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913年12月31日颁布了《保护历史古迹法》,法律规定了保护的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
20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对本国民间文化遗产实施抢救工程。1958年,戴高乐出任总统后,给文化部规定了一项任务,即必须保证更多的公民能够参观人类的、首先是本国的文化遗产。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部颁布了“法国历史遗迹和艺术财富清点造册”的政令,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财富普查”。法国开始了全国性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大普查行动,提出“大到教堂,小到汤匙”的普查观念,对文化遗产巨细无遗地登记入册。
1984年法国正式推出“文化遗产日”,成为世界上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家,日期定于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从1992年开始,“文化遗产日”活动时间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
法国的“文化遗产日”着眼于老百姓,“开放”是活动的显著特点。每年年初各级政府就为“文化遗产日”征求各家博物馆意见,制定开放计划。公立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投入人力、物力,私立博物馆也积极参与。总统府、总理府、国民议会、参议院等权力机构的所在地,都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属于建筑遗产。这些平日里门禁森严的殿堂,在“文化遗产日”无一例外地对公众开放。占据这些建筑的政府部门也要抽出部分公务员参加服务。治安警察则在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加强警力,保护公众和遗产的安全。
媒体的配合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法国媒体的认知高度一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文化遗产日”推波助澜。活动前,它们刊出“节目单”、专家访谈等。活动期间,各路媒体进行大量现场报道,刊出大幅照片。活动结束后,又回顾总结报道,公布民众满意度的调查。这些对“文化遗产日”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于平安编译)