事,你们就会懂了。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战舰基地

    战舰基地

    打从上一任接过战舰基地开始,那无数纪元以来的使命与责任自然也就将有你来继续下去······当星空被无尽基地战舰打破那万古不变的寂静···当敌人一批又一批的死在舰炮、导弹的轰击之下···当那一天真正到来之际,哪怕身在十八层地狱,身在无尽虚空,我们都会回来,看看那用敌人的血肉做成的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